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快中子放疗
快中子为高线性能量转换器(linear energy transfer,LET)射线,由于其相对生物效应(relative biology effect,RBE)高,氧增强比(oxygen enhancement ratio,OER)低,不受细胞周期的影响,亚致死和潜在致死性损伤修复少的特点,适宜于很多腹膜后肿瘤的治疗。
快中子治疗亦可分术前、术后放疗或术前+术后放疗。术前快中子照射剂量一般为10~15Gy,术后放疗剂量一般为10~20Gy。可用快中子与光子混合放疗,以便减轻单纯快中子照射引起的并发症。如Hamburg等治疗13例术后有残余的脊索瘤,肿瘤直径2~400px。11例用快中子治疗,2例用快中子+光子治疗。照射剂量为11~16.2Gy快中子,平均随访27个月,8/13无局部进展,局部控制率50%,4年生存率45%,均未出现急性或后期放射损伤。
二、调强适形放射治疗
早在20世纪50年代,日本人Takahashi就提出了适形放射治疗的概念,即照射野的形状适合被照射病变(靶区)的形状。适形照射解决了照射野的形状适形,避免或减少了对正常组织器官的照射,但未解决由于肿瘤厚度不一致而导致的所需剂量不均匀问题。于是进一步研究产生了调强放射治疗,即是在照射过程中,各个方向的照射野内各点的输出剂量率,可根据靶区肿瘤的形状、厚度和密度自动调节,使靶区内各点的剂量分布均匀,满足治疗上的要求。把适形照射和调强照射两者相结合,称之为调强适形放疗。
对于腹膜后肿瘤,尤其是肿瘤部分切除或无法切除者,应用调强适形放疗的目的是把照射剂量最大程度地集中到肿瘤组织的同时,尽可能使周围正常组织器官少受或免受照射,并使整个肿瘤受量均匀,从而能提高对局部肿瘤的控制率,降低复发率,同时也能改善其治疗后的生存质量。
三、腹膜后肿瘤放射损伤及并发症
腹膜后肿瘤对放疗普遍敏感性低,所需放疗剂量大、时间长,加上肿瘤前后阻挡脏器多,易受放疗损伤,故并发症发生率高。腹膜后肿瘤放射治疗后引起的全身反应主要有恶心、呕吐、乏力、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等,局部反应主要与受照射正常组织器官有关,如肠道受照射后急性期可引起放射性肠炎、腹胀、腹泻等,晚期可引起肠狭窄、肠穿孔、肠坏死等。其它器官受照射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损伤,如放射性肝炎、肾炎、膀胱炎、脊髓炎、截瘫等,主要与肿瘤及放疗部位、受照射器官对放射线的敏感性和受照射剂量有关。
Glean等探索用放、化疗多种方法结合治疗腹膜后肉瘤。一组37例高恶性腹膜后肿瘤完全切除后继续接受辅助治疗,所有37例病人均接受术后放疗,21例接受化疗,3年实际生存率43%,似乎不受化疗影响。放疗及化疗耐受差,在这些病人中与长期毒性显著相关,这些病人都是处于手术恢复期过程中进行治疗的病人。
因此,人们的注意力开始转移到腹膜后肉瘤的术前多方式治疗上,细胞毒性化疗及放疗增敏剂,已成功应用于切除前的外照射过程中。术前治疗因为在病人耐受力最强时给予,所以益处大,可使切除的失败风险减到最小,或使本无法切除的肿瘤变得可完全切除。近年来同样处于研究热点的是在肿瘤完全或部分切除术后早期采用腹腔内化疗。但上述各种方法中,尚没有任何一种方法已变成腹膜后肿瘤治疗的标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