铍针治疗下肢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目的 评价铍针治疗下肢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将72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铍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多功能理疗仪进行治疗。根据治疗前后患者下肢疼痛、压痛及软组织张力的改变判定疗效。结果 对临床主要症状记分评判,对比治疗前后的分值变化,经t检验,p<0.01,差别有统计意义。结论 铍针能够使筋膜表面张力降低,松解粘连,消除瘢痕,消除感觉神经末梢所受的刺激和压迫,缓解疼痛。
下肢皮神经卡压综合征即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下肢韧带、筋膜损伤,局部张力增高,刺激皮神经出现疼痛等临床症状在临床上较为多见,且易被误诊、漏诊,我科自2006年以来运用铍针疗法治疗下肢皮神经卡压综合征36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共治疗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36例。其中治疗组男性11例,女性25例;年龄最大61岁,最小35岁,平均38.5岁。病史最短6周,最长1年。其中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23例,腓肠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8例,隐神经卡压综合征3例,腓浅神经皮支皮神经卡压综合征2例。对照组男性17例,女性19例;年龄最大57岁,最小32岁,平均36.8岁。病史最短2周,最长11个月。其中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12例,腓肠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9例,隐神经卡压综合征8例,腓浅神经皮支皮神经卡压综合征7例。
1.2、诊断标准
(1)长期慢性局部疼痛或感觉异常;(2)明确的局部压痛点;触诊局部可及皮下结节或条索样包块;(3)局部肌肉紧张但不影响躯体运动;(4)除外其它神经系统疾病。
1.3、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患者。
1.4、排除标准
(1)局部软组织存在炎症反应者;(2)有出血倾向者;(3)患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或脏器衰竭不能耐受刺激者;(4)糖尿病患者有肢体缺血或软组织感染倾向者;(5)有其它神经系统疾病者;(6)意识不清不能配合治疗者。
2、治疗与观察方法
2.1、治疗方法
36名患者应用铍针治疗,每3日治疗1次,治疗1~3次。
2.1.1、铍针的规格 直径0.5~0.75 mm,全长5~8 cm,针头长1 cm,针体长4~7 cm,末端扁平带刃,刀口为斜口,刀口线为0.5~0.75 mm。针柄是用钢丝缠绕的普通针柄,长约3~5cm。
2.1.2、操作方法 首先在患者下肢部寻找压痛点作为进针点。选定进针点后用龙胆紫标记。局部以2%碘酒、75%酒精常规消毒。医者左手拇指按压在痛点的旁边,右手用腕力将铍针按预定好的尺度直接垂直刺入卡压点,不捻转,不留针,疾刺速拔,由于铍针刀口较小,可于痛点局部行多点治疗,出针后用无菌棉球或纱布按压针孔止血,无需敷料覆盖针孔。
2.2、理疗对照组
多功能治疗仪每周治疗5次,每次20min,治疗1~2周。
2.3、观察方法
主要评判治疗前后疼痛、压痛和软组织张力的变化。
4、讨论
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是指皮神经在走行过程中,由于某些原因受到慢性卡压而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并表现出一系列神经分布区的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植物神经功能障碍、营养障碍甚至运动功能障碍[1]。多数患者由于各种原因使肢体长时间维持在一种使神经受压或受损的姿势不动或工作中神经反复受压,或外伤损伤使韧带、筋膜因损伤而出现出血、炎症肿胀、疤痕形成、局部张力增高等病理改变,从而挤压刺激通过的皮神经,进而出现疼痛等临床症状。该类疾病目前已成为不被人们重视、且容易误诊的多发病、常见病。
铍针源于《灵枢?九针》,书中记载有“九针之名,各不同形……;……五曰铍针,长四寸,广二分半;……铍针者,末如剑锋,以取大脓”,现代的铍针综合过去的各种疗法的优缺点,选择新的材料钛合金研制成了现代铍针, [2]它是根据皮神经卡压造成的软组织高张力状态的特点设计研制,具有疏通经络、调节气血,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局部充血水肿的消退及无菌性炎症的吸收,并使筋膜腔内压力减低,筋膜表面张力降低,达到松解粘连、减压减张的双重目的,[3]从而取得理想的临床疗效。首先术中应用铍针于局部痛点进行多点的刺入,对下肢皮下组织、筋膜和肌肉的切割,使下肢筋膜腔内压力得到释放,筋膜表面张力随之降低,从而消除感觉神经末梢所受的刺激和压迫,缓解疼痛,达到减压减张的目的,其次,通过对局部软组织的减张减压,可改变病变部位组织的血液循环,加快炎症代谢产物的吸收,从而从根本上消除引起神经炎性损害和疼痛的病理基础[4]。此外,铍针也具有针灸样疏通调整经络样作用[5]。同时由于铍针针尖细小,术中对下肢皮神经及周围组织的损伤较小,因此局部形成的瘢痕少,不易再次形成卡压,从而可以使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以上临床治疗通过采用尼莫地平法评判治疗前后疼痛、压痛和软组织张力的变化,结果表明铍针能够充分松解粘连,解除压迫,是一种安全简便、疗效肯定、易于推广的新疗法,它具有创口小、痛苦小、无需麻醉、定位准确、松解较为充分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