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丙肝和丙肝,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主要通过输血、针刺和吸毒传播,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目前全球HCV感染人数约为1,6亿,每年造成25万人死亡。中国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目前约有4000万丙型肝炎患者,人口中丙型肝炎感染率高达3.2%,每年有10多万新病例。
由于丙型肝炎的发病大多是隐匿的,几乎没有任何症状,因此不像乙型肝炎那样 "引人注目"。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2007年发起的一项关于丙型肝炎认识的调查显示,只有1%的人对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有正确认识。只有5%的受访者接受过丙型肝炎病毒筛查。
为了帮助读者了解丙型肝炎,本文将介绍有关丙型肝炎的常见误区、临床诊断方法和最新治疗进展。
1.丙型肝炎:肝脏的隐形杀手。
感染HCV后,患者通常不会出现任何症状。而且慢性化程度很高,只有不到20%的患者能自发清除病毒。如果不进行治疗,大多数患者的体内将终生存在HCV。
慢性丙型肝炎的进展无声而缓慢,约有10-20%的患者在20年内出现肝硬化。一旦发展到肝硬化,患者的5年生存率就会下降到50%,也就是说,每5年就有一半的患者因为丙肝肝硬化而死亡。丙肝肝硬化患者的肝癌年发病率也高达1-4%,也就是说,每100个丙肝肝硬化患者中,每年就有1-4个会患上肝癌。
一旦丙型肝炎患者出现症状,他们往往已经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因此,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炎相比,丙型肝炎绝不能仅靠症状发现,而应更加重视早期筛查。
2.谁需要接受丙型肝炎筛查。
丙型肝炎主要通过输血传播,自1993年对献血者进行抗HCV筛查以来,这一途径在中国得到有效控制。目前,通过破损的皮肤和粘膜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其中静脉注射毒品导致的HCV传播最为常见。使用非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未经严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内窥镜检查、侵入性手术和针刺也是通过血液传播的重要途径。一些可能导致皮肤破损和血液暴露的传统医疗行为(如针灸)也与HCV传播有关;共用剃刀、牙刷、纹身和穿耳洞也是HCV传播的潜在方式。与HCV感染者性交和从事性乱的人感染的风险较高,患有其他性传播疾病的人也是如此,特别是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人。感染HCV的母亲在分娩时也可能将其传染给新生儿。
因此,需要进行筛查的高危人群可以在下表中进行简要概括。
3.聚乙二醇干扰素在慢性丙型肝炎治疗中的地位。
在2011年直接抗病毒药物(DAA)进入临床实践之前,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联合利巴韦林是全球慢性丙型肝炎的标准治疗方案,该方案治愈了超过50-60%的丙型肝炎患者。在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丙型肝炎筛查、护理和治疗指南》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丙型肝炎指南建议中,PEGIFN仍然是具有成本效益的治疗方案。
4.新药使丙型肝炎成为 "可治愈的疾病"。
在欧洲和美国上市的新型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通过直接抑制HCV蛋白酶、RNA聚合酶或病毒的其他部位,对病毒复制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将治愈率提高到95%以上,使丙肝成为真正的可治愈疾病。此外,这些新药的副作用很小,也可用于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抗病毒治疗。目前,这些抗HCV新药在中国正处于III期临床试验阶段,正式上市指日可待。
5.肝功能正常的丙肝患者也需要治疗。
因为丙肝已经成为一种可治愈的疾病,所以治疗的人群选择更多,只要丙肝病毒核酸(HCV RNA)检测阳性就需要积极治疗。与乙型肝炎不同,肝功能正常的所谓 "健康 "携带者不需要立即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