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目前仍是世界性的难题之一,尽管各种治疗手段、药物不断推陈出新,但仍有大部分患者无法治愈,发展为晚期。身体上的痛苦往往导致精神上的问题。十几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提高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积极开展对于疼痛、抑郁等肿瘤并发症的药物治疗,但效果并不甚理想,许多患者依然生活在痛苦、紧张、焦虑、恐惧,甚至愤怒的情绪中,精神上的障碍又加重了身体痛苦的体验。患者与医护人员、患者与家属、家属与医院之间也经常处于火药味十足的状态。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赵炜
随着我科在美国、马来西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长期深入的学习或医疗工作,我们惊异地发现,当地的大部分患者都拥有非常平和豁达的心态,他们的生活质量要显著高于相同病情的中国患者,而且这种生活质量的提高与其经济状况无关。究其原因,除了当地社会较为稳定、社会保障相对较好外,当地居民普遍具有虔诚的宗教信仰是一个非常主要的原因。
人在现实生活中,很少会考虑生与死、时间流逝等问题。但一旦确诊恶性肿瘤,这些问题立即摆在眼前。对现实生活的留恋,对死亡和痛苦的恐惧,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使患者精神上孤独、无依、无助。现代科学和医学往往聚焦于对疾病的治疗,而忽视对患者心理、精神上的支持。而宗教,探讨的恰恰是生老病死、灵魂所归的问题。宗教作为“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无情世界的感情”,它必然也会给痛苦的人生带来了安慰,使人的不安情绪(恐惧、焦虑和依赖)得到缓解,使有限生命的个人在面临无限的空间与时间时,在面临生死问题时,能够得到或体验到某种“终极关怀”。现代心理学中有一个重要的分支――宗教心理学,对描述和解释人的心理起着重要的作用,并能够干预人的心理,提高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在许多国家的安养院、关怀医院中都设有宗教帮助。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适度的宗教心理对肿瘤患者是有益的。
1 宗教心理有助于理解疾病、生死的过程,消除恐惧
当今社会的主流宗教中,都对生与死有各自的解释。佛教认为生老病死是自然的过程,死亡不过是另一个轮回的开始,修行的目的在于摆脱轮回,进入美好光明的境界。基督教认为在人世外存在美丽、永生的天堂,修行的目的在于死亡后进入天堂。这些说法都给人们描绘出一个美好的灵魂归宿,一个美好的未来,使人们减少或消除对未来的恐惧感。具有虔诚的宗教信仰的人会以另一种心态来看疾病与死亡,不避讳这些话题。从信仰角度来对待自身所面临的不幸,调整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使他们的心境趋于平和,对疾病也不再过多地恐惧。面对死亡时,态度积极又坦然,平静而有尊严地离开。
2 宗教心理有助于产生积极情绪和自我幸福感
人们常常发现宗教经验可引起积极的情绪和幸福感。这些积极的情感可以降低人的紧张情绪,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宗教经验还会使人产生利他态度,这些人他们比其他人更看中为社会进步、社会问题或穷困之人而工作,对生活更有乐趣,愿意为社会做贡献,想要帮助别人。皈依者在皈依前可能处于罪疚和压抑的状态,也有可能被疾病和痛苦所困扰,但是他们皈依后的感觉就好多了。主要的后果是有更强烈的生活的意义和目标感,对生活的控制力增强。宗教的教义也是促进其宗教徒幸福感提高的重要方面。一般的宗教团体,对酗酒、犯罪、婚姻等有严格的要求。这些要求虽然说会限制了教众的自由,更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在宗教团体中,一些像牧师之类的职位就类似于的心理咨询师,他们倾听教众的忏悔,罪过,代表上帝饶恕他们的罪过。这样的一些活动同样为教众的心理健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宗教的集体行为有助于患者融入社会
宗教对人心理影响最大的还有它的集体活动。人具有社会性,需要人际交往。宗教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和场所,使一些有相似思想和性格的人聚集在一起,并通过宗教活动来促进信仰者之间的人际交往,认识朋友,得到认同,帮助别人并得到别人的帮助,提高自信和自尊,使他们明确自己的生活目的和意义,消除孤独感,重新融入社会。
但是,宗教心理和宗教信仰要适度,并务必与愚昧迷信、邪教异端区别清楚。曾见过患者过于相信某种宗教的力量,拒绝药物治疗,结果贻误病情,枉受痛苦。也有的患者迷信神仙鬼怪,患病后忙于驱鬼请神,结果人财两空。因此,心病可用宗教进行调适,身病仍需科学方法治疗,二者协调配合才有可能取得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