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3-01-20 00:56

  中医养生学历史悠久,是我国传统文化之瑰宝,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以来总结的保健防病的一门科学,同时也包含了“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发、治其未传、瘥后防复”的治未病理论。中医学强调“天人合一”,即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协调统一,所以养生在注重衣食住行的同时,还要注意季节的变化,按季节变化调整养生方略。

  一、春季养生原则――升发阳气,条达肝气

  春季(立春至谷雨)气候变化多,由冬入春,人们的抗病能力、气候适应能力较弱,流行性传染病又较多,特别是对于具有气血虚弱,痰湿困脾体质的人来讲,稍不注意就会感染疾病。再加上肝木旺于春,恼怒等情志易刺激伤肝,一些冠心病人的病情易恶化,而肝阳上亢之人也特别容易出现头痛、眩晕,这就是祖国医学早已指出的“春气者诸病在头”的原因。此外,由于春为少阳胆气升发之时,春季易患感冒,若治疗不当,防护不周,常会导致肝炎,麻疹猩红热、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传染病。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溃疡病等也易在春季发作。

  春季饮食以平补,清淡为原则,重在养肝补脾。

  春季为人体五脏之一的肝脏当令之时,宜适当食用辛温升散的食品,而少食生冷粘杂之物,以免伤害脾胃,所以春季应该适当多吃些甜味食物,少吃酸味食物。另外,辛甘之品助春阳,如葱、生姜、韭菜、蒜苗等稍微有一些辛味的食物对于人体春季阳气生发很有好处。

  在生活起居方面,内经有云:

  “春日当早卧早起”,人们应早睡早起,适当锻炼,以发布“生”气,注意运动应暖和,以适应春气。并要让身心感到舒畅、活泼,以使身体与春气相适应。生活中应注意心情愉快,切忌恼怒,内存生而勿杀、予以勿夺、赏而勿罚的意念,从而使肝气保持正常的生发、调畅。整个春季,人体的经气分别运行于肝胆脾胃,如果以上脏腑素有旧疾,则可能在春季复发,可以通过保健操及养生功法来健体强身,以达到疏肝健脾,疏经活络,消除体内积滞的作用。

  二、夏季养生原则――益气养心,清暑化湿

  夏季(立夏至大暑)是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此时是人体新陈代谢的时期,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活跃于机体表面。夏令酷热多雨,无论是热邪还是湿邪皆能伤人致病。夏日感冒(即俗称的“热伤风”)、中暑、空调病都是夏季的易患疾病。尤其对于肺脾气虚,痰湿困脾的人来讲更是首当其冲。

  夏季应多吃些清热利湿的食物。

  清热的食物宜在盛夏时吃,如西瓜、苦瓜、鲜桃、草莓、西红柿、绿豆、黄瓜等。可以多吃一点能够补益阳气和津液的食物,但性质要平和、微凉,切忌滋腻、温热之品,如鸽肉、黑豆、木耳、五味子、玉竹、冬虫夏草等。另外,脾胃在夏季,尤其是长夏时最易受到损害,故应常吃一些健脾和胃之品,如白扁豆、山药、莲籽、糯米、太子参、白术、甘草等。

  在生活起居方面,内经有云:

  “夏日当夜卧早起”。夏季作息,宜晚些入睡,早些起床,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在精神调养方面,应做到神清气和,快乐欢畅,胸怀宽阔,使心神得养。此外夏季的运动锻炼,宜选在清晨或傍晚天气凉爽之时进行合适的项目锻炼,如太极拳、太极剑、保健功、广播操、慢跑、散步等。运动量要适度,不要过度疲劳。

  三、秋季养生原则――润燥益肺,兼调心脾

  秋季(立秋至霜降)气候由热转凉,空气中水分减少。

  人体会产生由于干燥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变化,常称为“秋燥”,例如口干舌燥、小便短少、大便干结、鼻塞、咳嗽等一系列症状。还有不少人由于鼻腔黏膜对冷空气的刺激不适应,尤其对于气阴亏虚、肺燥津亏的人群来说,稍不注意便会发生感冒、咳嗽等。

  祖国医学认为,燥为秋季的主气,容易伤其津液,故有“秋则润之”的养生理论。

  倡导以饮食调养来抵御“燥气”。因此,秋季宜多喝点滋阴润燥的汤水。梨、甘蔗、柚子、枇杷等皆为润肺之良品。除以润燥为食养的主要原则之外,减辛增酸以养肝气亦是其大法。秋属金,味属辛,此时肺气旺,不宜过食辛味,以防损伤肝气。但在此应注意,不要以为秋季当令的时鲜水果可以润燥而人人皆宜,尚要结合辨体质选饮食的养生原则。

  在生活起居方面,内经有云:

  “秋日当早卧早起”。人们应早些睡觉,早一点起床,适当做些体育锻炼。例如秋季慢跑这一运动项目是最适合中青年人的,慢跑能增强呼吸功能、心肌功能,是一个很好的健身方法。但要注意的是,如果慢跑量太小,起不到健身的作用,若慢跑量大,反而有害于心身。此外,对于年老者太极拳、保健功等不失为健身的好方法。

  四、冬季养生原则――健脾补肾,蛰藏精气

  冬季(立冬―大寒)是自然界万物闭藏的季节。冬季人的体内阳气潜藏,因此,冬季的养生要以健脾补肾,蛰藏精气为原则,尤其对于阳虚体质与肝肾阴虚的人群来说尤为重要。谨防外邪袭扰体内潜藏的阳气而罹患风寒感冒。特别是在冬季,感冒可以降低身体的抵抗力,加重其它疾病,如慢性气管炎、高血压、心脏病等,因此普通人群及好发人群都应给予相当的重视。

  冬至之后是阴气开始消退,阳气逐渐回升的时段,此时正是进补的好时机。

  无论是食疗或是药力都易于发挥效能。提到冬令进补,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为食补,一类为药补。先论食补,冬季食粥是一项既经济又具保健意义的食疗方法。一般来说,冬季煮粥通常用大米,大米性味甘平,而其它米如小米、糜子米、薏仁米都是性味甘、微寒,因之,冬日食大米更有益。大米有和胃气、补脾虚、壮筋骨、和五脏之功效,除了大米粥外,山药粥为滋补肾、脾之佳品;.栗子粥对因肾气不足而引起的腰膝酸软或疼痛有明显作用;芝麻粥可以起到利肠补肺气、益肾、强筋骨的作用。

  谈及药补已是尽人皆知的话题,俗话说:

  “冬令进补,春天打虎”。每年在冬至到立春之间,用膏方进补,已成为一种具有中医传统特色的进补形式,其不仅能滋补强身,还兼治各类慢性疾病,膏方具有疗补兼顾、辨体施养、一人一方、疗效显著、服用简便等特点,近年来已被越来越多关注养生保健的大众所喜爱。

  在生活起居方面,内经有云:

  “冬日当早卧晚起”。人们应当早些睡觉,晚一点起床,从而适应冬气,尤其还要注意晨起锻炼的时间。冬季是大雾的多发季节,而雾中除了水汽,还含有较多的尘埃、污染物微粒等,容易引起呼吸系统疾病。锻炼时如遇大雾天气,最好等大雾散去后再进行锻炼或选择室内进行。另外,冬季由于室内外温差比较大,到室外锻炼时要特别注意保暖、预防感冒。在精神调养方面,应保持精神情绪的宁静,避免烦扰妄动,使体内阳气得以潜藏。冬季调养精神,多进行积极适宜的运动,如散步、慢跑、做操、打拳;或是养花种草也会让人精神愉悦,身心健康。

  中医养生学强调“天人相应,顺时摄养”,根据“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四季气候变化规律倡导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起居有常,动静和宜,衣着适当,合理均衡调配饮食,以适应四时气候、昼夜晨昏、地区方域等外界环境的变化。正如《内经》所云:“智者之养生也,必则应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善养生者应顺自然,形神兼养,固护精气,调补脾肾,采取适当措施,以达到健身延年的目的。

四时如何养生相关文章
中医养生学历史悠久,是我国传统文化之瑰宝,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以来总结的保健防病的一门科学,同时也包含了“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发、治其未传、瘥后防复”的治未病理论。中医学强调“天人合一”,即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协调统一,所以养生在注重衣食住行的同时,还要注意季节的变化,按季节变化调整养生方略。一、春季养生原则――升发阳气,条达肝气春季(立春至谷雨)气候变化多,由冬入春,人们的抗病能力
发布于 2023-02-22 13:41
0评论
养生,又称“摄生”,讲的是如何保持生命,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素问.上古天真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段文字明确表明通过调摄精神,祛病健身的思想。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简单探析中医养生学。1、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内容1.1预防为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不亦晚乎!”这里强调的是一种“上工治未病”的思想。中医学把防患于未
发布于 2023-02-01 09:47
0评论
立冬养生要注意补充维生素 冬天又是蔬菜的淡季,因此,往往一个冬季过后,人体出现维生素不足,如缺乏维生素C,并因此导致人发生口腔溃疡、牙根肿痛、出血、大便秘结等症状。那么人们可适当吃些薯类,如甘薯、马铃薯等。它们均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B,还有维生素A,红心甘薯还含较多的胡萝卜素。多吃薯类,不仅可补充维生素,还有清内热的作用。此外,在冬季上市的大路菜中,除大白菜外,还应选择圆白菜、心里美萝卜、白萝卜
发布于 2023-12-25 06:08
0评论
春为四时之首,春季是农历的一月到三月,从立春到立夏前,含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黄帝内经》:“春三月,此谓发陈。”意思是说,春季为推陈出新、生命萌发的时令,天地自然都富有生气,万物显得欣欣向荣。春季是一个气候多变的季节。正如俗话所说:“春天孩儿脸,气候常多变。”这是因为春季为冬夏季风转换的季节,太平洋暖流与西伯利亚寒流交汇,造成冷暖气流互相争雄,导致气候变化多端,所以常常出
发布于 2023-02-22 03:21
0评论
冬季时节,寒风凛冽,万物凋零,雪花纷飞。正如《素问》所言:“生之本,本于阴阳,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升为云,天气下降为雨”。因此,冬季为自然界“阴升阳降”之季,万物为了防御寒冷的侵袭,植物的根基不断的深入土壤,吸取养分,动物四处觅食,形成厚厚的脂肪,细胞代谢减慢,为来年春季的生机盎然储存更多的能量。根据《内经》的天人合一整体观所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
发布于 2022-12-16 00:33
0评论
冬季时节,寒风凛冽,万物凋零,雪花纷飞。正如《素问》所言:“生之本,本于阴阳,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升为云,天气下降为雨”。因此,冬季为自然界“阴升阳降”之季,万物为了防御寒冷的侵袭,植物的根基不断的深入土壤,吸取养分,动物四处觅食,形成厚厚的脂肪,细胞代谢减慢,为来年春季的生机盎然储存更多的能量。根据《内经》的天人合一整体观所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
发布于 2022-11-23 16:16
0评论
养生也称“摄生”、“养性”,其目的就是保持身体健康、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灵枢?本神》篇中指出:“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祖国医学把“人与天地相应”、“顺应自然”作为养生防病的重要指导原则。白露时节将临,如何做好养生呢?白露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节气,也是九月的第一个节气。每年9月8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交“白露”节气,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白露”的诠释――“水土湿
发布于 2023-03-26 19:01
0评论
所谓“哲理”养生,就是以“道”养生,通过对养生哲理的感悟来指导养生的实践。用哲理指导养生是养生的关键。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养生是一种智慧,非医学知识所能囊括。”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都在关注健康和养生。健康是人类为之不懈奋斗的主题,是提高生命质量的资本,也是事业的基石。人到老年,自然更要用哲理来指导养生。为达此目的,很多人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得淋漓尽致。保健防病,寿享遐龄,自
发布于 2023-01-05 15:16
0评论
一、基本理念和知识(一)中医养生保健,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各种方法达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目的的保健活动。(二)中医养生的理念是顺应自然、阴阳平衡、因人而异。(三)情志、饮食、起居、运动是中医养生的四大基石。(四)中医养生保健强调全面保养、调理,从青少年做起,持之以恒。(五)中医治未病思想涵盖健康与疾病的全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一是“未病先防”,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防变”,防
发布于 2022-12-01 10:06
0评论
古人把一天分为十二时辰,在十二时辰当中,经络和脏腑有选择性地“值班”。十二时辰能帮助我们养生,还能帮助我们吃药。上午阳气上升,我们借助这个时机补给温阳的药,就比其他时间效果显著;傍晚气降的时候补给养阴的药,也往往事半功倍。午时预防脑出血。午时(11:00~13:00)是一天中阳气最重的时候,也是气血上冲的时候。这时有高血压的病人就不能喝酒,不能生气,也不能用重力,否则很容易得中风及出血病,比如鼻
发布于 2022-11-26 19:16
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