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凉血解毒类中药对乙肝病毒变异的干预作用研究
课题描述:益气凉血解毒类中药对乙肝病毒变异的干预作用研究
乙肝,一个令人生畏的名字。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平均发病率为120―140/10万。其中尤以乙型肝炎为突出。
我国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高达57.63%,即全国至少有6亿人感染过此病毒。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率近10%,约有1.3亿人,其中约1/4将发展为慢性肝病,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演变为肝癌。
据了解,此病患者常常会出现重型肝炎的临床变化,个别病人疾病后期和恢复期会出现脂肪代谢紊乱。目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约有3000万人左右,每年有23.7万人死于乙型肝炎相关的疾病,其中有15.6万人死于肝癌。因此,加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显得尤为必要。
乙肝为什么难治疗
目前应用的抗肝炎病毒药物首先只是一种抑制病毒药物,不是清除病毒药物,要达到完全清除的目的,必须要依赖机体的免疫反应。同时,病毒变异和耐药很难避免。还有一个问题值得关注,应用抗病毒药物必须要掌握好适应症,在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中要考虑病人的免疫状态,如果是处于免疫清除期的患者,效果可能会更好,另外对活动性肝硬化、肝硬化失代偿期病毒处于复制状态,以及脏器移植病人,或其他使用免疫抑制药物的病人,就比较适合应用核苷类抗病毒药物,而妊娠期和儿童则要严格控制适应症,密切观察应用,选药要慎重。
在应用抗病毒药物时,可以根据短期内应用疗效,对药物应用的长期疗效可以作出预判,如果短期疗效较差应该尽早停用或换用。徐春军提醒,确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应用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针对应用抗病毒药物必须要注意适应症、长期服药、特殊病人应用、判定应用疗效以及耐药问题等等,徐春军和他的课题组开展了益气凉血解毒类中药对乙肝病毒变异的干预作用研究,初步证明中药能明显改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专家点评: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目前严重影响我国人民健康和生活的重大传染性疾病,目前认为,理想的抗病毒治疗终点是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消失或血清学转换、HBV清除,但往往难以实现,当前的抗病毒药物尤其是核苷类似物尚无可靠治疗终点,而且乙肝病毒容易出现多种变异。所以加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优化治疗方案,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而拓展中医药诊治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系列病变过程的思路与手段,发挥中医中药特长,提高疗效势在必行。
中药治乙肝优势何在
《淮南子》中有句名言:“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
这里的“治”,并不单纯指医疗,还含有管理、整理、治理、研究等内容。“治未病”,就是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它的含义可以理解为三个层面:“未病先防”“防微杜渐”“既病防变”。这就要求人们在平时就要防病,有了小病就要注意阻止其酿成大患,在病变来临之际要防止其进一步恶化,这样才能掌握健康的主动权。
他们在中药对乙肝病毒变异的干预作用研究中,正是秉承了“既病防变”的理念,以不变,应万变。
我们知道,病毒总是在不断变异的,尤其是在药物的作用下,它们的反抗精神更强。人类可以上天、入地,但普普通通的感冒,却一直困扰着我们,就是百变病毒惹得祸。
中药的多靶点作用的特点,可以减少病毒变异的可能,同时,中药对自身免疫力的调节,有助于提高患者体质,防止病情加重。
慢性病毒性肝炎在中医学多归属“黄疸”“胁痛”“积聚”“鼓胀”“郁证”“虚劳”等范畴。中国中医学会内科肝胆病专业委员会曾建议,把病毒性肝炎的中医病名定为“肝瘟”。
他们将138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按1∶1∶1的比例随机分入三个不同的治疗组,三组患者治疗前基本情况、肝功能等均具有可比性。其中联合组,口服贺普丁100毫克/天,加服益气凉血解毒类中药;中药组,单纯应用益气凉血解毒类中药;西药组,口服贺普丁100毫克/天。疗程均为12个月。
结果表明,西药组有12例出现病毒变异,联合组有5例出现变异,变异时间全部出现在用药后12个月,中药组无一例变异。表明益气凉血解毒类中药对拉米夫定诱发乙肝病毒变异有很好的干预作用,与常规抗病毒西药无明显区别。
专家点评:
据保守估计目前单纯中医中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被干预患者占所有患者的30%―40%,在治疗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回首传统医学的发展,每一次重大理论、辨证体系的突破都预示着中医理论指导实践的飞跃,进而促进中医学的发展。中医治肝思想从《内径》至今对肝病中出现的黄疸、鼓胀、胁痛等从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方面都有很详尽的描述,而且在临床上应用行之有效,很符合临床需要。
中西互补才是正道
“任何一种治疗方法都不是完美的,都有它的优势和不足。”徐春军说,我们决不能过分强调中医中药的作用,也不能完全否定中医中药的作用。
在采用中医中药治疗的过程中,尤其应注意临床上疾病虽然有普遍性,但也要考虑患者的特殊性,虽然有“效不更方”一说,但也要具体分析扶正与祛邪的辨证关系。坚决摒弃用药一承不变,坚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
单纯强调辨病,忽视中医辨证精髓是目前临床上存在的一大误区。中成药种类繁多,每种药的说明书上均注明了中医的分型主证、现代医学的病种,正确的应用方法应该是病证结合。
乙肝并不可怕,怕的是有病乱投医。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远离疾病困扰。
专家点评:
传统的中医中药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临床实践证实无论是在治病上、在防病上,还是在养生上,都是确凿有效可行的。中医对疾病的治疗宏观全面,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与现代西方医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是有很大差异的。
近年来有些学者认为,中医已经跟不上了时代先进科技的发展,中医四诊法的诊断和临床疗效还缺乏确凿的科学实验依据,随着科学进步和人们思维观念的不断更新,中医是否科学,中医究竟是否有效受到了严重的质疑。因而传统中医学继承和发展是目前的主题。发扬传统、吐故纳新、中西结合、面向当代,成为中医学发展的态势。
中医学发病学上认为,病毒性乙型肝炎的病因有二:内因为正气虚损,是疾病发生的本质,外因为湿热疫毒入侵,是发病的重要条件;其病机错综复杂,首先由于湿热疫毒之邪所独具有的致病特点,如湿性重着,缠绵难愈以及急性肝炎的失治、误治,患病日久正气的耗伤,机体脏腑功能失调等诸多因素,均使得一部分患者的病情向慢性化发展。湿热疫毒伏于血分,血瘀痰结,气阴两虚是乙型肝炎发展肝硬化的主要病机,湿热疫毒蕴于血分,弥漫三焦,可以出现慢性重型肝炎,湿热疫毒,痰淤闭阻,局部阴阳离绝是肝癌形成的内部机制。而在整个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正气亏虚贯穿始终。病变脏腑涉及肝脾肾三脏。急性期――湿热疫毒为主,慢性期――气血失调为主,晚期――正气亏损为主。
所以,益气凉血解毒是此病主要治法。据现代药理研究,益气类中药如生黄芪、太子参均有明显增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的作用,凉血解毒类药物赤芍、苦参有明显抑制免疫反应的作用,而且生黄芪、山豆根、生地、五味子,乌梅具有保护肝细胞免受损伤,降低转氨酶的作用,二者结合应用能保持协调的免疫调节,增强机体的免疫监控,防止病毒变异的产生并能保护肝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