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2-12-20 15:55

第三节 腹膜后肿瘤的生物治疗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腹膜后肿瘤中心罗成华

腹膜后肿瘤生物治疗中,以CD117为靶向的恶性间质瘤的治疗,是目前最有前景、最有代表性的生物治疗方法。格列卫的问世使得肿瘤治疗进入了分子靶向的时代,建立了未来药物治疗的一种发展模式,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应用格列卫治疗腹膜后恶性间质瘤近两年已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及热点。自从应用该药物以来,已产生难以置信的疗效。目前格列卫已被公认为治疗腹膜后恶性间质瘤的有效药物。

格列卫(Gleevec or Glivec)系商品名,其通用名为甲磺酸伊马替尼(Imatinib),代号为STI571,化学名为:4-[(4-甲基-4-哌嗪)甲基]-N-[4-甲基-3-{[4-(吡啶)-2-嘧啶]氨基}苯基]-苯胺甲磺酸盐,属于2-苯氨基嘧啶的衍生物,分子式为C29H31N70CH4SO3,分子量为589.7。

格列卫最初是针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分子起因而设计的,是第一个用于临床治疗恶性肿瘤的细胞信号传导抑制剂。格列卫被用于治疗恶性间质瘤首先见于2001年Joensu等的报道。其实早在1988年,人们就开始了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合成,当时有学者已经注意到BCR-ABL蛋白激酶的持续激活在CML的发病中起重要做用。在Druker的提议下,瑞士汽巴-嘉基药厂的一个研究小组开始寻找BCR-ABL蛋白激酶的小分子化合物。通过筛选,确定了2-苯氨基嘧啶为先导化合物,通过构效关系分析,以酪氨酸激酶的ATP位点为基础设计合成了CGP5714B,也就是STI571。并首先证明该药是PDGFR酪氨酸激酶的抑制剂,后来证明能特异性抑制BCR-ABL酪氨酸蛋白激酶的活性。

研究发现,格列卫通过与ATP竞争性结合酪氨酸激酶催化部位的核苷酸结合位点,使得激酶不能发挥催化活性,底物的酪氨酸残基不能被磷酸化,使其不能与下游的效应分子进一步做用,从而导致细胞增殖受抑,诱导细胞凋亡。

1992年汽巴-嘉基药厂实验室合成格列卫,1994年9月车间合成,1997年11月首次用于人体研究。1998年7月、1999年12月和2000年6月先后进行了格列卫治疗CML的I、II和III期临床试验。2001年5月10日被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CML,2002年2月1日被FDA批准增加胃肠道及腹膜后恶性间质瘤适应证。

格列卫的口服生物利用度为98%,95%与血浆蛋白结合,代谢产物为N-去甲基哌嗪衍生物。该药的清除半衰期为18h,活性产物半衰期为40h,1周内可以排泄81%,其中大便排出68%、小便13%,约25%为原药排出,其余为代谢产物。常见的副做用有轻度消化系统反应、肌痛、肌肉痉挛、眶周及下肢浮肿、水潴留及骨髓抑制,病人均可以耐受。剂量>600 mg/d时,副做用增加。

格列卫治疗有效的患者可能再次手术,用药后病情稳定就应继续服药。如果出现对格列卫耐药,则选择其它的传统治疗措施如减瘤手术、放疗、动脉栓塞化疗、腹腔化疗等。对于复发的腹膜后恶性间质瘤可以采用格列卫联合常规的治疗手段。格列卫只能控制而不能完全治愈腹膜后恶性间质瘤,这已是不争之事实。故有学者建议在使用最大剂量的格列卫治疗后,如果仍然有影像学可以检测到的病灶,应该采用切除手术或减瘤术。

在格列卫治疗中发现耐药问题日益突出,一般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①宿主通过肝脏P450酶对药物进行了化学修饰使其失效或减效。或者血浆中产生了急性反应蛋白的酸性糖蛋白,与格列卫结合,抑制了格列卫与酪氨酸ATP位点的结合。②酪氨酸ATP位点的突变,使其不能与格列卫结合。或者酪氨酸基因扩增,结果酪氨酸激酶产物增加,此时需要增加格列卫的用量。细胞内的多药耐药P-糖蛋白表达增加,结果药物泵出增加,降低了细胞内的格列卫做用浓度。在CML中,部分患者使用600mg/d,甚至用到800mg/d,确实可以增加疗效或使部分无效(耐药)的患者再度有效,但在腹膜后恶性间质瘤患者中,尚未做这样的尝试。

摘自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普通外科部罗成华主任主编《腹膜后肿瘤》书

本文系罗成华医生授权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腹膜后肿瘤生物治疗的特点相关文章
腹膜后肿瘤术后的并发症一、术后出血术后出血是腹膜后肿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若不及时加以处理,可造成相当严重的后果。腹膜后肿瘤手术造成的创面常是很大的,手术结束前虽进行了彻底的止血,但这类病人的凝血机制往往存在一定的问题。我院常规在术后继续用较大剂量的止血剂。严格观察病人的血红蛋白量的变化和腹腔引流液的性质和量。若病人的腹腔引流液呈较浓的血性,且量较多,加上血红蛋白量持续下降,则应高度怀疑有腹腔内
发布于 2022-12-20 16:35
0评论
腹膜后肿瘤的综合辅助治疗软组织肉瘤病人的临床评价及治疗仍是医生面临的一个挑战,从20世纪80年代初,有经验的多专业肿瘤队伍的积极治疗手段已大大提高了对这些病人的认识。多专业团队应包括外科医生、肿瘤放疗学家、肿瘤内科学家、病理学家、放射学家、康复治疗师、肿瘤护士及社会工做者。因为腹膜后肿瘤发病率低,这些病人应在有肉瘤处理经验的医学中心处理。每一相关临床医生应不断深入了解软组织肉瘤及其生物学行为,这
发布于 2022-12-20 16:30
0评论
随着第一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成功,腹腔镜技术已广泛被外科医生所掌握,到目前为止,很多手术已经把经腹腔镜途径做为标准术式。在普外科领域内,腹腔镜已经适用于各种术式,包括肝脏、胰腺、脾脏、胃肠等手术。但对于腹膜后肿物,通常因为患者在就诊时因为肿瘤体积较大,周围血管及其他脏器受累,经腹腔镜手术可能会导致严重的腹腔出血,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到目前为止,经腹腔镜行腹膜后肿物切除手术开展的单位还很少
发布于 2022-10-08 19:03
0评论
第一节理论基础发生于左上腹的腹膜后肿瘤,由于其解剖位置的特殊性,其外科诊断治疗亦有特殊性,本章结合我院的经验做一简介。我院总结了71例左上腹腹膜后肿瘤的诊治经验,年龄0.5~76岁,平均39.1岁。男女发病例数接近。该部位腹膜后肿瘤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脂肪肉瘤、神经鞘瘤、畸胎瘤、平滑肌肿瘤、节细胞神经纤维瘤、神经母细胞瘤。其它类型有副神经节瘤、恶性淋巴瘤、恶性间质瘤、转移性肿瘤、原始神经外胚瘤、恶
发布于 2022-12-20 15:40
0评论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是指发生在腹膜后间隙的肿瘤,并不包括原在腹膜后间隙的各器官的肿瘤。是一种较少见的肿瘤。以恶性居多,约占70%。良性肿瘤以畸胎瘤、神经鞘瘤、纤维瘤为多见,恶性肿瘤以脂肪肉瘤、纤维肉瘤、平滑肌肉瘤、胚胎癌、神经纤维肉瘤和恶性淋巴瘤为多。除少数腹膜后肿瘤,如嗜铬细胞瘤能分泌化学介质产生明显的临床症状易被早期发现外,绝大多数腹膜后肿瘤初起时无症状。当肿瘤逐渐长大,产生压迫症状,或被病人偶
发布于 2022-12-01 07:31
0评论
腹膜后肿瘤手术中最常发生和最严重的问题是大血管的损伤和大出血。由于肿瘤体积较大,肿瘤位置深在,血管被推移、挤压,加之在分离肿瘤时受切口不够大等因素所限,受压之血管常不易很好地显露,故稍不注意就可能伤及血管。静脉较动脉易于被损伤。动脉壁较厚,为了彻底切除肿瘤,可将紧靠肿瘤的动脉外膜分离,一般不致分破动脉。但有时动脉因长期受压,局部血管壁组织已受损,即使是分离外膜也可能分破血管。这种情况最常见于盆腔
发布于 2022-12-20 17:10
0评论
四、神经组织的损伤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腹膜后肿瘤中心罗成华 腹膜后肿瘤原发于神经组织的有来自脊神经的神经纤维瘤和神经鞘瘤(恶性的为恶性神经纤维瘤和恶性神经鞘瘤),来自交感神经系统的有副神经节瘤(恶性副神经节瘤)。良性神经纤维瘤比较常见,一般长得比较大才被发现。多数切除并不困难。但肿瘤的基部常位于椎间孔处,想较彻底地切除肿瘤就有可能伤及神经,但只伤及一根神经,一般不遗留什么症状。若伤及多根神经就可出现
发布于 2022-12-20 16:45
0评论
一、消化器官的损伤消化道的任何部位都可被腹膜后肿瘤推移或挤压,在术中如不注意均可被伤及。但胃和小肠活动度大,术中被伤及的机会很小。十二指肠、左右结肠和直肠被伤及的机会较多,尤其是直肠。当分离肿瘤与系膜时,应注意勿伤及系膜的血管。一旦伤及血管,出现肠壁的血运障碍,就应做相应的肠切除吻合术。对直肠壁的损伤,多见于较大的盆腔腹膜后肿瘤,直肠受压移位,肿瘤占满盆腔,局部显露不良时,稍不注意就有可能伤及直
发布于 2022-12-20 17:00
0评论
腹膜后肿瘤远处转移的辅助治疗全身细胞毒性化疗在转移性软组织肉瘤病人中是姑息性方法。骨肉瘤、尤文肉瘤及儿童横纹肌肉瘤对化疗反应敏感,而且,对无法选择治愈性手术的成人软组织肉瘤,化疗似是目前最好的姑息性治疗。在相当一部分病人可获得客观上肿瘤缩小及症状缓解,毒性反应尚可以接受。曾经或目前常用于治疗转移性软组织肉瘤的细胞毒药物包括:阿霉素,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甲氨蝶呤,长春新碱,顺铂,更生霉素及氮酰咪
发布于 2022-12-20 15:50
0评论
中国工程院郝希山院士在2000年美国举行的“国际肿瘤生物治疗及基因治疗年会”上说:21世纪是肿瘤生物治疗的时代。上海中科院经多年研究的新型抗肿瘤效应细胞DCCIK,利用患者自身的免疫细胞、经过实验室高科技培养后回输到患者体内、来杀灭肿瘤细胞,几乎没有副作用,配合手术、化疗、放疗等抗肿瘤治疗有较大的临床意义,可以防止肿瘤的复发、转移和恶化等,疗效良好。上海第八人民医院肿瘤科专家李兴华主任说:&#3
发布于 2023-02-07 02:32
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