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是传统中医治痛特效方法之一,至今临床各科应用普遍。腰椎间盘突出症最主要的疾病特征就是“疼痛”,患者寻求医学治疗的主要目的也是“疼痛”,临床医生治疗该病的主要目标还是“疼痛”。因此,“疼痛是该病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
目前,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仍很普遍与实用:
1、虽然各医家的认识、体会与具体方法多种多样,但多数情况下疗效满意。腰腿痛等临床症状,这就是所谓的“无症状腰椎间盘突出”
2、短期内经过非手术治疗后疼痛消失而痊愈的患者(包括电针),其椎间盘突出的形态与椎管内空间占位及其与相关受累组织之间的比邻关系可能没有太大的改变。
3、部分经过髓核摘除而疼痛症状不除的患者临床上也可见到(即所谓的“手术失败综合征”)。另外,目前,我们对椎间盘突出物的形态与空间占位的认识手段主要是CT或MRI等影像学手段,尽管他们都非常先进,但也存在着很多的缺陷,不能够真实再现人体内部突出椎间盘及其与相邻组织空间占位的客观情况。
经过临床观察与文献研究,经非手术治疗疼痛等临床症状消失后,椎间盘髓核突出物的预后与转归有以下几种情况:
1、那些椎间盘纤维环已经破裂,尤其是脱出游离的髓核突出物,在自身炎症与免疫反应的作用下,可以自我消化吸收,这已经得道相关动物实验与临床试验研究的证实;
2、部分未破裂的膨出或突出型椎间盘突出物(大多未穿破后纵韧带),尤其是突出小、病程短、纤维环弹性好、年青患者的椎间盘突出物,有些情况下是可以回缩或变小的。尽管学术界对此有不同甚至相反的看法,但我们在临床上确实是有典型病例支持可回缩的认识,大样本的临床研究也正在进行中。据临床研究,此两者的发生时间都明显滞后于疼痛等临床症状的改善,因此不能简单地将经非手术治疗有效的作用机制理解成髓核突出物大小形态的改变。
3、那些不能回缩,又不会自我消化吸收的髓核突出物,在经过非手术治疗后并且有效者,有可能是改变了突出物与受累神经根等相关组织之间的相对空间占位,只要不直接接触,不产生正面的冲突,椎间盘突出物可以不产生疼痛等危害,从而使突出物与相关神经和(或)血管的致痛组织处于“相安无事,和平相处”的“代偿阶段”。尽管如此,目前对电针等非手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有效机制的共同认识,主要还在于活血、消炎、改善椎间盘突出物与受累神经根等相关组织局部的化学环境等。
总而言之,电针等非手术治疗的目标与有效机制就是尽量促使回归到虽有突出而无症状的“病理代偿阶段”,而从目前统一的临床疗效判断标准而言,只要“疼痛消除,功能恢复,能够正常生活与工作”就算是“痊愈”,患者就可以确认是自由的健康人。
从某种意义上讲,电针等非手术方法治疗目标的是“腰椎间盘突出症”,而非“腰椎间盘突出”,强调的是“对症治疗”,能够做到的当然也是“改善或消除症状”。这其中主要的含义在于:椎间盘突出多数情况下是跟年龄、遗传、职业等诸多因素有关的人体自然退变,只有突出的椎间盘导致了疼痛等临床症状,即产生了危害才须要治疗,否则无症状的椎间盘突出物是无须干预的!这其中当然包括虽有疼痛等临床症状,但经过积极转归的非手术治疗而获愈的患者。当然,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经非手术治疗有效的患者,首先是疼痛等临床症状的消失或减轻,而椎间盘突出物的自身改变却相对滞后,由此推测,椎间盘突出物在某种程度上,或某段时期内,就如同人体关节的骨刺、皮肤上的瘢痕、体内的细菌,是“无害的”,在很多情况下是可以做到与其主人“相安无事”的,并非一定要去除而后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