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2-12-24 00:45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环境、社会医学模式。现代医学新模式的提出,为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手段开展防病治病,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开了辟新天地;并将出现与此相适应的新学科,新理论,从而大大推动现代医学的发展;心身医学则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

  心身医学是将人看作是既有躯体又有脑及心理活动并且和环境密不可分的具有生物属性又有社会属性的双重属性的人,用整体的观念来诊治病人的疾病和促进人类健康的一门学问。心身医学是医学科学的一个分支;是当代医学心理学体系的重要组件之一;是个跨学科的学科;但不是精神医学的分支。

  心身医学认为:生活事件中个体不能耐受的严重的客观事件,属患病的外部条件;性格缺陷是易患素质的核心因素,是引发心身疾病的内因与基础;心身疾病因具有内因、外因交错影响及联合作用的特点,因此,心身医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就是对现代医学根深蒂固的心身分离观念和单纯生物医学模式的一种挑战,它促使人们用整体的医学观点,去认识生命、健康和疾病的本质。

  换句讲,它是研究精神和躯体相互关系的科学,研究人类在健康和疾病中的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因素的相互关系。

  身心疾病与心身疾病这两个词乍看起来没有很大区别,其实,心身疾病不等于身心疾病。

  人类的疾病就病变实质来讲,有两大类:躯体疾患和精神疾患。躯体疾患中又可分为心身疾病和非心身疾病。精神疾病中可分为精神病、非精神病性障碍、精神发育迟滞。

  身心疾病与心身疾病是两个不同的学科,对它的研究、处理应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

  身心疾病是因人的机体发生了生理变化而引发了个体心理、行为上的变化,例如老年性痴呆、经期精神紧张、更年期综合征等等。这些生理变化而导致的心理、行为的变化与当事人的社会认识无关,也与当事人对自我的认识无关,其心理、行为的变化不受自我意识的控制。

  心身疾病的发展过程正好与身心疾病相反,心身疾病是由于当事人对于发生在自己生活学习和工作环境中的各类事件的价值观念发生变化,包括恶性事件的不良刺激,而对自我认识发生了改变,导致心理状态不平衡。心理状态的不平衡最终影响了身体的生理变化,出现了心身转换,例如出现癔病、心因性阳痿、强迫行为等等。

  人们常将身心疾病和心身疾病混为一谈,一是身心疾病也会出现精神问题,二是患身心疾病的人无法摆脱自身生理上的痛苦,对自身的人格产生否定的认识,此时,病人的精神表现同心身疾病患病的精神表现似乎相同。另一方面心身疾病患者因社会刺激和自我意识问题而导致心理状态不平衡的时候,也会有身心疾病患者病变时相似的生理痛苦,患者在这时候感到自己是真的“病”了。

  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障碍

  (psychophsiological disorders),是指一组与心理和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但以躯体症状表现为主要的疾病。心身医学就是专门研究心理和社会因素与人体健康和疾病的相互关系的学科,虽然人们很早就认识到心理因素与疾病的关系,但直至本世纪30年代,才从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心身医学和心身疾病的科学概念。

  心身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意味着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认识有了重要变化,这是从过去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明显标志,也是医生科学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发展的结果。

  心身疾病目前所包括的范围是很广的,主要包括由情绪因素所引起的,以躯体症状为主要表现,受植物神经所支配的系统或器官的疾病。由于世界各国对心身疾病分类方法不同,包括的疾病各类很不一致。美国心理生理障碍学会所制订的较为详细的分类,

  结合其他有关资料列表如下:

  1、皮肤系统的心身疾病 神经性皮炎、瘙痒症、斑秃、牛皮癣、多汗下、慢性等荨麻疹、湿疹等。

  2、肌肉骨骼系统的心身疾病 腰背疼、肌肉疼痛、痉挛性斜颈、书写痉挛。

  3、呼吸系统的心身疾病 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征、神经性咳嗽。

  4、心血管系统的心身疾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阵发性心动过速、心律不齐、高血压、偏头痛、低血压、雷诺病(Raynaud disease)。

  5、消化系统的心身疾病 胃、十二指肠溃疡、神经性厌食、神经性呕吐、溃疡性肠炎、幽门痉挛、过敏性结肠炎。

  6、泌尿生殖系统的心身疾病月经紊乱、经前期紧张症、功能性出血、性功能障碍、尿频、功能性不孕症。

  7、内分泌系统的心身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低血糖、阿狄森病。

  8、神经系统的心身疾病 痉挛性疾病、紧张性头痛、睡眠障碍、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症。

  其他按学科分属于耳鼻喉科的心身疾病有:美尼尔综合征、咽部异物感等;眼科的心身疾病有:原发性青光眼、眼睑痉挛、弱视等;口腔科的心身疾病有:特发性舌痛症、口腔溃疡、咀嚼肌痉挛等;其他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疾病有癌症和肥胖症等。

什么是心身医学以及如何识别心身疾病相关文章
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diseases)又称心理生理障碍(psychophsiologicaldisorders),是指一组在发病、发展、转归和防治等方面都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躯体疾病和躯体功能障碍。心身医学就是专门研究心理和社会因素与人体健康和疾病的相互关系的学科,虽然人们很早就认识到心理因素与疾病的关系,但直至本世纪30年代,才从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心身医学和心身疾病的科学概念。
发布于 2023-01-04 22:51
0评论
有很多患者不知道何谓“心身疾病”,更不知道自己的病是否可以到“心身医学科”就诊,所以把心身疾病的范围告诉大家,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何谓心身疾病?目前,心身疾病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例如原发性高血压、溃疡病。至于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功能性障碍,则被称为心身障碍(psychosomaticdisord
发布于 2022-12-17 18:30
0评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问题的关注越来越突出。但是,许多人却有意无意地在忽视或回避着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心理对健康的影响。科学技术和医学的结合,使得现代医学高度发展。医学专业分类越来越精细,对人体的研究越来越深入;高度精密和自动化的检查、治疗仪器应用越来越普遍。现代化的医院就像高度科学化和程序化的人体流水线,对人体进行修复和整合。医生诊病越来越依赖化验、检查;患者就医越来越像进入修理厂。
发布于 2022-12-24 06:35
0评论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一门主要从精神和躯体的相互关系来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基本规律和防治方法的新兴学科DD心身医学,应运而生。在中国的传统医学中,早在《内经》中就对心身相关问题有了记述,其天、地、人三才一体的学说与现代心身医学强调的人类疾病和健康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机体内外环境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的论点相一致。所谓的心身相关疾病就是心理因素起重要作用的躯体疾病。中医是指精神情志因
发布于 2023-03-21 00:11
0评论
临床上情绪异常最易导致心身疾病的产生,现代心身疾病的病名确立是20世纪50年代,概念为心身疾病是一组与心理和行为因素关系密切的躯体疾病,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社会中,人们承受的压力较大,经济的压力、住房的压力、升职的压力、子女升学就业的压力等常常使得人们处于焦虑抑郁的情绪当中,长期的情绪失调,使大脑皮质下中枢产生一系列改变,而这一变化主要通过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发布于 2022-12-17 18:00
0评论
什么是心身疾病呢?用我们百姓的话解释就是,这个人近来压力大,无论是公事或是私事起因,总之着急上火了或者劳累过度了,于是首先出现了情绪的异常,比如情绪低落,或者急躁激怒,然后就出现了身体上的不舒服,如失眠、心悸胸闷、胃胀痛、腹胀、腹泻、便秘、口臭、脱发、白天困乏力、血压血糖不稳等等一系列身体上不舒服的症状。这就是心身疾病,即由心(情绪)影响到身(躯体)的一系列疾病。病机是什么呢?中医早在《内经》时
发布于 2022-09-30 15:14
0评论
每一个人的能力都没有完全发挥,潜能是巨大的。那么,为什么潜能得不到完全发挥呢?我们先谈谈意识,一百多年前,弗洛伊德提出人的潜意识,即人意识不到的自己的心理能量。并以冰山来形容之:意识只不过是露出水面的冰山之一角;大部分的冰山是在水面下的,即潜意识。潜意识不仅体积巨大,能量亦巨大。潜意识到底在干什么呢?意识要每天休息一定的时间,而潜意识则无时无刻不在工作着。当我们学习、工作、走路、吃饭、喝水、睡觉
发布于 2023-03-26 08:01
0评论
近年来通过大量的研究证实,在哮喘发作中,精神因素有其重要作用,并已公认:哮喘是唿吸系统中典型的心身疾病之一。许多精神因素,如焦虑、失望、困扰、愤怒、恐惧、沮丧等皆可诱发哮喘或形成哮喘持续状态。哮喘患者常见的情绪障碍和精神症状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和癔症,其人格特征多表现为依赖性强、焦虑、激动、情绪不稳、幼稚和性格内向等。情绪障碍和性格缺陷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对外界敏感性增强,易诱发和加重哮喘;而哮
发布于 2023-03-26 07:36
0评论
临床上情绪异常最易导致心身疾病的产生,现代心身疾病的病名确立是20世纪50年代,概念为心身疾病是一组与心理和行为因素关系密切的躯体疾病,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社会中,人们承受的压力较大,经济的压力、住房的压力、升职的压力、子女升学就业的压力等常常使得人们处于焦虑抑郁的情绪当中,长期的情绪失调,使大脑皮质下中枢产生一系列改变,而这一变化主要通过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发布于 2022-09-30 14:19
0评论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典型的心身疾病,众多的研究表明:动脉压的升高与各种环境及心理之间有联系。包括饮食(盐)在内的环境因素,社会条件,生活变故,心理冲突以及心理生理机制变化都参与高血压的发病。 1、心理社会因素 (1)、社会文化因素:调查发现高血压病多见于应激与冲突明显的社会环境。比方说,从传统的价值观向开放的价值观改变。过去提倡勤俭节约,衣服缝缝补补被人称赞;而当今社会对款式过时的服装均要评头论足
发布于 2023-05-04 03:56
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