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说的大肠是结肠和直肠的统称,成人大肠全长约1.5m,包括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六部分,全程形似M,围绕在空肠、回肠的周围。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电解质和其他物质(如氨、胆汁酸等),形成 、贮存和排泄粪便。同时大肠还可以分泌少量粘液,能保护肠黏膜和润滑粪便,防止便秘,保护肠壁免遭细菌侵蚀。
当结肠粘膜受到破坏就可以发生各种疾病,常见的大肠疾病有:
1、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疾病,病因不十分明了。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但大多数病人在20-40岁之间,男女无多大差异。
临床表现:本病临床特征为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出现。主要症状为腹泻及便中带脓血,并有腹痛,伴有里急后重感,严重时有发热、贫血、消瘦,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有的病程可达10余年以上,大多有间隙的缓解期。有时在精神刺激,饮食不当后再犯,此外尚有腹胀、嗳气、恶心、体重减轻及有时有低热等症状。
诊断:除了检查血常规、粪便常规,常需要借助影像学检查(包括腹平片、钡灌肠、CT等)及电子结肠镜检查。
治疗:目前尚无根治该病的方法,治疗仍以保守治疗为主,主要包括一般治疗、营养支持治疗、对症治疗和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包括氨基水杨酸类,如柳氮磺吡啶和美沙拉秦(5-氨基水杨酸)、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药和中医中药。当内科保守治疗无效或伴有严重并发症(巨结肠、穿孔、大量便血、癌变等)可考虑手术治疗。
2、结肠息肉:
是大肠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好发于结肠或乙状结肠,也可广泛分布于整个结肠。结肠息肉可在任何年龄发病,大多呈单发,也有多发,甚至许多息肉广泛累及结肠和小肠,称为息肉病。后者有一定家族遗传因素,恶变机会也多。
(1)腺瘤性息肉:是大肠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病因不明。多数单发,亦可多发,呈圆形或卵圆形光滑柔软肿块,有的带蒂,可移动。约50%-70%在直肠或乙状结肠中,其次为横结肠约占25%左右。息肉上可形成溃疡,有约20%-30%可有恶性变。
临床表现:症状主要为腹泻、大便带血及黏液、腹痛、贫血等症状。
诊断:钡灌肠检查诊断息肉准确率约占90%。其表现为钡剂充满后或稍加压迫,可在肠腔内有圆形充盈缺损区,大息肉常有分叶状。钡剂排出后,息肉周围粘附着一层钡剂而呈环形阴影。有长蒂的息肉,可在肠腔内移动。电子结肠镜可直视下观察息肉,并可以取活检明确诊断或内镜下切除。
治疗:多以内镜下切除为主,有恶变者可行腹腔镜手术。
(2)家族性多发息肉症:该病肠息肉很多,最多见于直肠及左半结肠,一般是全结肠都有,但回肠末端很少被累及。该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2/3的患者有结肠息肉症的家族史或癌变史。此病的息肉为腺瘤性息肉,一般发现息肉后15年左右即可出现结肠息肉癌变。
临床表现为:腹部隐痛、腹泻、血便、消瘦。可并发肠套叠及肠梗阻。
诊断:X线表现为全结肠上有大小几乎相等、多发、无蒂的圆形充盈缺损。用气钡双重造影显示更为清楚。癌变后,则表现为蕈伞状充盈缺损。
治疗:因本病恶变率极高,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
附:息肉恶性变的指征
(1)大小直径超过25px者,恶性可能性较大;直径超过75px者几乎全为恶性。
(2)生长速度倍增时间大于3年者,只有1%-2%为恶性;倍增时间为300天-3年者,只有19%-29%为恶性;倍增时间小于300天者35%为恶性。
(3)X线形态:
①息肉蒂长50px以上者,良性居多;
②带蒂的息肉癌变时多发生于颈段,带蒂的息肉很少发生淋巴结转移;
③当广基息肉的基底部肠壁出现切迹时,往往说明息肉已发生癌变;
④观察息肉的表面形态学表现亦很重要,当其表面不规则时,往往说明此息肉已发生癌变;
⑤于切线位观察到息肉的基底部宽度大于高度时,往往说明此息肉恶性变的可能性较大。
3、结肠癌:
结肠癌为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仅次于胃癌和食道癌,癌肿多见于左半结肠,多发生在直肠、乙状结肠处。右半结肠约占30%,多见于盲、升结肠。男性多于女性,好发年龄为50-60岁。
结直肠癌的相关因素:
(1)饮食因素:高脂,高肉食,低纤维饮食与直肠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尤其烧烤、腊肠、熏肉等饮食。
(2)遗传因素:在直肠癌患者家族中,约25%的患者有恶性肿瘤的家族史,其中半数亦为消化道肿瘤。
(3)息肉:直肠癌的发病与息肉有密切关系。尤其是家族性多发性腺瘤息肉病,目前被认为是癌前病变,发生癌变的可能性极大,其次,乳头状腺瘤性息肉,癌变的机会也较多。
(4)慢性炎症刺激:慢性的炎症刺激,易导致直肠癌的发生。如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菌痢等,均可发生癌变。溃疡性结肠炎病程超过10年的患者,易癌变,恶性程度高,易转移,预后较差。据统计,患结肠炎比未患结肠炎的结直肠癌发病率高8-10倍。
(5)此外,结直肠癌的发生,还与精神因素、年龄、内分泌因素、环境因素、气候因素、免疫功能异常及病毒感染等有密切关系。
临床表现:
(1)早期症状:结直肠癌早期,病人无明显异常改变。有以下症状者需警惕,需做直肠指诊:
①大便习惯异常,排便次数增加,同时出现少量粘液性便、粘液血便,反复发作或久治不愈者。
②既往有粘液便、腹泻病史,症状突然加重,排便次数、粪便的性状发生变化者。
③无明显原因的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经治疗无好转者。
④排便费力,排出的大便变细者。
(2)中晚期症状:中、晚期直肠癌患者除一般常见的食欲不振、体重减轻、贫血等全身症状外,尚有排便次数增多,排便不尽、便意频繁、里急后重等癌肿局部刺激症状。肿瘤增大可致肠腔狭窄,出现肠梗阻征象。直肠癌到晚期常侵犯周围组织器官,如膀胱和前列腺等邻近组织,引起尿频、尿急和排尿困难。侵及骶前神经丛,出现骶尾和腰部疼痛。直肠癌还可以向远处转移到肝脏,引起肝肿大,腹水、黄疸,甚至恶液质等表现。
直肠癌容易被误诊,早期主要表现为腹部隐痛不适,大便次数增多,大便带血,易误诊为痢疾、肠炎或痔疮等疾病,因而失去了早期治疗的机会。因此,成年人出现排便异常时,应提高警惕,及时到专科医院做肛门指诊,必要时作电子结肠镜检查。
诊断:血常规示小细胞性贫血,血沉增快。大便潜血试验持续阳性。X线表现为钡剂充盈缺损,病变肠壁僵硬,蠕动减弱或消失,结肠袋不规则,肠管狭窄或扩张。结肠镜检查能明确病变性质,大小、部分甚至发现早期病变。另外血清癌胚抗原(CEA)、B超、腹部CT检查亦有助于诊断。
治疗:结直肠癌的治疗以手术切除肿瘤为首选,辅之以放射治疗、化疗药物治疗及中医药治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