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癌症患者的心理状况
癌症是一个重大的负性事件和应激事件,患者不得不面对癌症给自己和家庭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研究显示,16%~42%的癌症患者会出现适应障碍,适应障碍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精神障碍,往往伴随焦虑和抑郁症状;25%~45%的癌症患者在不同的病程和疗程发生抑郁,焦虑性障碍患病率大约10%~30%,有的研究报道的数字比上述还要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董倩
引起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对疾病与死亡的恐惧、对治疗方法的恐惧(手术损伤、肢体残疾、形体改变、放化疗副作用等等)、经济压力、体能下降、社交缩小、社会适应能力下降、家庭及社会角色改变、社会支持不足等等。
2、患癌后的几个心理阶段及误区
按照诊断治疗的顺序,主要可分为4个心理阶段:
(1)在癌症发现期尚未确诊前:惴惴不安、反复求医、祈祷平安等;
(2)癌症确诊后:通常表现为一个心理发展的过程:震惊、否认或拒绝、委屈、愤怒、恐惧、抑郁与焦虑、妥协、平静、接纳等;
(3)治疗阶段:手术后及放化疗期间,由于治疗的副作用产生的痛苦会给患者的身心带来压力与不适,包括恐惧、烦躁、悲观、猜疑、失眠等,以及对治疗疗效的担忧;如果治疗不顺利,易产生悲观、失望,或者对保健品、小广告等做出非理性地选择,贻误病情;
(4)康复期:担心复发、转移,忧心忡忡,尤其在复查前夕及等待结果过程中尤为明显;无助无奈感(常存在于缺少康复知识与康复方法的患者中);由于对疾病不确定感导致的恐惧、抑郁与焦虑。随着病程的延长和身体的康复,心理问题大多逐渐缓解,但某些潜在的心理问题如果不解决(例如幼年及成长过程中遗留的心理创伤、性格问题等),仍可重新引起新的心理冲突与障碍,从而影响身体康复。因此,积极寻找心理问题的根源并进行调整与干预,是非常有助于癌症患者康复的。
其实,在癌症患者和家属中,还存在着很多误区,例如:
误区1、躯体症状与心理无关
肿瘤引起的另一部分心理反应表现在躯体症状上,而不是心理或情绪上。比如临床上就可以见到一些情绪很平静的肿瘤患者,似乎在他们心里也体会不到明显的担心、害怕、悲伤、焦虑等,但他们可能会有难以解决的躯体症状,如睡不好觉、疼痛、周身不适、疲劳、食欲不振等,而这些症状的程度和持续的时间又不能用生理因素来解释,并且一般的医学处理无法缓解患者的症状,此时要想到这些症状可能是心理问题导致的。通过心理疏导,精神类药物治疗,很多躯体症状可以得到明显缓解,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误区2、隐瞒病情
美国等发达国家90%的医生直接把癌症诊断告知病人。在我国,医生通常先把癌症诊断告知病人家属,然后按照家属的意愿决定是否告知病人。而家属通常反对告知病人癌症诊断,因为在大多数人看来,癌症的“诊断”犹如“死缓”的宣判,会给患者造成强烈的负性心理反应。故癌症患者家属多半认为患者不知情好,理由是“知情”后患者的负担重,难以承受,不利于治疗。患者家属以自己的意愿决定患者的治疗方案及生活方式,而忽视了患者的感受。(曾有一晚期癌症患者,临终前埋怨家人在没与其讲清楚疾病诊断的情况下,让其接受手术治疗,此后,手术后的疼痛、癌症的疼痛一直使其未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在现实中类似的事例可谓是屡见不鲜,从严格意义上讲,这是一种侵犯病人权利的行为。另有一癌症患者,在知道自己疾病性质、发生、发展,预后、治疗等情况后,理智地参与了个人的治疗方案,按照个人的意愿,放弃手术治疗,在生命即将终结的日子里,井然有序地安排好工作、生活与后事,坦然地离开人世。)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发展过程,患病后接受的诊疗手段既有医治患者积极的一面,也可能给患者带来痛苦、危险、经济压力等消极的一面。而且每个人价值观和生活态度不同,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一,因此,医护人员及家属均应重视癌症患者的知情需求,尊重患者自己的决定,让患者了解自身的疾病,这样有利于治疗和康复,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误区3、坚强的患者不存在心理问题
我们在癌症康复工作中通过与大量患者的密切接触发现,其实很多表面坚强乐观的患者,同时也存在许多深层的心理问题与心理矛盾,外在的强大只是一种表象,内在的问题如果没有暴露或被有意隐藏,得不到有效地调整,会影响康复的结局。癌症是一类对身心和社会功能产生影响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疾病本身及各种治疗的副作用都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影响,有些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如恐惧、担心、抑郁、失眠、社交回避及某些躯体症状等,有些问题对康复的影响却是隐而未现的,如家庭成员间的沟通交流问题、对不良事件的认知问题、生死问题等等。心理咨询不仅仅是帮助患者消除不良心理反应的影响,更重要的是采用专业的心理学技术,处理各类与心理有关的躯体、社会问题,促进身心健康,家庭和谐美满,改善人际沟通,提高生活质量。
误区4、只有病人存在心理问题
我们在门诊和科普宣传活动中,曾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通过量表筛查发现的家属心理问题甚至高于患者,而家属主动表达需要心理辅导与心理支持的比例也高于患者:在心理量表筛查(124例)中发现,33.9%的患者(42/124)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21.8%,27/124)或焦虑(13.7%,17/124),2例患者焦虑与抑郁并存;其中,64.3%的患者(27/42)否认自己需要心理辅导;家属(87例)的抑郁或焦虑阳性率59.8%(52/87),高于患者(P<0.001);其中,71.2%的家属(37/52)认为自己需要心理辅导,也远远高于患者(P<0.001)。这说明,在癌症的治疗与康复阶段,同样不能忽视家属的心理支持。
3、国内外对比
西方国家的心理咨询业开展得比较早,也发展得比较成熟。在肿瘤患者的身边,除了医生和护士以外,往往还有心理医生及心理工作者,在美国的某些癌症中心,配备的心理支持工作者的人数甚至超过了患者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西方医学对癌症心理干预的重视程度要超过我们。东西方癌症患者由于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差异,二者在面对心理咨询时的态度和选择的方法也不同,中国的癌症患者更倾向于表现为含蓄、逃避、掩盖,对心理咨询仍然比较陌生,或者想要寻求帮助,但找不到合适的机构或医生,能解决的问题有限等等。在国外,心理干预的方法除了各类心理技术基础上的个体咨询以外,还包括团体咨询、家庭咨询、冥想等形式。目前,我们在癌症康复治疗中,采用个体咨询与团体活动相结合的方式,通过音乐、绘画、讲述个人感受、视频资料讨论、情景剧、放松训练、催眠等等多种形式,帮助参加康复培训的患者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在心理师的帮助下,积极调整心态,解决心理问题,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4、如何进行心理康复
(1)通过测评和与心理师的交谈,发现心理问题;
(2)学习一些心理知识与方法,调整情绪,缓解症状;
(3)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建立咨询关系,获得心理支持;
(4)参加由心理师组织的癌症患者的康复小组,通过定期开展的团体活动,在小组中分享交流经验、获得理解、支持与心理成长;
(5)寻求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与帮助;
(6)运动、唱歌、跳舞等活动可以改善情绪;
(7)芳香治疗:改善躯体症状和心情,放松精神,获得呵护,缓解焦虑情绪、失眠症状等;
(8)由于癌症发生发展导致的心理问题,可通过与临床医生的充分沟通,获取治疗信息,增加自我控制感,缓解不良情绪。等等。
结语:肿瘤患者从确诊直至整个治疗过程的前后,都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变化和反应,常表现为否认、委屈、恐惧、悲伤、绝望、焦虑、抑郁等,有的患者甚至因恐惧或绝望而拒绝治疗。这些心理状态通常可随着时间的延长和治疗的进行而逐渐趋于平和。但是如果不良情绪长期存在,可能影响患者的饮食、睡眠,进而影响机体状态和免疫力,必将对肿瘤的治疗和患者的康复产生不良影响。乐观的生活态度、坚定的信念源于内心世界对生活的丰富体验与感悟。人的一生总有或大或小的风浪伴随,也许是疾病、也许是其他生活事件的突然出现、也许是工作或生活上的困境,都有可能将我们从正常的心境抛入无边的黑暗。当我们在困境中摸索前行时,心理支持犹如一盏明灯,可以为我们照亮脚下的路,避免了在磕磕绊绊中的伤害和伤痛。肿瘤患者、亲密照顾者和家人在抗癌的征途上,都需要彼此的理解、扶持、包容和爱。心与心的贴近甚至比一剂良药更能带给病中的他(她)无限温暖和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