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问题的关注越来越突出。但是,许多人却有意无意地在忽视或回避着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心理对健康的影响。
科学技术和医学的结合,使得现代医学高度发展。医学专业分类越来越精细,对人体的研究越来越深入;高度精密和自动化的检查、治疗仪器应用越来越普遍。现代化的医院就像高度科学化和程序化的人体流水线,对人体进行修复和整合。医生诊病越来越依赖化验、检查;患者就医越来越像进入修理厂。所有这一切,会产生一种巨大的动力,推动着人们自觉或不自觉进入流水线。自觉或不自觉地丢掉来自心灵的感觉。
有研究报告显示,在综合医院门诊初诊患者中,只有略高于1/3的患者是躯体疾病,而近1/3的患者则属于心理疾病范畴,其余的1/3则是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躯体疾病。这说明在综合医院门诊初诊中有近2/3的患者的健康问题是与心理因素有关的。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类对自身精神世界的认识过程是复杂的、困难的。且不可避免的存在着盲区。人类思维习惯是要得到简单、明确的答案。比如到医院看病总希望得到确定的诊断;恋爱、搞对象也总是要尽快有个说法:行,还是不行。这样的思维习惯,其好处是可以暂时消除使人痛苦的焦虑。受人类的自恋文化影响,人类不愿接受其精神世界本身存在的问题;几千年来人们对精神病、心理障碍、弱智等精神异常现象的排斥、歧视正说明了这一点。这就是现代人之所以有意无意地在忽视或回避“心理因素对身体健康影响”的心理学解释吧!
事实上,人类对心因致病早有认识。我国早期医书《黄帝内经》就说:“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皆摇。”“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公元前五世纪,希腊医生西波克拉底就提出,人体有四种基本体液,每种体液都与特定的性格相关联。他认为四种体液的比例协调则健康,不协调则导致疾病。
心理因素对身体的健康有如此强烈的影响,就促使人们从心身相关的基本立场出发,来重新审视人类健康和疾病问题。于是就诞生了一个新的学科――心身医学,心身医学作为一个科学体系始于20世纪30年代,到目前已有80年的历史,但仍属于一门年轻的科学。心身医学转变原来的生物医学模式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它阐明的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以什么方式、在多大程度上对包括躯体疾病在内的各种疾病的形成、发展或者缓解、痊愈中共同起作用。心身医学的治疗原则强调生物疗法和心理、社会疗法相结合。
目前研究比较多的,并且得到公认的心身疾病主要是哮喘、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癌症等等。
在哮喘的诱因中,感染75%、过敏47%、心理因素61%。从上面的统计数字看,在同一次哮喘发作中,有多个诱因在起作用。哮喘患者与常人相比,主要表现为内向、依赖顺从、缺乏自信、易受暗示。心身医学把哮喘看作是各种躯体和心理因素的“最终躯体反应”。
在所有高血压中,原发性高血压占79.9%。原发性高血压越来越被看作是一种无特异性的生物信号,这种信号可有多种多样的原发原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性格特征多被认为是双重矛盾心理,一方面有要尽量表达内心的压力,另一方面内心又有一种消极、迎合的需求。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社会行为是过分随和、顺从和避免冲突。有关原发性高血压家庭环境因素的研究发现:父母和孩子之间会形成一定的争吵模式,他们解决争吵多是用非语言的交流方法,如拒不回答,将头扭向一边,避免目光接触等。生长在有原发性高血压父母家庭的孩子在家庭这个小社会中学到的就是这种行为方式。多方面的研究表明:限制以及避免冲突和压力是和原发性高血压发病有关系的行为。
国外许多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心理因素会促进2型糖尿病的发展。2型糖尿病患者在人格特征及述情方式方面存在异常表现。其神经质和情绪不稳定的人格特征,会降低对精神压力的耐受性,易产生紧张不安、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体验。影响着个体对社会支持网络的利用及对生活事件的认知和评价。
大规模的研究已经找出了冠心病的躯体方面的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肥胖和缺乏运动等。这些因素的组合或积累会导致心梗发作,而社会心理因素会进一步加剧这种发作的危险系数。冠脉梗阻性疾病的发作,始终是一个延续数年的危险因素慢性积累的结果。20世纪50年代,内科医生在研究如何预测他们的病人中,那些人易患冠心病时,他们发现了冠心病人的行为模式与其它病人有些不同。冠心病人与其他病人相比表现得更主动、更精力充沛、更具有支配性;他们不断的有更高的目标并为之努力,他们喜欢以有激情高效的方式做事,喜欢竞争、权利和受人瞩目。人们称其为A型行为。与A型行为方式相反的另一面称为B型行为,表现为松弛的,不急迫的,有时也努力工作,但与A型行为不同。这个人格维度就是著名的A型―B型行为模式,也有人把A型行为模式称为冠心病危险性格。笔者认为A型行为方式者心理结构有缺陷,他们往往是在积极行为现象下面存在着相反的心理动力,即内心深处时刻恐惧着自我价值和关系的丧失。
致癌的因素十分复杂,而精神因素在癌症的发生和发展上起着重要作用。癌症患者常常表现为压抑、情感内敛、与人疏远、忍让等性格特征。
以上我们一直在讨论心理如何影响健康,以及现代医学模式对心理因素的忽视。人们不禁要问,我们该怎么做呢?有些医生在为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时,也在不断的劝告患者:性格不能太内向、不能为小事生气、要心胸开阔…..要不然会生xx病等等。事实上,没有人愿意心理不健康,只是人们不能做到、或不知怎样才能做到而已。临床心理治疗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近20年来在我国也展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不管你是接受,还是拒绝,心理学还是会存在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断的发展着!100多年的心理治疗理论和实践,为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心身医学的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只是人们的观念该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