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只要电池有电,飞机黑匣子的脉冲信号,就会以一定的频率不断地发放。人体的心脏也存在着电流活动,“生命不息,电流不止”,正常心脏的电流活动有着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电流的“起源和路线”是固定的:它起始于“窦房结”(第1站),先后经过“心房”(第2站)、“房室结”(第3站),到达“心室”(第4站,也是终点站)。
第二,电流到达心室后,即引起一次心室收缩,心脏就会跳动一次。因此,人每分钟心跳的次数(心率),取决于每分钟有多少次电流传导到心室(第4站)。
第三,心房(第2站)和心室(第4站)虽然在结构上是相连接的(通过“瓣环”连接),但在电学方面是绝缘的(瓣环就象是日常生活中见到的橡胶圈一样,是不导电的)。正常人在心房、心室之间,仅有一条导电的通路,即房室结(第3站)。实际上,房室结的名字,即体现了它的作用和角色(连接心房、心室的电活动)。除此之外,电流在心房、心室之间,别无他路可走。
第四,电流是单向传导的。它起源于“窦房结”(第1站),向下一站一站传导到“心室”(第4站,终点站)以后,即引起一次心脏跳动,然后这一次的电流就会消散。心脏也会稍事休息,静等着窦房结再发出下一次的电流引起下一次的心跳。“聪明”的心脏就是这样一张一弛、有条不紊地工作着的。正常情况下,电流是绝不能原路返回,或从别的线路绕回去的。
通俗地说,预激综合征的患者,就是在心脏的“电路”方面出了问题。这是先天发育的原因所致,在普通人群中,大概有千分之一至千分之五的发生概率。所谓预激综合征,就是在心房(第2站)和心室(第4站)之间,不仅有“房室结”(第3站)连接,还多了另一条可以导电的线路(实际上就是细细的一条肉丝),也就是说,前面提到的“瓣环”(本应该绝缘、不导电)变得不再完全绝缘了,它有了多余的导电线路,这多出来的线路,医学上叫“旁路”或“旁道”。
可别小看这细细小小的多余“电线”。正因为有了它的搅局,原本循规蹈矩的心脏电流就有了脱轨的可能。具体来说,引发了以下问题:
第一,电流从“心房”(第2站)向“心室”(第4站)传导时,不仅只有“房室结”(第3站)这一条路好走,还多了其它的路线(旁道),也就是说,实际上有了两个第3站(3站A,3站B),电流可以从第2站一分为二地(分别经过房室结和旁道)传导到第4站。其中,经过旁道传导下来的这一股电流,就叫“预激”(小短路)。
第二,本来,心脏的电流应该是单向传导的,传下去以后,是不能绕圈返回的。但是,由于现在心房(第2站)和心室(第4站,终点站)之间有了两个第3站,某些情况下,电流就有可能经过其中的一个第3站(3站A),下传到心室,然后再经过另一个第3站(3站B)返回心房,然后再沿着前面的3站A下传到心室,然后再沿3站B返回心房……….如此周而复始,电流就会在“第2站、3站A、第4站、3站B”之间反复、快速地“绕圈子”。其结果就是“窦房结”(第1站)彻底失去了原本对心脏电流的绝对掌控,心脏被异常地“绕圈子”的电流所控制,电流的频率通常是每分钟绕150-250圈,因此,心跳的次数就是每分钟150-250,这就是预激引发的“大短路”,即“阵发性室上速”。预激综合征的患者,常会不定期地发作室上速,一次发作,短则数分钟,长则可达数小时甚至数天,可引起患者心慌、胸闷等不适,严重者可导致眼前发黑、出冷汗、低血压、晕厥等后果。
大家知道,只要电池有电,飞机黑匣子的脉冲信号,就会以一定的频率不断地发放。人体的心脏也存在着电流活动,“生命不息,电流不止”,正常心脏的电流活动有着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电流的“起源和路线”是固定的:它起始于“窦房结”(第1站),先后经过“心房”(第2站)、“房室结”(第3站),到达“心室”(第4站,也是终点站)。
第二,电流到达心室后,即引起一次心室收缩,心脏就会跳动一次。因此,人每分钟心跳的次数(心率),取决于每分钟有多少次电流传导到心室(第4站)。
第三,心房(第2站)和心室(第4站)虽然在结构上是相连接的(通过“瓣环”连接),但在电学方面是绝缘的(瓣环就象是日常生活中见到的橡胶圈一样,是不导电的)。正常人在心房、心室之间,仅有一条导电的通路,即房室结(第3站)。实际上,房室结的名字,即体现了它的作用和角色(连接心房、心室的电活动)。除此之外,电流在心房、心室之间,别无他路可走。
第四,电流是单向传导的。它起源于“窦房结”(第1站),向下一站一站传导到“心室”(第4站,终点站)以后,即引起一次心脏跳动,然后这一次的电流就会消散。心脏也会稍事休息,静等着窦房结再发出下一次的电流引起下一次的心跳。“聪明”的心脏就是这样一张一弛、有条不紊地工作着的。正常情况下,电流是绝不能原路返回,或从别的线路绕回去的。
通俗地说,预激综合征的患者,就是在心脏的“电路”方面出了问题。这是先天发育的原因所致,在普通人群中,大概有千分之一至千分之五的发生概率。所谓预激综合征,就是在心房(第2站)和心室(第4站)之间,不仅有“房室结”(第3站)连接,还多了另一条可以导电的线路(实际上就是细细的一条肉丝),也就是说,前面提到的“瓣环”(本应该绝缘、不导电)变得不再完全绝缘了,它有了多余的导电线路,这多出来的线路,医学上叫“旁路”或“旁道”。
可别小看这细细小小的多余“电线”。正因为有了它的搅局,原本循规蹈矩的心脏电流就有了脱轨的可能。具体来说,引发了以下问题:
第一,电流从“心房”(第2站)向“心室”(第4站)传导时,不仅只有“房室结”(第3站)这一条路好走,还多了其它的路线(旁道),也就是说,实际上有了两个第3站(3站A,3站B),电流可以从第2站一分为二地(分别经过房室结和旁道)传导到第4站。其中,经过旁道传导下来的这一股电流,就叫“预激”(小短路)。
第二,本来,心脏的电流应该是单向传导的,传下去以后,是不能绕圈返回的。但是,由于现在心房(第2站)和心室(第4站,终点站)之间有了两个第3站,某些情况下,电流就有可能经过其中的一个第3站(3站A),下传到心室,然后再经过另一个第3站(3站B)返回心房,然后再沿着前面的3站A下传到心室,然后再沿3站B返回心房……….如此周而复始,电流就会在“第2站、3站A、第4站、3站B”之间反复、快速地“绕圈子”。其结果就是“窦房结”(第1站)彻底失去了原本对心脏电流的绝对掌控,心脏被异常地“绕圈子”的电流所控制,电流的频率通常是每分钟绕150-250圈,因此,心跳的次数就是每分钟150-250,这就是预激引发的“大短路”,即“阵发性室上速”。预激综合征的患者,常会不定期地发作室上速,一次发作,短则数分钟,长则可达数小时甚至数天,可引起患者心慌、胸闷等不适,严重者可导致眼前发黑、出冷汗、低血压、晕厥等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