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丙型肝炎治疗的因素
影响持续病毒学反应(SVR)的主要病毒学和宿主因素包括HCV RNA基因型、基线病毒载量、脂质代谢紊乱和肝脏病理损伤程度。其中,基因型是治疗反应的最重要预测因素;此外,治疗期间0、4、12、24和48周的HCV RNA水平动态变化是极有价值的临床预测工具,因此应进行动态监测,以进行更合理的个体化治疗。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患糖尿病的风险明显高于普通人群,且容易出现脂肪代谢紊乱,诱发肝脏脂肪变性;同时,肝脏脂肪变性后出现肝纤维化或肝硬化的可能性增加,此时患者抗病毒药物治疗的SVR也会下降。因此,如果患者有上述病变,应注意可控因素(如肝脂肪变、胰岛素抵抗),在抗病毒治疗的同时,积极采用药物干预。
追求利巴韦林在丙型肝炎中疗效和安全性的最佳平衡
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的联合治疗,由于能够实现早期病毒学反应,在治疗期间保持HCV RNA阴性,并在疗程结束时降低复发率,因此能够获得较为理想的SVR率。利巴韦林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在慢性丙型肝炎的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人们对利巴韦林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越来越多的专家指出,改善难治性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效果不仅需要增加聚乙二醇干扰素的剂量,还需要增加利巴韦林的剂量。
多项研究表明,在丙肝联合治疗的整个过程中,利巴韦林的起始剂量越高,基因型1患者的SVR率就越高;治疗期间利巴韦林的总体暴露剂量越高,获得的SVR率就越高。利巴韦林的总暴露剂量会影响疗效,提示当利巴韦林剂量因不良反应需要减少时,应逐渐减少剂量(如200mg/d),并尽量避免中断利巴韦林治疗。当佩罗欣和利巴韦林联合治疗48周时,与中断治疗相比,24周时不使用利巴韦林的SVR率更高(68%对53%);同时,中断利巴韦林可以防止突破和复发。
由此可见,丙肝治疗获得成功的三个关键步骤是:用标准剂量的利巴韦林进行初始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尽可能保持利巴韦林的标准剂量;坚持使用利巴韦林直到疗程结束,避免利巴韦林停用。
利巴韦林的主要不良反应是溶血性贫血,因此在治疗前、治疗中和治疗后应经常监测血红蛋白。积极应对利巴韦林引起的贫血副作用,保持利巴韦林的剂量,可提高联合治疗方案的疗效。
IDEAL研究的目的是比较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12KD)联合利巴韦林和皮罗欣联合利巴韦林方案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12KD)组的利巴韦林的剂量调整为每次200mg,而皮罗欣组的剂量调整为每次600mg,直到停药。显然,试验设计的剂量方案对派罗欣不利,结果没有反映出一个真正的头对头临床研究。2005年1月7日,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该试验的主要研究者之一McHutchison对同一试验中的不同给药方案进行了评论。“利巴韦林对病毒抑制非常重要,而试验设计使得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12KD)治疗组有可能接受更高的利巴韦林剂量,这又会直接影响试验结果,导致试验结果偏向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12KD)。”?
因此,为了充分发挥利巴韦林在慢性丙型肝炎治疗中的重要作用,有必要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保持足够的利巴韦林药物水平,同时密切监测并及时处理不良反应,以获得利巴韦林疗效和安全性之间的平衡。如果可能的话,应避免在出现不良反应时小幅减少剂量和停药。
影响丙型肝炎治疗的因素有哪些?
发布于 2022-12-11 05:12
影响丙型肝炎治疗的因素有哪些?相关文章
目前,全球仍有3%的人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CV),大约1.7亿人患慢性丙型肝炎(CHC)。在欧洲,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肝癌的5年累计风险为17%。2004年,美国和我国的两部丙肝防治指南均把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定为慢性丙型肝炎标准治疗方案(standardofcare,SOC)。2009年美国肝病协会更新其治疗指南,只要HCVRNA阳性,不考虑ALT即可准备抗病毒治疗。近10多年来,研究发现
发布于 2022-12-11 03:57
0评论
乙、丙型肝炎主要是血传的,其次是人体的某些体液传播的。1、输血,血制品;输入未经正规检测的血液及非正规生产的血浆、血球、球蛋白、白蛋白、凝血因子等,是可以引起输血,输血制品后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的。2、不洁的介入性医疗器械的刺伤,如注射器针头,不消毒连续多人使用,农村地区常发生。采血针、针灸针不消毒连续使用,内窥镜如结肠镜不消毒连续多人使用,都可以使多人的血液通过新的创口进行交换造成新的传播,新的
发布于 2022-12-10 21:12
0评论
1、丙肝的潜伏期为两周至六个月。最初被感染后,大约80%的人并不会出现任何症状。可能出现的急性症状包括发热、全身乏力、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痛、尿色深、大便颜色变浅、关节酸痛和黄疸(皮肤和眼白发黄)。
2、大约75-85%的新感染者出现慢性肝病,慢性感染者中60-70%会出现慢性肝病,5-20%会出现肝硬化,1-5%会死于肝硬化或肝癌。丙肝是25%肝癌患者的致癌因素。
发布于 2024-05-23 03:28
0评论
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为丙型肝炎、丙肝,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主要经输血、针刺、吸毒等传播,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HCV的感染率约为3%,估计约1.8亿人感染了HCV,每年新发丙型肝炎病例约3.5万例。丙型肝炎呈全球性流行,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HCC)。未来20年内与HCV感染相关的死亡率(肝衰竭及肝细胞癌导致的死亡)
发布于 2024-10-05 12:41
0评论
10月10日,美国FDA批准Harvoni(Ledipasvir和Sofosbuvir)用于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毒(HCV)基因型1感染。Harvoni是首款获批用于治疗慢性HCV基因型1感染的复方药物,也称为丙肝鸡尾酒疗法。它也是首个获批的不需要干扰素或利巴韦林的治疗方案,干扰素和利巴韦林也是FDA批准的用于治疗慢性HCV感染的药物。Harvoni中的两款药物可干扰HCV增殖所需要的酶。Sofos
发布于 2022-12-11 03:22
0评论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Cvirus,HCV)感染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特别是与自身免疫的关系,已越来越受到人们广泛关注。迄今有多篇报道提示HCV感染可能引发自身免疫性反应,丙肝病毒(HCV)是一种嗜肝RNA病毒,长期HCV感染可导致慢性肝脏病变并诱发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研究表明,HCV感染过程中机体普遍存在自身免疫现象,导致HCV感染者体内常存在多种自身抗体,其中血清抗核抗体(ANA)是自身
发布于 2022-12-10 10:22
0评论
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丙肝,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患者感染上(HCV)后,潜伏期大约是15到150天,之后初期有肝炎症状,长期不治愈,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在20年之内,大部分患者会发生与HCV感染相关的肝衰竭、肝硬化及肝细胞癌等。丙型肝炎病毒HCV主要传播途径是三种:一、血液传播,占感染途径的大多数,尤其通过输血、用了未经消毒针头等。二、性传播,发生几率也
发布于 2022-12-11 02:27
0评论
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类似乙型肝炎,但由于体液中HCV含量较少,且为RNA病毒,外界抵抗力较低,其传播方式较乙型肝炎局限,传染力也较乙肝病毒为弱。
丙肝病毒主要通过肠道外途径传播。
(1)输血及血制品传播:曾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输血后肝炎70%以上是丙型肝炎。随着筛查方法的改善,此传播方式已得到明显控制,但抗HCV阴性的HCV携带供血员尚不能筛除,输血仍有传播丙
发布于 2024-02-10 03:36
0评论
大部分患者在感染的急性期无明显症状,伴有高水平的病毒血症和ALT升高。HCV急性感染后HCVRNA早于抗-HCV出现于血液中。HCVRNA最早可于暴露后2周检出,HCV核心抗原可在HCVRNA出现后1~2d检出,而抗-HCV直到8~12周才能检出,也就是说,在HCV感染发生后,有约8-12周的时间,仅能检出HCVRNA,而抗-HCV为阴性,即抗-HCV检测的“窗口期”,“窗口期”的长短与检测试剂
发布于 2024-10-05 12:15
0评论
中国人群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率为1.6%,中国大陆丙型肝炎年发病率为6.01/10万人,HCV感染率随年龄增加而递增。基因型:中国大陆人群感染的HCV基因型以1b和2型最常见;并发症:HCV1b基因型与肝细胞癌(HCC)的发病率相关,是HCC的高危险因子;其它相关并发症有肝硬化、高血脂、腹水和门脉高压;伴肝硬化的HCV5年生存率为73.8%;HCV伴HCC肝移植后5年生存率为39.6%,
发布于 2022-12-08 13:47
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