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区别于西医的重要特点就是“整体观念”,它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用宏观思辨的模式来进行医疗活动的。它是把“天、地、人”统一起来进行分析认识,是对人体生命现象以及相关事务的全面认知,是对人的生物性以及社会性的全面把握。它强调人的社会背景、人文环境、生存状态以及精神心理和人体生命质量的协调性和统一性,是从哲学的高度来研究人和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发展规律的。
人的精神和身体是互相对立、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密不可分的矛盾统一体。例如,在人的肠肌间神经丛内存在着自己的神经系统,它分泌的神经递质也同时存在于大脑皮层―神经系统内。这种神经递质是一种肽类激素,故也叫做“脑肠肽”。它具有神经递质和内分泌激素的双重身份,也承担着人体的免疫作用。人体这个巨大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就叫做“脑肠轴”。由于脑―肠的协调作用,调控着人的神经―精神心理―胃肠道功能的正常工作。如果一方运作失常,就会导致另一方的功能异常。譬如,强大的生活工作压力会影响到人的精神状态,而这种不良的情绪体验会通过脑肠轴、脑肠肽的作用影响到人的胃肠道,引起一些胃肠道疾病,如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症、功能性便秘、功能性腹泻、吞气症等。这些胃肠道疾病都是典型的心身疾病。长期的胃肠道疾病引起躯体的不适,也可以导致人精神状态的异常。如一些慢性胃肠道疾病,象功能性胃肠疾病、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病等,大部分患者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焦虑或抑郁的心理状态存在。这也是中医“肝木克土”、“土壅木郁”病因病机理论在临床中的具体见证。
笔者有一个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病情反复发作已10余年。转到我这里来时症见腹泻便脓血,每日5-6次,伴有里急后重,便前腹痛等,我辩证治疗近2个月后,患者明显好转,大便每日1次,为黄色成形便,无脓血粘液,也无里急后重及腹痛,大便常规也已正常。然而,隔2周以后,患者的情况让我大吃一惊。她不但病情加重,大便每日10余次,腹泻粘液脓血便,里急后重,而且还发热、血象高,便常规中可见红白细胞满视野,血沉增快,轻度贫血。询问其病情加重的原因,从饮食、情绪、工作和生活状态,到有无感染等诱因,均被其一一否定。我百思不得其解,再用纯中药辨证治疗,已无法控制病情发展。最后不得不加上5―氨基水杨酸和激素联合治疗,方把病情逐渐控制住。后来,在一次和其要好的朋友闲聊中,才得知患者病情发生转折时,正值其内退在家,百无聊赖中找了一份新的工作,而这新的挑战又让她力不从心。我终于恍然大悟,原来这个人的病情变化是因为情志失调和劳力过度而诱发的。
从这个例子我体会到,一个医生不仅要从生物学角度分析患者的病情变化,也要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全方位地认知其疾病的发生发展。有一些东西是患者意识不到或者是不愿意承认的。这就需要医生做一点点社会调查,不仅要关注患者的身体,而且要关注其社会背景、家庭状况、工作环境、生存质量、心理状态等等。也就是用中医的“整体观念”全方位地探讨患者的病理生理现象。同时,医生对病人的治疗目标,不要仅局限于症状的缓解,实验室检查数据的好转,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其生存质量。我认为,一个人能吃、能喝、能睡,正常撒尿、排便、出汗,这是人生理上的“三补”、“三泻”,是人体生命的基本保证;而愉悦的心理状态,则是生存质量提高的重要基础。所以,一个好的医生,既是一个完全的医学工作者,也是半个社会工作者,半个心理工作者。医生的工作要以人为中心,工作方式要更具人性化,要从整体上把握患者的生理―心理状态,调整患者机体与外界的平衡,达到人与自然及社会的协调统一。现在的医学模式已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会医学模式转变。我们的工作任重而道远,只有从中医的整体观念关注生命,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医学模式转变,从而达到人体内部及其和社会、自然界协调统一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