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2-12-08 11:32
<埃博拉出血热(EHF)是一种由埃博拉病毒(Ebolavirus,EB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1970年代首次在非洲发现。自1976年在扎伊尔(现在的刚果民主共和国)和苏丹爆发以来,它一直在非洲中部地区流行。其临床表现主要是发烧、出血和多器官损伤。埃博拉出血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对受影响地区的人口构成严重的健康风险。

I.发病机制

埃博拉病毒属于丝状病毒家族,包括四个亚型。埃博拉-扎雷、埃博拉-苏丹、埃博拉-科特迪瓦和埃博拉-雷斯顿。Ebola-Reston)。发生在刚果(前扎伊尔)、苏丹和科特迪瓦的三种埃博拉亚型已被证明可导致人类疾病。不同亚型的毒力各不相同,埃博拉-扎伊尔的毒力很强,人类死亡率很高,苏丹埃博拉次之,科特迪瓦埃博拉对黑猩猩是致命的,对人类的毒力较弱,而埃博拉-雷斯顿对非人灵长类动物是致命的,对人类无致病性。

EB病毒形态多样,呈杆状、丝状和 "L "形,平均颗粒长度为1000纳米,直径为70-90纳米。埃博拉病毒的基因组是一种无节段的负链RNA,大小为18.9kb,编码7种结构蛋白和一种非结构蛋白。

EBV病毒在60℃下1小时内大多被灭活。紫外线、γ射线、甲醛、次氯酸、酚类消毒剂和脂类溶剂都能使病毒灭活。EBV在人、猴、豚鼠和其他哺乳动物细胞中增殖,其中Vero-98、Vero-E6和Hela-229细胞最敏感。病毒接种后6-7小时出现细胞病变,表现为细胞变圆、皱缩,可见细胞质纤维状或颗粒状结构的包涵体。

II.流行病学

埃博拉出血热主要流行于非洲的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利比里亚和南非等国。

(一)感染源和宿主。

感染了埃博拉病毒的人类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都可以成为该病的感染源。

在非洲大陆,埃博拉病毒的感染与接触野生动物有关,如黑猩猩、大猩猩和死在雨林里的猴子。

在三种非洲果蝠的血清中检测到埃博拉病毒的IgG抗体,并在肝脏和脾脏中检测到埃博拉病毒核酸。有实验证实,蝙蝠在感染博拉病毒后不会死亡。蝙蝠可能在维持热带森林中埃博拉病毒的存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传播途径。

1.接触性传播:接触性传播是该病最重要的传播途径,患者和亚临床感染者的病毒通过接触(特别是血液、排泄物和其他污染物)进行传播。院内传播是博拉出血热爆发性流行的一个重要因素。

2.气溶胶传播:吸入感染性分泌物、排泄物等。

(三)人群易感性。人类对埃博拉病毒普遍具有易感性。

(三)人群易感性。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

病毒进入人体后,可能首先感染局部淋巴结中的单核吞噬系统(MPS)的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其他细胞。一些受感染的MPS细胞转移到其他组织,当病毒释放到淋巴或血液中时,它可以引起肝脏、脾脏和全身固定或移动的巨噬细胞的感染。从MPS细胞释放的病毒可以感染邻近的细胞,包括肝细胞、肾上腺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受感染的MPS细胞同时被激活,释放出大量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TNF)。这些细胞活性物质增加血管内皮细胞的通透性,诱导内皮细胞表面粘附和促凝血因子的表达,以及组织破坏后血管壁的胶原蛋白暴露和组织因子的释放,最终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在感染的晚期,脾脏、胸腺和淋巴结的大量淋巴细胞凋亡会发生。

主要的病理变化是皮肤、粘膜和器官的出血,许多器官可见局灶性坏死,但以肝脏和淋巴组织最为严重。肝细胞的点状、局灶性坏死是本病最显著的特征,并可见小包涵体和凋亡泡。

埃博拉出血热的发病机制相关文章
1、流行病学史(1)来自疫区或21天内有疫区旅行史;(2)21天内接触过来自或曾到过疫区的发热者;(3)21天内接触过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尸体等;(4)接触过被感染的动物。2、临床表现(1)早期:急性起病,发热并快速进展至高热,伴乏力、头痛、肌痛、咽痛等,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皮疹等。(2)极期:多在病程3-4天后出现。持续高热,感染中毒症状及消化道症状加重,出现不同程
发布于 2023-02-19 00:31
0评论
埃博拉病毒(Ebolavirus)又译作伊波拉病毒,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有很高的死亡率,在50%至90%之间,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官衰竭。病毒以非洲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埃博拉河命名(该国旧称扎伊尔),是一个用来称呼一群属于纤维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属下数种病毒的通用术语。这种病毒来自“Filoviridae”族。“埃博拉”属于丝状病
发布于 2023-02-19 00:06
0评论
1、什么是埃博拉病出血热?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发生于人类和非人类灵长目动物(猴子、大猩猩和黑猩猩)的急性出血性传染病。2、埃博拉病毒的传染源是什么?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类和非人类灵长目动物为本病传染源。3、埃博拉出血热的传播途径是什么?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可以通过接触病人和被感染动物的各种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而感染。4、埃博拉病毒感染的典型症状和体征是什么?典
发布于 2022-11-27 19:51
0评论
各种非人类灵长类动物普遍易感,经肠道、非胃肠道或鼻内途径均可造成感染,感染后2~5天出现高热,6~9天死亡。发病后1~4天直至死亡,血液都含有病毒。豚鼠、仓鼠、乳鼠较为敏感,腹腔、静脉、皮内或鼻内途径接种均可引起感染。成年小鼠和鸡胚不敏感。人群普遍易感,无论其年龄和性别。高危人群包括与埃博拉出血热病人、感染动物密切接触的人员如医务人员、检验人员、在埃博拉流行现场的工作人员等。埃博拉病毒可透过与患
发布于 2023-02-19 00:26
0评论
1、什么是埃博拉出血热?埃博拉出血热(以下简称埃博拉)是一种严重且往往致命的疾病,病死率最高可达90%。该病可侵犯人类和其它灵长目动物(猴子、大猩猩和黑猩猩)。1976年,在同时发生的两起疫情中首次发现埃博拉病毒,一起发生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埃博拉河附近的一个村庄,另一起出现在苏丹一个边远地区。病毒的起源尚不得而知。基于现有证据,果蝠(狐蝠科)被认为可能是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2、人是如何感染这一病
发布于 2022-12-12 12:17
0评论
一、WHO有何旅行建议?在疫情流行期间,WHO定期评估公共卫生形势,并在必要时提出旅行或贸易限制的建议,且可能通知国家政府予以实施。WHO目前正在评价之前的旅行建议,并准备在近期发布新的建议。尽管旅行者应对他们和周围人的健康状况保持警惕,但由于埃博拉的人际间传播是由于直接接触病人的体液或分泌物造成的,因此旅行者感染的风险很低。二、与携带埃博拉病毒的人一起旅行安全么?像患其他疾病者一样,曾暴露于埃
发布于 2022-11-27 19:46
0评论
致病性埃博拉病毒可透过与患者体液直接接触,或与患者皮肤、黏膜等接触而传染。病毒潜伏期可达2至21天,但通常只有5至10天。症状因人而异,会突然出现。最初的症状包括:发高烧(最少摄氏38.8度或华氏101度)、严重头痛、肌肉、关节或腹部疼痛、严重乏力和疲倦、咽炎喉咙痛、作呕和头晕。怀疑疫症爆发前,早期症状会被错误诊断为疟疾、伤寒、痢疾、感冒或其他细菌感染,这些病都较常见。埃博拉病毒进而引致腹泻、深
发布于 2023-02-19 00:21
0评论
病毒分型已确定埃博拉病毒分4个亚型,即埃博拉-扎伊尔型(EBO-Zaire)、埃博拉-苏丹型(EBO-Sudan)、埃博拉-莱斯顿型(EBO-R)和埃博拉-科特迪瓦型(EBO-CI)。EBO-Z和EBO-S对人类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致病性和致死率很高;EBO-R对人类不致病,对非人类灵长类动物具有致死性作用;EBO-CI对人类有明显的致病性,但一般不致死,对黑猩猩的致死率很高。1、扎伊尔埃博拉病
发布于 2023-02-19 00:11
0评论
病毒结构及生物学形状1、结构形态埃博拉病毒(EBV)属丝状病毒科,呈长丝状体,单股负链RNA病毒,有18,959个碱基,分子量为4.17×10?。外有包膜,病毒颗粒直径大约80nm,大小100nm×(300~1500)nm,感染能力较强的病毒一般长(665~805)nm左右,有分支形、U形、6形或环形,分支形较常见。有囊膜,表面有(8~10)nm长的纤突。纯病毒粒子由一个螺旋形核糖核壳复合体构成
发布于 2023-02-19 00:16
0评论
第一批埃博拉患者很特殊,是两名老年女性患者,75岁的KADIATU和60岁MARIAMA,通过询问病史我们得知KADIATU是一位孤寡老人,而另外一位却是常年体弱多病的患者。早8:30开始早交班,主班医生详细介绍了目前在院患者的分布和病情,重点交代两名老年阳性患者昨天的病情变化、治疗过程以及今日治疗计划。医疗组长、护理组长及队长均对患者的治疗方案作出指示,确定今天的治疗目的和执行步骤。早上10:
发布于 2022-12-11 02:57
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