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2-12-07 23:02

  一、对干扰素作用的基本认识

  对于有抗病毒治疗指征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当首先考虑追求更高的治疗目标

  优先推荐选择持续应答率较高的干扰素治疗,对有条件的患者可优先推荐选择聚乙二醇干扰素

  二、干扰素应用中的个体化治疗问题

  在使用干扰素治疗时应当实施个体化治疗方案

  n根据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情况、起效与否或起效时间等,在《指南》基本治疗方案基础上适当调整监测和随访时间、用药剂量、疗程,必要时可根据患者早期应答考虑是否改变治疗方案

  三、治疗对象选择

  在有抗病毒指征的患者中

  相对年轻的患者(包括青少年患者)

  C     希望近年内生育的患者

  C     期望短期完成治疗的患者

  C     初次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

  C     机体免疫反应较强的患者(如病毒载量较低、ALT水平较高、肝脏炎症程度较重)等

  应优先推荐干扰素治疗,对其中有条件的患者可优先

  推荐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

  四、治疗时机把握

  ⑴对于反复出现轻度ALT水平升高(1-2×ULN)或ALT正常的患者,如果患者年龄较大(40岁以上)、有慢性乙型肝炎或肝癌家族史、HBeAg阴性、B型超声或CT检查提示肝脏有慢性病变,建议肝活检。对G2或以上患者,建议实施抗病毒治疗(包括干扰素)

  四、治疗时机把握

  ⑵对于ALT水平明显升高(>10×ULN)应当实施抗病毒治疗。如考虑使用干扰素则应先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同时适当给予护肝等对症和支持治疗。一旦ALT水平开始下降,或已下降至1/10正常值上限以下,不伴有明显胆红素升高则可启动干扰素治疗。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按正规剂量或先从小剂量开始

  ⑶对于ALT水平明显升高(>10×ULN)的患者考虑干扰素治疗时,应当由具有丰富干扰素临床应用经验的专家实施或指导下实施。治疗过程中应当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可考虑调整治疗方案

  五、基本剂量和疗程及个体化调整

  n   治疗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1.5×109/L、或中性粒细胞计数≤0.75×109/L、或血小板计数≤50×109/L,应当下调剂量至135μg继续治疗,并加强监测;

  如外周血白细胞总数≤1.0×109/L、或中性粒细胞计数≤0.5×109/L、或血小板计数≤2.5×109/L,应当暂停使用1次,1周后复查。

  如指标回升后可恢复常规剂量治疗或从小剂量开始治疗。对于中性粒细胞或血小板计数下降明显患者可试用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CSF) 或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CSF),或重组血小板生成因子等对症治疗

  五、基本剂量和疗程及个体化调整

  (2)对于治疗达到我国《指南》完全应答标准的患者,至少维持巩固治疗6个月,必要时可适当延长疗程;

  对于部分应答患者即使已满1年基本疗程仍应当继续治 疗,直至达到完全应答,并至少维持巩固治疗6个月。

  五、基本剂量和疗程及个体化调整

  (3)对于治疗3个月尚未出现治疗应答的患者可以在继续治疗的情况下加强随访观察。

  如果治疗6个月仍未出现治疗应答,应当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根据患者意愿和配合程度来决定下一步治疗。

  对于HBV DNA或HBeAg定量有一定程度下降,且配合良好的患者,可以继续观察治疗1~3个月,再根据患者应答情况决定是继续治疗还是改变治疗方案

  六、治疗过程中的监测、随访和处理

  n      治疗前作重要指标的基线水平测定,包括HBV DNA定量、HBeAg/HBsAg定量或半定量、ALT/AST、TBiL/DBiL、血常规等,应当进行肝脏超声或CT检查,检测空腹血糖、甲状腺功能或甲状腺自身抗体(TSH、FT3、FT4、TgAb、TPOAb)等指标

  n      开始治疗后每周监测1次血常规,并根据变化适当处理(见建议10中不良反应的认识和处理)。指标稳定或改善后可逐渐延长检测间隔时间,直至每月监测1次

  (3)治疗开始后的前3个月,应每月1次监测ALT和HBV DNA,明显下降后或复常后可延长监测间隔时间,直至每3个月1次。HBeAg阳性患者应同时监测HBeAg/抗-HBe的定量或半定量变化,必要时还可检测HBsAg/抗-HBs的定量变化

  (4)对于达到治疗终点后结束治疗的患者,应当密切随访,起初每月1次,3个月后逐渐延长随访间隔时间。维持应答和病情稳定的患者可每3~6个月随访1次

  七、疗效预测指标及时间节点

  在对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患者作疗效预测时,建议:

  (1)不应根据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预测规律来进行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预测,也不宜根据核苷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预测规律来预测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

  (2)在预测或判断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是否发生持续应答时,观察时间不宜过短,应当在6个月甚至更长治疗时间后

  (3)可根据治疗过程中患者HBeAg或HBsAg定量或半定量检测的动态变化,结合HBV DNA变化,进行综合判断

  八、HBeAg和HBsAg定量或半定量检测及疗效预测和疗程调整问题

  (1) 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中,HBeAg阳性患者24周时,

  n          如HBeAg效价下降至≤10 PEIU/mL,继续治疗至48周。对其中经48周治疗仍未发生HBeAg血清转换,但HBeAg效价仍稳定下降的患者可继续延长治疗至72周;

  n          如24周时患者HBeAg效价下降至10~100 PEIU/mL,可继续延长治疗至72周;

  n          如24周时患者HBeAg效价≥100 PEIU/mL,且HBV DNA≥5.0 log10拷贝/mL,建议联合或改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

  治疗24周HBeAg定量预测72周HBeAg血清学转换

  八、HBeAg和HBsAg定量检测及疗效预测和

  疗程调整问题

  (2)HBeAg阳性患者治疗24周时,

  n          如HBsAg定量下降至≤1500 IU/mL,继续治疗至48周。对其中治疗48周仍未发生HBeAg血清转换的患者继续延长治疗至72周;

  n          如治疗24周时患者HBsAg定量下降至1500~20 000 IU/mL,可继续延长治疗至72周;

  n          如治疗24周时患者HBsAg定量≥20 000 IU/mL,且HBV DNA≥5.0 log10拷贝/mL,建议联合或改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

  治疗24周HBsAg水平

  与治疗后6个月对PEG-IFN的应答相关

  第48周HBsAg水平

  与治疗后3年HBsAg清除显著相关

  八、HBeAg和HBsAg定量检测及疗效预测和

  疗程调整问题

  (3)HBeAg阴性患者治疗24周时,

  n          如HBsAg定量下降>1 log10 IU/mL,继续治疗至48周。对其中治疗48周HBsAg定量仍>10 IU/mL、但HBsAg定量仍持续稳定下降的患者可继续延长治疗至72周;

  n          如治疗24周患者HBsAg效价下降<1 log10 IU/mL,建议联合或改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

  治疗12周与24周HBsAg

  预测HBeAg阴性患者持续病毒应答

  HBeAg阴性患者的回顾性分析

  n      治疗中HBsAg自基线的下降与治疗后1年持续应答*显著相关

  n      HBsAg降低在治疗12周和24周对于持续病毒学应答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    第12 周下降0.5 log10 IU/mL: NPV 90%, PPV 89%

  ?   第24周下降1 log10 IU/mL: NPV 97%, PPV 92%

  派罗欣延长疗程治疗HBeAg阳性乙肝的研究

  延长疗程可提高HBeAg和HBsAg清除率

  九、根据治疗应答指导治疗(RGT)及

  联合治疗问题

  关于干扰素治疗过程中根据RGT原则联合治疗:

  ⑴HBeAg阳性患者经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24周时,如HBeAg效价≥100 PEIU/mL或HBsAg定量≥20 000 IU/mL,且HBV DNA≥5.0 log10拷贝/mL,建议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

  治疗24周HBeAg定量预测72周HBeAg血清学转换

  九、根据治疗应答指导治疗(RGT)及

  联合治疗问题

  关于干扰素治疗过程中根据RGT原则联合治疗:

  ⑵HBeAg阴性患者经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24周时,如HBsAg定量下降≤1 log10 IU/mLl,建议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

  九、根据治疗应答指导治疗(RGT)及

  联合治疗问题

  关于干扰素治疗过程中根据RGT原则联合治疗:

  (3)经联合治疗24周后,根据患者HBeAg或HBsAg水平的动态变化,决定是继续联合治疗,还是改用某一种单药继续治疗

  n      如果HBV DNA下降至检测水平以下,且HBeAg出现血清转换或HBsAg定量接近消失,则可以考虑停用核苷(酸)类似物继续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至72周;

  n      如果HBV DNA下降至检测水平以下,但HBeAg或HBsAg水平下降不明显,则可考虑停用聚乙二醇干扰素继续核苷(酸)类似物长期治疗

  派罗欣联合ADV治疗HBsAg消失率高

  派罗欣联合ADV治疗HBeAg阳性患者

  十、主要不良反应及认识、预防和处理

  关于干扰素的主要不良反应的认识和处理:

  (1)应密切监测外周血象变化,对明显异常患者按建议5.  ⑴中的方法处理

  (2)要高度关注干扰素治疗期间患者可能出现的精神异常。对于出现轻度抑郁患者,可适当对症处理;对症状明显患者应会同精神科医生共同诊治;对严重精神异常患者应及时中断干扰素治疗

  十、主要不良反应及认识、预防和处理

  (3)应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或甲状腺自身抗体等相关指标(TSH、FT3、FT4、TgAb、TPOAb)及与甲状腺疾病相关症状。

  C   对于TSH正常和甲状腺自身抗体阴性患者应每3个月监测1次,直至干扰素治疗结束;

  C   对于TSH正常和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患者应每2个月监测1次,直至干扰素治疗结束;

  C   对于TSH异常患者应查明原因,及时处理。

  一般来说,对于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可在甲状腺素治疗同时继续干扰素治疗,对于Grave病轻症患者可在抗甲状腺素治疗同时继续干扰素治疗,但均应密切监测。

  治疗中出现的严重甲状腺疾病患者应会同相关专科医生共同诊治,必要时可停止干扰素治疗。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专家建议相关文章
慢性乙型肝炎的免疫病理学机制:研究表明,宿主对HBV的固有和适应性免疫反应低下是造成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的重要原因。宿主对于病毒的反应依赖于很多免疫细胞系统的复杂的相互作用,包括固有免疫系统的细胞、病毒特异性T细胞系统中发挥呈递关键作用的树突状细胞(DC)以及适应性免疫系统的T细胞。HBV早期感染阶段,宿主的反应是非特异性的,此时固有免疫非常重要,它通过自然杀伤(NK)细胞、干扰素α、细胞因子[
发布于 2022-09-25 01:26
0评论
为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于2005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近5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为此我们对本指南进行更新。本指南旨在帮助医生在慢性乙型肝炎诊疗和预防工作中做出合理决策,但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慢性乙型肝炎诊治中的所有问题。因此,临床医生在面对某一患者时,应在充分了解有关本
发布于 2022-09-25 01:44
0评论
概述 生活中因为林林总总的病因,所以总是不乏病毒性肝炎的病人。这些病毒性肝炎的病人往往身心都很疲惫。他们不仅仅需要承受因为病毒感染而引起的黄疸发热的症状。而且发病期间,大部分的病毒性肝炎的病人往往有食欲下降的症状。大部分病人的腹部也是隐隐作痛的。甚至是会有一些剧痛无比的感觉。需要积极治疗。那么到底乙型病毒性肝炎如何治疗? 步骤/方法: 1、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人需要积极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
发布于 2023-10-11 04:30
0评论
型肝炎是可以传染的.它的传播方式与乙型肝型类似.同时丙型肝炎临床表现与也乙型肝炎相似,而且它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不亚于乙型肝炎.丙肝分布较广,更容易演变为慢性,肝硬化和肝癌.丙型肝炎较多见于西方国家,而我国的病毒性肝炎主要以乙型肝炎为主. 丙型肝炎是由丙肝病毒(HCV)所引起.它传播的途径为肠胃道外传播,而最主要传播途径是受污染的血液.施打药物或毒品习惯的人(如共用针头)通常是得到丙肝的高危险群,大
发布于 2024-05-23 03:55
0评论
治疗终点是通过抗病毒治疗所达到的一种持久免疫控制状态: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走过了十余年历史,疗效的评价由当初的达到病毒学应答(HBVDNA转阴),到HBeAg阳性患者的血清学转换,再到HBeAg阳性或HBeAg阴性患者的HBsAg消失/血清学转换,治疗目标的不断提高。在对不同治疗目标的认识及其临床意义不断深入研究中发现,无论对HBeAg阳性还是阴性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仅仅获得HBVDNA复制的
发布于 2022-09-25 01:23
0评论
Blumberg博士在1963年通过蛋白电泳技术,在来源于澳大利亚的一份血样中发现了一种新型的抗原,并命名为澳大利亚抗原(Australiaantigen,AuAg),后来证实这种AuAg与乙型肝炎(hepatitisB,HB)相关,事实上属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的表面抗原,从而开启了乙型肝炎研究的新时代。也正是因为这一重要发现,Blumberg博士于1976年
发布于 2023-02-23 05:56
0评论
概述 在我实习期间看到过有病人得了乙型肝炎。我最近有点害怕见到食物,特别是一些比较油腻的食物,这样的食物我看到过后就会出现一种严重的恶心现象,并且如果真的是看到的话这种肝部疾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而且还有一些症状出现。伴有乏力、呕吐、恶心、食欲减退,转氨酶偏高等。那么得了乙型肝炎应该怎样治疗呢?今天让我来为大家分享得了乙型肝炎能治好吗?应该怎么治疗 步骤/方法: 1、 先要做一个彩超,了解一下
发布于 2023-03-31 23:03
0评论
抗病毒治疗是根治乙型肝炎的关键。以前由于没有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所以乙型肝炎的治疗一直围绕着“保肝、降酶”进行。直到近年有了干扰素和抗病毒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才正式拉开了序幕。几年来抗病毒治疗的临床实践,确实让一些病人获得长期或短期的缓解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但随着抗病毒药物的推广应用,临床上也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使得我们有必要对抗病毒药物的临床价值、使用方法等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一、抗病毒治疗的难
发布于 2022-12-08 07:22
0评论
一、乙型肝炎病毒是怎样传播的?潜伏期多长?1、乙型肝炎有以下传播途径:(1)输血及血制品的传播;(2)注射、针刺、美容、纹身的传播;(3)医源性传播,即医疗器械不洁造成感染,如手术、牙科器械;(4)母婴传播:宫内感染、产程感染、产后感染;(5)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传播:共用牙具、漱口杯、毛巾、共用餐具、不洁的街头饮食店;(6)性接触传播:乙型肝炎患者体液包括汗水、唾液、精液、阴道分泌物等均可检出HB
发布于 2022-11-30 07:06
0评论
十大误区:误区之一:不管病情,我行我素。误区之二:只管降酶,不抗病毒。误区之三:不信医院,却信广告。误区之四:多余担心,排斥药物。误区之五:澳抗携带,过度治疗。误区之六:担心突变,不敢治疗。误区之七:心理负担,不可终日。误区之八:关心科技,忽视治疗。误区之九:偏听偏信,营养缺乏。误区之十:不顾病情,盲目转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因为不仅要面对机体的病痛,而且还因为乙型肝炎有一定的传染性,要面对很大的
发布于 2022-09-25 00:20
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