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2-12-16 14:14

  冠心病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动脉粥样硬化(AS)中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其特点是:受累动脉病变从内膜开始,先后出现局部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纤维组织增生和钙质沉着、动脉中层退变等,继发性病变尚有斑块内出血、斑块破裂及局部血栓形成。由于动脉内膜积聚的脂质外观呈黄色粥样,因此称动脉粥样硬化。目前,人们普遍认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多因素、多途径相互作用的结果。
  1、对发病机理的传统认识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因素称危险因素(risk factor)或易感因素。已经证明,动脉粥样硬化与以下因素有关,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吸烟、肥胖、家族史、以及缺乏运动、不良饮食习惯、过量饮酒、心理社会因素等。曾经认为的动脉粥样硬化机理主要包括脂质侵润学说、血栓形成学说、平滑肌细胞克隆学说等。
  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病机理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和发病机理取得了诸多进展。新发现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主要有:病毒及衣原体感染;血中同型半胱氨酸增高;胰岛素抵抗增强;血中纤维蛋白原及一些凝血因子增高等。关于冠状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的机理,提出了新的观点,即“内皮损伤反应”学说。该学说认为本病各种危险因素最终都损伤动脉内膜,而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成是对动脉内膜损伤作出的炎症―纤维增生性反应的结果,其中包含自身免疫反应机制。
  2.1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
  目前已证实,肺炎衣原体、幽门螺旋杆菌、牙周病、病毒如巨细胞病毒、疱疹病毒、甲肝病毒等感染均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主要因素。感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机制是:感染后免疫复合物对动脉的损伤;炎症反应;促进平滑肌细胞迁移增殖;降低斑块稳定性;促进血栓形成等。
  2.2 炎症反应
  多项研究已表明,AS是一种炎症反应,这一观点已为大家认可。AS早期病变的脂纹仅含单核细胞来源的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说明存在炎症损伤;当病变演变至形成粥样硬化斑块时,发现其中不仅有大量脂质,而且同样存在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等炎性细胞侵润。所以,炎症反应在AS的发生、发展到最后斑块表面破裂、并发血栓形成的所有阶段均发挥了作用。另外,基因调控方面的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了炎症反应贯穿于AS的全过程。近年来研究提示,动脉外膜炎症与AS的形成和血管狭窄有关,可能也是诱发AS的因素之一总之,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学说的提出使人们对AS的发病机理的认识更进了一步。
  2.3 自身免疫反应
  研究表明,在AS损伤初期存在与热休克蛋白(HSP60)对应的自身免疫反应。研究认为,当动脉内膜细胞受到恶劣刺激时如高血压、吸烟、氧自由基、感染等,抗微生物HSP60反应将选择自身性HSP60作把标,导致AS的第1阶段炎症,随后发生严重的损伤如斑块、泡沫细胞形成、细胞外基质和细胞外脂质沉积、溃疡及钙化。
  2.4 胰岛素抵抗增强
  胰岛素抵抗(IR)是指机体对一定量胰岛素的生物学反应低于预计正常水平的一种现象。IR导致AS的机理可能是:引起血脂代谢紊乱;诱发高血压;致血液高凝;促黏附分子表达;使内皮细胞功能紊乱;等。
  2.5 高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Hcy)
  大量的事实表明,同型半胱氨酸血清浓度≥12μmol/L,而≤l00μmol/L是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心血管疾病最广泛、最强的独立致病因素。血清Hcy水平即使轻微升高,也将会使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增加2~3倍。目前,Hhcy导致AS的机理尚未确定,可能与内皮损伤和抗凝活性减退有关,包括诱导内质网应激、诱导细胞信号传导途径改变;诱导炎性因子的激活;诱导活性氧自由基的产生等。
  2.6血清相关成份失衡
  2.6.1血清蛋白失衡

  有关研究表明血清蛋白代谢的中介产物,如糖蛋白α抗胰蛋白酶、α酶低糖蛋白、巨球蛋白、酮蓝蛋白、转铁蛋白与冠脉粥样硬化明显相关。脂蛋白α、β100 升高,AⅠ-Ⅱ降低亦与冠脉硬化明显相关。
  2.6.2 血中微量元素失衡
  研究表明,锌摄入增加,血中HDL-C明显下降,终止摄锌后HDL-C 恢复正常,大量补锌可促发冠脉粥样硬化。铜不足可致血胆固醇升高,补铜后胆固醇恢复正常。血铬降低时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加快[10]。低血锰可致胰岛B细胞退行性变,使糖耐量减退。血硒过低可致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减少,而使前列腺素合成下降,使血栓形成危险升高。低镁为冠心病形成的病理基础之一。铁减少与冠心病危险性升高密切相关。
  2.6.3 血中维生素失衡
  早已证实维生素B1 缺乏与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有关。新近又发现血浆叶酸及维生素B6 低下,既与血半胱氨酸升高独立相关,亦为冠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子。血浆维生素 C低下,抗氧化作用减弱,则预防或延缓冠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减弱。维生素D在血管钙化中起一定作用,其不足极可能为骨质疏松的血管钙化者的重要危险因素。
  2.6.4 血中纤维素失衡
  一项大规模研究结果显示,摄入纤维素越多则心血管病事件和总病死率越低。当富含纤维素的食物经肠道消化后的纤维产物入血后,主要转换成血清肠内酯。肠内酯在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中有重要作用。
  此外,基因多态性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也取得了一定进展。研究证实,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I(PAI-1) 、载脂蛋白E(APOE)、血浆凝血因子Ⅶ和血浆蛋白原、G蛋白β3亚等位基因和α-内收蛋白基因(ADDI)多态性、血管紧张素原基因T235多态等,均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冠心病的发病机理相关文章
乙肝病毒感染可分为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和非活动期或低(非)复制期。肝脏炎症主要不是病毒对肝细胞的直接损害引起,而是病毒激发机体免疫反应及免疫功能调节紊乱所致。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很复杂,但迄今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其肝细胞损伤不是HBV在肝细胞内复制的结果,而是由T细胞毒反应所介导。人感染HBV后,可引起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并激发自身免疫反应及免疫调节功能紊乱。这些免疫反应对乙型肝炎的临床表
发布于 2022-12-03 16:16
0评论
神经衰弱主要是各种原因造成大脑皮质内抑制过程的弱化。因为内抑制过程在人类种族的发展和个体发生上兴奋过程发生的晚,因而是比较脆弱的,在高级神经活动过度紧张甚至失调或伴有其他有害因素时(如;躯体其他疾病),它不仅容易受到损害,而且常常最先受到损害,表现为兴奋过程相对亢进即神经衰弱的早期阶段。此时,病人的自制能力减低,一些平时能够控制不该流露出的情绪及情感反应会失控表现出来,如;易激惹、不稳定。兴奋性释
发布于 2023-04-13 10:45
0评论
概述 其实红斑狼疮是自己身体里面的免疫性的疾病之一,一般情况下主要就是属于结缔组织病的范围里面,还有就是一般情况下红斑狼疮主要就是可以分为盘状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还有就是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和红斑狼疮等等这些类型,还有那就是在一般的情况下,红斑狼疮的发病还是比较缓慢的,并且一般情况下都是隐袭的发生,还有就是临床会表现出来多样变化多端。 步骤/方法: 1、 其实红斑狼疮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发布于 2023-04-17 04:40
0评论
现代医学对冠心病的研究,在最近20多年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以前总是关注于冠状动脉的狭窄(现在也依然很重要,但不够),现在则更加重视冠脉斑块的稳定性以及是否有血栓形成。所以,对中药治疗冠心病的机理也是随着现代医学的认识而有所提高。当初,在我学习的时候,中药治疗冠心病的研究总是着眼于冠状动脉的扩张和对心肌缺血的改善程度,而大量的实验证明,中药在冠心病的治疗中,其扩张血管、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等作用并不强
发布于 2022-09-29 06:04
0评论
儿童脑脊液产生过程和形成量与成人相同,平均每小时20ml,但其脑积水的临床特点有所不同。儿童脑积水多为先天性和炎症性病变所致,而成人脑积水以颅内肿瘤、蛛网膜下腔出血和外伤多见。从解剖学上看,脑脊液通路上任何部位发生狭窄或阻塞都可产生脑积水。从生理功能上讲,脑积水是由于脑脊液的吸收障碍所致。脑脊液的形成与吸收失去平衡,使脑脊液增多,脑室壁压力增高,脑室进行性扩大。颅内压增高,导致脑组织本身的形态、
发布于 2022-12-03 01:01
0评论
肺挫伤的发病机理仍不完全清楚,多数认为与肺爆震伤类似,系由于强烈的高压波作用所致。当强大的暴力作用于胸壁,使胸腔容积缩小,增高的胸内压力迫肺脏,引起肺实质出血及水肿;当外力消除,变形的胸廓弹回,在产生胸内负压的一瞬间又可导致原损伤区的附加损伤。主要病理改变为肺泡和毛细血管损伤并有间质及肺泡内血液渗出及间质性肺水肿,使肺实质含气减少而血管外含水量增加,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肺动脉压和肺循环阻力产增高
发布于 2024-01-24 03:31
0评论
1.变态反应型主要是第Ⅰ型,是抗原与抗体IgE作用于肥大细胞与嗜碱性白细胞,使它们的颗粒脱落而产生一系列化学介质(组织胺及组织胺样物质包括慢性反应性物质、5-羟色胺、缓激肽与激肽类、前列腺、肝素等)的释放。从而引起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平滑肌痉挛、腺体分泌增加等。产生皮肤、粘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症状。 有的属于第Ⅱ型,是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形成过敏毒素,即C3与C5及释出趋化因子,吸引嗜
发布于 2024-06-15 15:25
0评论
概述 带状疱疹可能会导致疼痛等现象的出现,从而影响到患者的正常生活。随着年龄的增大,如果患者患有带状疱疹其神经痛就会越来越严重,而且,带状疱疹主要是发生在成年人身上,而且主要是多发生在春秋季节,它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出现显著的上升。所以随着年龄的增长,更要注意带状疱疹的出现,避免由于带状疱疹出现,从而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如果出现带状疱疹可以通过积极有效的办法进行治疗,避免病情得到延误,从而影响
发布于 2024-07-09 22:51
0评论
药物反应发生的机理颇为复杂,有变态反应性,亦有非变态反应性或其他特殊机制。 (一)变态反应大多数药疹发生与此有关。其主要依据是:①几乎均发生药理学所允许的用量下;②有一定的潜伏期;③患者仅对某种或某类药物过敏,具有高度特异性;④对某种药物已经致敏者,若再次用同样药物,即使微量,常导致药疹复发;⑤应用与致敏药物结构相近的药物可出现交叉过敏;⑥用致敏药物作皮试,可获阳性结果;⑦少数药物所致的以Ⅰ型反
发布于 2024-08-11 01:38
0评论
引起季节性荨麻疹的病因有很多,约有3/4的患者不能找到原因:1.药物引起:绝大部份药物是通过变态反应引起的,常见药物有:青霉素、呋喃唑酮、血清制品、疫苗等。其发病有一定的潜伏期。而阿司匹林、吗啡、阿托品、维生素B1、多粘菌素等药物本身就是组胺释放剂,能直接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而发生季节性荨麻疹。2.食物引起:主要是动物蛋白性食物,如鱼、虾、蟹、蛋、牛奶及其他海味是常见的致病因素。某些水果、蔬菜也
发布于 2023-06-02 04:17
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