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又名卒中,多发于中老年人,是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失语、偏身麻木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症情危重、病死率、致残率高的的特点。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因此,对脑中风患者采取有效的治疗,是保证病人早日康复的重要措施。临床研究治疗中发现,针灸疗法巳被证实对脑中风运动功能障碍有着显著的疗效。临床上我们常将中风分为中脏腑 中经络,疾病分期为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
一、病因病机
危险因素:本病致病危险因素最重要的是高血压,其它还有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肥胖、吸烟、饮酒、心脏疾病、营养因素(如低蛋白)和高血脂等。
中风病因:年老体衰、忧郁恼怒、酒食不节、烦劳过度和禀赋异常。其中最多为中年以上,本有气血亏虚、肝肾不足、肝阳偏亢之病理基础,复加情志、饮食起居失凋、烦劳等而诱发。
病理机制:急性期病理以风、火、痰、瘀为主。乃上述诸因致气郁化火、阳亢化风、积湿生痰和瘀血内停所致。恢复期病理以风、痰、瘀、虚多见,―般急性期病情得到不同程度缓解,但仍有余风或顽痰、死血留滞经络。
历来医家对于中风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立论不同。综合前人对本病论述,一般认为中风主因属风、火、痰、瘀、虚为患。病变涉及心、肝、脾肾等脏器。中风的发生主要在于阴阳失调、内风动越、五志化火、痰浊内阻、瘀血阻滞、本虚标实、升降逆乱。
二、辨证施治
根据急性期与恢复期和中脏腑与中经络的不同,区别对待。急性期以实证为主,中脏腑者通常用通腑泻热、清肝熄风、豁痰开窍,见有脱证则须救逆固脱。中经络一般以熄风潜阳、化痰通络为法;恢复期以本虚或本虚标实为主,要注意扶正祛邪,益气活血、滋阴熄风等常法的配合运用。有痰湿瘀血闭络者,可配合搜风逐痰化瘀通络。
(一)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中脏腑最长至1个月。)
中脏腑:根据病因病机不同,分为闭证与脱证。
1、痰热腑实、风动窍闭
主症: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躁扰不宁、牙关紧闭、喉有鼾声、息粗痰涌、面赤身热、肢体偏瘫、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弦。
治法:化痰通腑,熄风开窍。
针灸处方:人中 十二井 太冲 丰隆
支沟 天枢
2、肝风内旋,风火蔽窍
主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斜视或直视,面红目赤,肢体强直,口噤,项强,两手握紧,拘急甚则抽搐,角弓反张,舌红或绛,苔黄而燥或焦黑,脉弦数。
治法:清热熄风,开窍醒神。
取督脉、足厥阴经穴及十二井穴为主。强刺激或用三棱针刺出血。
针灸处方:人中 十二井 太冲 丰隆
承浆 劳宫 大陵 涌泉 行间
3、痰湿蒙心 风痰内阻
主症:突然昏仆,或初为嗜睡,渐次昏朦,神识不清,静卧不烦,痰涎壅盛,面白唇暗,口角歪斜,肢体偏瘫。舌苔白腻,脉沉滑。
治法:涤痰开窍,平肝熄风。
针灸处方:人中 十二井 太冲 丰隆
足三里 百会
4、元气败脱 心神散乱
主症:神识昏糊,鼻鼾息微,面色苍白,目合口开,手撒肢冷,汗多不止,二便自遗,肢体瘫软,脉沉细或微。
治法:回阳固脱。
取任脉经为主。用大艾炷灸之,不拘壮数,以汗收肢温,脉起为度。
针灸处方:关元 神阙
气海、肾俞、命门、足三里、
中经络:
1、肝阳暴亢 风火上扰
主症:骤然口角歪斜,半身不遂,患侧肢体拘急,舌强语謇,头痛眩晕,面赤升火,口苦咽干,心烦易怒,但神志尚清。舌质红,苔黄或白,脉弦数。
治法:重镇潜阳,熄风清火。
2、痰热腑实 风痰入络
主症: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口角歪斜,舌强语塞,痰多难咯,大便秘结,口气秽臭。舌紫暗或有瘀斑,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化痰通腑,熄风通络。
治疗方法:1.体针加刺血治疗:
体针:上肢取曲泽、尺泽、曲池,下肢取委中、委阳、足三里为主。手指活动障碍加阳池、阳溪、中渚,足内翻加照海,足外翻加申脉。每次选穴,放血加拔火罐。
头部透穴法:
取患肢对侧头部顶颞前斜线为主(运动区),配合患肢功能锻练。主穴:顶额前斜线:即取患肢对侧头部前顶穴至悬厘连线,从上向下,上1/3,中1/3,下1/3,连针3-4针。配穴:血压高加顶中线(顶部正中线,自百会穴透前顶穴;语言不清加额中线(额部正中发际内,自神庭穴,沿督脉向前针1寸);尿失禁加额旁三线(在本神穴与头维穴之间,向下针1寸)。
(二)恢复期 (发病2周至6个月。)
中风急性期经抢救治疗,中脏腑神志渐清,中经络痰热渐平,风势得减,逐步进入恢复期,此时本虚标实,且本虚占重要地位、应注意扶正,同时采取针灸、理疗,并适当运动、语言训练等综合治疗,对功能恢复十分重要。
1、痰瘀阻滞
主症:半身不遂,口舌Z斜,舌强语蹇或不语,偏身麻木,口角流涎,头晕目眩,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治法:化痰熄风通络
2、气虚血瘀
主症:半身不遂,肢软无力,语言不利,口角歪斜,面色少华,或有手足浮肿。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无力。
治法:益气活血。
3、阴虚风动
主症:偏身麻木,半身不遂,肢体拘急时而运动、舌喑不浯,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手足心热,口干舌燥,或有便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熄风。
.针刺取穴:
(一).取仰卧位:
主穴:头针(运动区、感觉区、语言区、平衡区、晕听区等)根据临床体征不同进行选择印堂、风池、三阴交。
配穴:极泉、尺泽、内关
随症加减:假性球麻痹:金津、玉液、列缺或通里留针。
上肢运动障碍:肩k 手三里、四缝、八邪等。下肢运动障碍:脾关、居s、血海、足三里、照海、太冲、八风等。
小便不利:中极、关元。
大便不利:天枢、气海。
(二).取侧卧位:
主穴:百会、四神聪、上星
配穴:曲池、环跳、阳陵泉、
随症加减:语言障碍或假性球麻痹:廉泉、旁廉泉、完骨。改善脑供血不足:天柱、风府。上肢运动障碍:肩贞、臂、三阳络、阳溪、合谷、八邪等。下肢运动障碍:梁丘、丰隆、悬钟、解溪、丘虚。小便障碍:膀胱俞;大便障碍加大肠俞或八s。癫痫:大椎、长强。
(三)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中风经过救治后,神智虽已清醒,但往往遗有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等后遗症。除在辩证论治的原则下随证加减药物外,常须结合活血化淤、化痰通络之品进行治疗。
1、半身不遂:
病因病机: 由于气血亏虚,风痰流窜经络,血脉闭阻,血淤气滞,经隧不通,气不得行,血不能荣,故肢体废而不能用。
主症:半身不遂,活动受限,筋骨软弱不能行走,舌体强硬不能言语,口干不思饮,脉象沉细弱。
治法:益气活血,滋补下元,祛风化痰开窍。
上肢:肩k 曲池 合谷 外关
下肢:环跳 阳陵泉 足三里 解溪
临床加减:手三里 肩外俞 臂 阳池 秩边 风市 太冲 昆仑 殷门 委中 承山 太溪可参酌配用。
2、语言不利
病因病机:风痰上阻,经络失和所致。
治法:祛风除痰,宣窍通络。
廉泉、上廉泉、金津、玉液、列缺或通里
3、口眼歪斜
病因病机:口眼歪斜者,多由风痰阻络而成。
治法:祛风、除痰、通络。
针灸处方:地仓 颊车 合谷
临床加减:下关 翳风 外关 太阳 阳白 四白 颧s可参酌配用。
临床观察证实,采用针刺与中药结合科学治疗后,轻度中风患者4―8周后基本可以恢复正常,重度中风患者治疗12周后,可达到生活自理。特别强调的是采用以上方法的同时还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配合康复、心理、饮食及健康教育等进行治疗康复,才能取得降低致残率,缩短康复期,提高生存质量的最佳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