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地区,胆石病是非常常见的疾病,我们看到不少人捧着药罐子天天喝药,四处求医。据统计,大约有10%的成年人患有胆石病,在中年妇女,发病率甚至高达15%。目前胆石病占医院肝胆外科手术的60%以上,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家庭性分布的特点。所谓胆石病,是指胆道系统(包括胆囊和肝内外胆管)的任何部位发生结石的疾病胆囊结石和原发性肝胆管结石的发生原因、结石种类及成分各不相同,临床表现也千差万别。如果不早期治疗,常常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化脓性感染、慢性炎症、梗阻性黄疸、胰腺炎等,甚则损坏肝脏、癌变等而威胁生命。
一、胆石病与哪些因素有关
(一)胆囊结石
胆囊结石多数为胆固醇结石,质地比较硬,病因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胆囊结石的发生与下列因素有关:
1、年龄及性别:青少年少见,成年人发病率随年龄而增长,高发年龄在50~59岁。胆囊结石发病以女性为多,男女发病之比约为1:2.57。
2、饮食:动物脂肪、蛋白质和精细碳水化合物摄入的增加,纤维素食物摄入的减少,均可导致胆囊结石的发病率升高。由于我国居民膳食结构的改变,胆石病中胆囊结石的发病率由20年前的52.8%上升为79.9%。一个家庭的饮食习惯基本相同,所以胆囊结石往往一家一家的患。
3、肥胖:有研究发现,超重20%以上的人群,患胆结石的危险性比超重10%以下的增加近2倍。
4、疾病和药物:胆结石与某些疾病有关,如镰状细胞贫血、地中海贫血、糖尿病及肝硬化等。有研究报道,某些药物可促进胆石形成,如噻嗪类利尿剂、雌激素及口服避孕药物等。
5、胆囊收缩功能异常:怀孕妇女、老年人、接受过胃肠道手术的人、经常不吃早餐的人等,由于肝脏代谢障碍或胆道运动功能失常,导致胆汁中的固体成分沉淀,在胆汁流速缓慢、胆汁浓度较高的胆囊里,形成结石。胆结石小的如米粒,大的甚至如核桃,可以是一粒、多粒,也可达数千粒。一般情况下,结石一旦形成就会越积越多,越长越大。
6、其它原因:高脂血症的脂质代谢障碍、胆囊慢性炎症及遗传因素等。
(二)原发性胆管结石
不是由胆囊结石掉入胆管内而是在胆管内“土生土长”的结石称为原发性胆管结石,包括原发于肝内胆管和肝外胆管的结石,多为质地较软的胆红素钙结石,我们常常称为“泥沙样”结石,主要原因为胆道感染造成,凡是能导致胆道感染、胆道梗阻使胆汁淤滞、排泄不畅而致肝内外胆管形成结石。很多的病人在儿童时期曾经发生过胆道蛔虫或其它寄生虫,虫体死在胆管内,以蛔虫的残体为核心形成结石。所以原发性胆管结石多见于卫生条件较差的农村地区和边远地区的病人。近年来,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胆管内也见到象胆囊内一样的质地较硬的原发性胆固醇结石,原因还在深入研究阶段。
二、胆石病有哪些表现
约半数以上胆石病患者,特别是胆囊结石病人属隐性胆囊结石,可长期无明显症状,在单位例行体检时作B超发现。很多病人仅仅表现出“心窝子”的区域隐痛或饱胀不适,打呃,消化不好,不能吃油腻的食物,长期当做胃病来医。当胆管感染发炎或者石头卡起了才表现出明显的症状。有不少胆石病发作的病人被误诊为心绞痛、冠心病。比如在饱食油腻或劳累后,胆囊小的结石卡在口径比较细的胆囊管,或者石头掉入了胆总管内卡起,就会引起相当剧烈的上腹疼痛,可以引起后背及右肩部疼痛,病人还常伴有恶心及频繁的干呕,有的痛得“死去活来”,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胆绞痛。严重者甚至可发生化脓、穿孔、寒战发高烧、周身黄疸、胰腺炎等而威胁生命。
肝内胆管结石如果合并有肝外胆管结石时,其获得表现与胆囊结石掉入胆管所致肝外胆管结石的表现相似,即可能出现上腹痛、寒战高热和黄疸等。未合并肝外胆管结石者,可多年无症状或仅有肝区和胸背部胀痛不适、食欲下降等。如发生感染则可出现寒战或高热,除非结石在胆汁出肝的口上堵塞导致梗阻,一般不会发生明显黄疸肝内胆管结石并发感染时容易引起肝脓肿,晚期可发生肝硬化、脾脏长大、吐血便血和肝腹水。当近期内频繁发作胆管炎,伴开始进行性加重的黄疸,腹痛及发热难以控制,以及消瘦等症状时,特别医生是年龄在50岁以上者,应怀疑合并胆管癌的可能。
三、可不可以服药将结石溶化掉或用药物及体外超声波碎石后把胆石排出来?
对肝内外胆管的原发胆色素结石,现在还没有溶石和排石的药物。而对于胆囊内胆固醇结石,有一些药物在使用,但疗效不乐观。以目前疗效最确切、毒性相对较小的熊去氧胆酸来说,如果坚持服药一年,大约10%~30%的病人的结石可完全消失,但是耗时费力,药物价格不菲,而且这种药物有相当毒性,更麻烦的是一旦停药,大多数病人的胆石又会重新出现,使以前的治疗付诸东流。
胆道系统中,胆囊好比一个胆汁储存水库,胆总管是胆汁的排出总出口通道。病人每次发作胆绞痛都可以说是机体自身的反射机制想努力把胆石排出来,或者说挤出来。挤到哪里去呢?挤到胆管中。有时见到一些病人在几次三番的胆绞痛发作后,石头侥幸从胆管中挤出来,并随大便排出体外,但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由于胆管的开口很窄小,更多见的情况是石头卡在这儿不能排出,这样病人会出现严重的问题,如更剧烈的腹痛、发高热及黄疸,甚至发生败血症、休克、死亡。由此可知,病人绝不可以服用药物排石,那样只会适得其反,招来更大的麻烦。
经常有病人来咨询胆囊结石可不可以用体外超声波碎石。确实这是一种新的治疗手段,在胆囊没有慢性炎变,尚有一定的功能,平均经1~2年的治疗,多数病人的结石可以破碎,被排出体外,约半数病人的结石可以排净。但是停止治疗之后很多病人的胆囊结石又会重新复发。而且在排石过程中,随时有碎石掉到胆管中排不出去诱发危险,因此采用此种方法应该慎重,权衡利弊。
四、手术只掏出结石而保留胆囊怎么样?切除了胆囊,胆管就会长结石吗?切除胆囊对人体有什么害处?
把胆囊切开一个小口,用胆道镜取出结石或用钳子直接取出结石,再把切口缝上保留胆囊的手术是最古老的治疗胆结石的手段,由于结石复发而弊病甚多,后来逐渐被胆囊切除术取代,这种治疗方法目前在部分医院开展,但要严格把握手术指征,胆囊有功能的单纯胆囊结石可以选择,胆囊有慢性炎症的要慎重。由于胆囊结石的根本发生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肝脏代谢有问题,产生的胆汁易于成石;另一个是胆囊本身有问题。我们现在还没有可靠的治疗这两个问题的手段,因此即使将胆囊中的结石取出来,用不了多久还可能会长出新结石。这就是为什么胆囊切除术是最可靠的治疗胆囊结石病的手段的原因。
有人说切除了胆囊后胆管就要长石头的说法毫无科学根据。事实是保留有结石的胆囊,倒会增加胆管结石的机会。不少胆管结石的病人,石头都是从胆囊中掉出来的。那么为什么有些病人在胆囊切除术后一段时间内又发现了胆管结石呢?可能的原因是:切除胆囊时没有发现同时存在继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的胆总管结石确实是新生出来的。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切除有结石的胆囊只会减少胆管长结石的危险。
一般认为保留有病变、有石头的胆囊对病人的危害超过胆囊的生理功能对人体的好处时,应去做胆囊切除术。切除胆囊后,由于失去了胆囊储存胆汁的功能,人的消化功能在短时间内会受到一定影响,但影响并不大。绝大多数病人会逐渐适应,不会感到有什么异常。从临床看,那些手术前胆囊结石症状轻微,甚或没有症状者,以及手术前胆囊功能基本正常者,手术后容易出现这种消化功能失常;而那些术前症状重,胆囊已经丧失正常功能的人,手术后的消化功能反倒会改善。
五、打孔行胆囊切除是不是更好些
打孔手术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俗称,是90年代新兴的手术方式。它与传统的开刀切胆囊在本质上没有不同,所不同的只是开刀的切口较小,病人恢复快,痛苦小,因而深受病人欢迎。可以说绝大多数病人均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切除胆囊。不过具体到每一位病人,究竟适合用哪种方法,应该由医生做出决定。一般说来,现今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安全性及适应证方面仍然比不上开刀手术,特别是那些情况复杂的胆囊结石和有胆道合并症的病人,仍然以开刀手术较为安全。
六、肝内胆管结石必须早期手术治疗吗
肝内胆管就象“小河与大河的关系”,呈树枝状分布,小的胆管汇入大的胆管。一般肝内要长结石,大胆管多数存在炎性狭窄,使小胆管内的胆汁排泄障碍,结石慢慢在管内淤积而成。不用手术的办法“将沟掏通”,是不可能用药物把结石排出来的,所以手术是治愈肝内胆管结石的根本方法。
肝内胆管内有结石,会引起胆管反复感染发炎,最后破坏肝内组织的正常结构,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肝组织纤维化萎缩、肝硬化、肝脏形成脓肿、癌变,后期只能行肝移植或没法治疗。因此肝内结石病越早手术效果越好,手术的难度越小。具体手术方式有肝叶切除、胆管整形、肝肠吻合等,要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七、胆石病应该如何预防
注意饮食卫生,食物以清淡为宜,少食油腻和炸烤食物。保持大便畅通,六腑以通为用,肝胆湿热,大便秘结时,症状加重,保持大便畅通很重要。要改变静坐生活方式,多走动,多运动。要养性,长期家庭不睦,心情不畅的人可引发或加重此病,要做到心胸宽阔,心情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