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4-12-14 23:42

  1)选穴 昆仑、解溪、申脉、照海、太溪、阿是穴。

  (2)定位 昆仑: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解溪:足背踝关节横纹中央凹陷处,当拇长伸肌踺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申脉: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照海:内髁尖正下方凹陷处。

  太溪: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中点凹陷处。

  (3)刮拭顺序 先刮足内侧的照海,再刮昆仑、解溪、太溪、申脉,最后刮阿是穴。

  (4) 刮拭方法 补法,在需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足部内侧的照海穴,宜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来回刮动,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然后继续刮拭足部昆仑、解溪、太溪、申脉穴,自上而下来回刮动,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最后刮拭足部阿是穴,出痧为度。

跟骨痛的刮痧疗法相关文章
足跟疼痛由于病因不同预防方法有所不同。 1.青少年跟骨骨骺炎多数由于跟骨外伤,长期跑跳引起,因而在此期患者,跟骨骨骺正在发育阶段应避免跑跳,尤其是高处跳下,在症状早期应注意此点。 2.老年性足跟痛多由于劳损,跖腱膜炎,跟骨结节滑囊炎,脂肪垫变性引起。此期应避免长期站立,长期行走,抬高足跟可以减轻足跟负荷。穿软底、后跟部垫一软而圆型垫,圆垫中央凹陷,高度约2~3厘米高,这样使全身重心前移,减少足跟
发布于 2024-12-14 23:55
0评论
一、气滞血瘀型:各种原因导致局部血行缓慢、瘀血阻滞,脉络被阻,则气血运行不畅而痛,且痛有定处,疼痛拒按,行走受限。 二、肝肾亏虚型:肝肾及其分支别络绕跟部行走,肝主筋、主藏血,而肾主骨、主藏精、精生髓。年老之体,肝肾不足、精血亏虚、经脉失充,则筋失所养、骨失所主、骨萎筋弛;故站立或行走时跟部酸痛、隐痛、乏力、疼痛喜按、触之痛减。 三、寒凝血瘀型:气血运行缓慢,复感寒邪,寒主凝滞、主收引,致使经络
发布于 2024-12-14 23:35
0评论
跟骨痛的秘方 跟骨在长期行走站立受到各种方向应力,引起跟骨周围肌肉、肌腱、滑囊、脂肪垫退变以及跟骨内压改变。表现为跟骨周围疼痛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称跟骨痛或跟痛证。属于中医学“骨痹”。 未病先防 足跟疼痛由于病因不同预防方法有所不同。 1.青少年跟骨骨骺炎多数由于跟骨外伤,长期跑跳引起,因而在此期患者,跟骨骨骺正在发育阶段应避免跑跳,尤其是高处跳下。在症状早期应注意此点。 2.老年性足跟痛多由于劳损
发布于 2024-12-14 23:49
0评论
麦粒肿是感受外邪,眼睑边缘生小硬结,红肿疼痛,形似麦粒,易于溃脓之眼病。又名“针眼”,“偷针”,“土疳”,多生于一眼,且有惯发性,患者青年较多见。 麦粒肿初起有眼睑痒、痛、胀等不适感觉,之后以疼痛为主,少数病例能自行消退,大多数患者逐渐加重。检查见患处皮肤红肿,触摸有绿豆至黄豆大小结节,并有压痛。 如果病变发生在近外眼角处,肿胀和疼痛更加明显,并伴有附近球结膜水肿。部分患者在炎症高峰时伴有恶寒发
发布于 2024-12-18 14:46
0评论
一、肺经蕴热 (一)症状 表现为痤疮丘疹多分布于鼻周。 (二)治法 (1)选穴合谷、曲池、尺泽、大椎、肺俞。(见图6-1-1、图6-1-2、图6-1-3、图6-1-4) 放痧:委中。 (2)定位合谷:在手背,第一、第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曲池: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大泽: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肺俞:在背部,当
发布于 2024-12-24 17:25
0评论
一、肺经蕴热 (一)症状 表现为痤疮丘疹多分布于鼻周。 (二)治法 (1)选穴合谷、曲池、尺泽、大椎、肺俞。(见图6-1-1、图6-1-2、图6-1-3、图6-1-4) 放痧:委中。 (2)定位合谷:在手背,第一、第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曲池: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大泽: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肺俞:在背部,当
发布于 2025-01-07 01:01
0评论
1、老年性跟骨痛的预防:老年性跟骨痛多由于劳损,跖腱膜炎、跟骨结节滑囊炎、脂肪垫变性等因素引起。此型的跟骨痛患者应避免长期站立,长期行走,另外抬高足跟可以减轻足跟负荷。可以穿软底、后跟部垫一软而圆型垫,圆垫中央凹陷,高度约2~3厘米高,这样使全身重心前移,减少足跟部受压,进而缓解疼痛。 2、平足症引起跟骨痛的预防:平足症引起跟骨痛主要是由于足弓减少或消失,足跟骨向前倾倒,则在长期行走时疼痛出现,
发布于 2024-12-15 00:02
0评论
概述 众所周知,凡事有因才有果,对于疾病也不例外,而我们也只有在了解了疾病的病因后,才能更好的进行预防和治疗。 步骤/方法: 1、 当足跟出现骨刺时,会引起跟骨痛,这主要是因为骨刺使足跟的组织受到了摩擦,从而导致产生了无菌性炎症,最后出现了疼痛。 2、 足底跖腱膜炎也会引起跟骨痛,此病的发生与长期负重有关,比如长期行走会很容易引起跖腱膜劳损,导致无菌性性炎症出现,产生疼痛。 3、 足底脂
发布于 2024-06-14 04:58
0评论
无论在电视中,还是在动物园里我们经常看见老虎、熊等动物喜欢用身子在树上蹭来蹭去,大象、犀牛爱在泥浆里打滚,飞禽喜欢用喙啄自己的身体并梳理羽毛,它们为什么喜欢这样做呢?实际上这是动物用最原始、最本能的方法来管理自己的身体。这就是刮痧的雏形。人类进化后,最初也是用石头在疼痛部位摩擦敲打,发现能减轻疼痛甚至治愈。聪明的人类经过几千年的探索、研究、创造,发明用针代替石头,刺激人体的深部穴位,以得到更强烈
发布于 2023-03-19 22:56
0评论
(1)选穴大椎、合谷、曲池、尺泽、外关、风池。 (2)定位大椎:背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合谷:第一、第二掌骨问,第二掌骨桡侧中点。 曲池: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尺泽: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缘。 外关:在前臂背侧,在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风池: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3)
发布于 2024-02-29 03:21
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