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 "老龄化海啸 "的来袭,我国庞大的人口群体首当其冲。近两年来,我院骨科收治的病人中,有两个趋势。第一,骨质疏松症越来越年轻;第二,骨折患者越来越老。仅在10月份,我科就收治了多达10名85岁以上的骨折患者。这些老年患者在骨折发生前往往合并症较多,心肺功能较差,这使得我们的治疗一时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保守治疗容易出现并发症,引起连锁反应,危及生命,如高龄髋部骨折被称为 "人生最后一次骨折",长期卧床容易引起粉碎性肺炎、下肢血栓甚至急性猝死肺栓塞,死亡率高达50%以上。另一方面手术治疗,由于患者年龄大,术前合并症多,心肺基础条件差,术中、术后风险极高。
针对这些问题,我科在保证老年患者生命安全的前提下,与重症监护室联合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一是术前严格评估心肺功能,有效治疗合并症;二是针对患者的个体化差异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同时准备各种手术应急预案,防患于未然;三是术后转入重症监护,积极进行医疗监护,同时加强手术签到制度。在我科和监护室医生的不懈努力下,高龄患者全部转危为安,健康出院,得到了患者和家属的好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可能是古人对我们职业操守的最准确预言。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些问题,比如说,我们的制度不健全,比如说,我们的制度不健全,比如说,我们的制度不健全,比如说,我们的制度不健全。制度的不健全,服务的不完善,让医务人员成为众矢之的;"温岭事件 "让我们心灰意冷,不寒而栗。但是,社会的和谐要靠自身的包容,不应该 "弃之以寸阴之木",不能因为行业的一些缺陷,就否定其对整个社会的巨大贡献。我们在对众多医疗不满的同时,有没有注意到这个行业将建国之初不到45岁的平均寿命提高到现在的75岁;我们在对医疗投诉扩大的同时,有没有注意到各个科室的墙上挂满了标语。非典死了,是英雄;汶川死了,是爱国;长期受辐射患上肿瘤,是奉献......,死在残酷的刀下,是什么!这就是医疗的悲哀。这是医疗行业的悲哀,但更值得全社会、全民族去反思。再多的安全措施,也保护不了我们的生命;再多的政府投入,也买不来我们行业的荣耀。扩大医患沟通的范围,加强对医疗本身的宣传,已经成为我们最后的救命稻草。毕竟,我们掌握着自己的命运。我们已经完成了作为医务工作者的职责,我们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