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的血液绝大部分来自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颈动脉狭窄的罪魁祸首,粥样斑块的表面是一层纤维帽,中间是胆固醇结晶和坏死物质。粥样斑块形成后不断增大,最后纤维帽破裂,斑块向一座活火山,不断有碎屑向外喷出。破裂的纤维帽表面极易形成血栓并且在血流冲击下非常容易脱落。
那么颈动脉狭窄和小中风又有什么关系呢?
很早以前人们一直认为中风是由大脑内部的血管出了问题而引起的。50多年前,医学界开始认识到颈动脉狭窄和中风之间密切的联系。当颈动脉出现狭窄时,相当一部分病人即伴随有小中风的症状。一开始,科学家们认为是狭窄造成大脑血液供应不足才导致小中风,自然而然,狭窄程度就成了是否需要治疗的主要指标。近10多年来的研究显示:狭窄侧大脑的血供可以通过对侧大脑代偿,单纯狭窄并不造成小中风;粥样斑块处脱落的碎屑和表面的血栓随血流方向冲向脑内动脉,并堵塞在管径与它们大小相仿的血管处,导致脑梗塞,引起小中风。对于这些容易掉下血栓或碎屑的斑块,医学界称之为不稳定斑块,反之,表面光滑、无碎屑和血栓脱落的斑块则称之为稳定斑块。因眼动脉是颈动脉的一个分支,这些垃圾掉到眼动脉后就表现为单侧的眼前发黑;如垃圾造成语言中枢血管堵塞后,病人就出现口齿不清;如垃圾掉到运动中枢后即导致对侧肢体乏力;掉到感觉中枢后就造成对侧肢体麻木。斑块表面越粗糙,越容易形成血栓;斑块越不稳定,越容易有碎屑掉出,就越容易造成脑梗,中风症状就越明显,后果就越严重。当有足够大的碎屑或血栓从颈动脉狭窄处脱落时,就可能导致半身不遂等严重中风。
颈动脉狭窄主要由“3高1烟1低”引起的,“3高”指的是“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1烟”即是指吸烟,“1低”就是缺乏锻炼。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3高”的发病率近年来有增无减,互为因果,互相促进,吸烟和缺乏锻炼更是增加了“3高”的危害性,有这些危险因素的人群就非常容易得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狭窄后果严重,如出现小中风症状应及时到医院血管外科或者神经内科就诊。颈动脉狭窄程度和是否稳定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包括彩超、CTA(CT血管造影)、MRA(磁共振血管造影)和DSA(血管造影)等。通过影像学检查判定斑块稳定程度是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现在确实可行的方法一是通过彩超回声了解斑块质地是否均匀;二是通过DSA观察斑块表面是否有充盈缺损和龛影(即表面坑坑洼洼)。总的来说,彩超简便易行,门诊常采用彩超进行筛查,DSA检查结果最为准确,但因为有一定的创伤,一般手术前才应用。对于老年或具有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体检时应该常规查查颈动脉,以便早诊断、早治疗。
颈动脉狭窄的治疗包括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和一般治疗。
手术治疗主要是颈动脉内膜剥脱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两种。前者采用开刀的方法切开颈动脉,剥离颈动脉内的斑块;后者采用介入的方法,利用球囊扩张狭窄,支架贴覆斑块,共同达到恢复血流,去除病灶的目的。是否手术需要根据之前有无小中风的症状、斑块是否稳定、狭窄程度和病人情况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专业的血管外科专家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药物治疗包括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和他汀类药物。目前常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是阿司匹林和玻立维,应用的目的是防止斑块表面血栓形成。他汀类药物主要起到稳定斑块和降低血脂的作用,一旦发现颈动脉狭窄,无论有无血脂异常都应服用他汀类药物。目前常用的药物包括立普妥、舒降之和普拉固等。药物治疗既是非手术治疗的基础,也是手术后维持长期治疗效果的重要内容。
一般治疗是药物和手术治疗的基础。包括控制血糖、控制血脂、控制血压、控制尿酸,立即戒烟和减少饮酒等。饮食也是预防和控制颈动脉狭窄的重要方面。饮食调整包括两方面:1、是要清谈饮食,防止过多的油盐糖摄入;2、是要限制热量摄入量,达到降低体重,控制基础代谢率的目的。适当的锻炼有助于控制3高和降低体重,其作用同样不能忽视。
注意事项:
降低颈动脉狭窄危害性的关键是早日到专业的血管外科就诊,早诊断、早治疗,以减少中风的发生率和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