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3-01-31 18:57

  “立冬”节气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立冬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立,在古汉语里是建立、开始的意思;冬,是终的意思,指万物收藏。立冬,就表示立冬是表示冬天来临了,谷物经过秋天收晒后,储藏入库,动物也躲藏起来准备冬眠了。
  立冬时节,气候特点主要有三点:1、气温下降、变化明显:太阳已到达南半球,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来越少,由于此时地表夏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剩余,所以一般还不太冷,常有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但是,这时北方冷空气也已具有较强的势力,常遇到强冷空气迅速南下,有时不到一天时间,降温可接近8~10℃,甚至更多。2、易有霜雾:正常年份的11月,江南地区入冬深秋、会出现霜降,冷空气过后,温度虽然回升,但空气质量容易变坏,易形成烟雾和浓雾。3、空气渐趋干燥:立冬后,偏北风多、风力加强,降水显著减少,空气、土壤易缺少水分。
  那么在实际生活中,立冬日我们到底该注意些什么,如何调养呢?中医学认为“天人合一”,就是人体与自然界是一个整体,也应顺应自然的规律。譬如一棵树也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冬天来临,阳气潜藏,阴气盛极,树叶凋零,但树根伏藏,不断储存收藏养分,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我国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指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以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因此,冬季养生主要就是顺应“闭藏”的规律。
  首先,注意适当进补。民间有立冬补冬之说,但不可盲目进补。冬季的西北地区天气寒冷,进补宜大温大热之品,如牛、羊、狗肉等;而江南地区虽已入冬,但气温较西北地区要温和的多,进补应以清补甘温之味,如鸡、鸭、鱼类;如果雨量较少且气候偏燥的地带,则应以甘润生津之品的蔬菜水果、木耳、冰糖为宜。除此之外,还应因人而异,因为人有男女老幼之别,体质有虚实寒热之辩,少年重养,中年重调,老年重保。还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进补方式,除了补气养血、滋阴温阳等常规方法外,有些人应以清为补、有些人以通为补、有些人以化痰除湿为补等等,千万不可盲目“进补”。
  其次,注意防寒保暖。立冬以后,虽然还有“小阳春”的温暖气候,但切不可贪凉,不宜实行秋天要“冻一冻”的讲法。起居调养强调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立冬时节,气温变化大,高血压、冠心病患者更应注意保暖,规律用药,减少出汗的体力活动,正如“冬时天地气闭,血气伏藏,人不可作劳汗出,发泄阳气”。颈椎病、腰椎病患者,应注意局部的保暖,做一些柔和的锻炼,如太极拳、八段锦等养生操。中医认为:“寒为阴邪,常伤阳气”,人体阳气好比天上的太阳,温煦全身,推动血脉运行,冬季不注意防寒养阳,将使人体失去新陈代谢的活力。
  最后,应注意静养。要做到保持平静地心态,“……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以有得”,就是力求其静,控制情志活动,保持精神情绪的安宁,含而不露,避免烦扰,使体内阳气的得以潜藏。立冬以后,户外气候干燥,雾多,空气质量差,所以也应减少户外的活动,以静养为宜。

立冬节气话养生相关文章
我国古代将立冬后每5天再定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此节气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三候“雉入大水为蜃”中的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对“立冬”的理解,我们还不能仅仅停留在冬天开始的意思上。 追根溯源,古人对“立”的理解与现代人一样,是建
发布于 2023-12-26 14:53
0评论
冬三月,指阴历十月至十二月,从立冬至立春前,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个节气,是一年中气候最寒冷的季节。那么冬季该怎么养生呢? 1、减咸增苦、饮食宜温。冬季在饮食养生方面,中医学认为应少食咸,多吃点苦味的食物,道理是冬季为肾经旺盛之时,而肾主咸,心主苦。若咸味吃多了,就会使本来就偏亢的肾水更亢,从而使心阳的力量减弱,所以应多食些苦味的食物,以助心阳。 2、在寒冷的冬季里,不应当扰动
发布于 2023-12-26 15:13
0评论
春捂要恰到好处 很多朋友因为要预防“倒春寒”就首先想到春捂,但是春捂也要捂的“捂”要恰到好处,否则反而不利健康。具体的春捂原则是注意“下厚上薄”,捂的重点在于背、腹、足底。背部保暖可预防寒气损伤“阳脉之海”——督脉,减少感冒几率;腹部保暖是有助于预防消化不良和寒性腹泻。 健脾祛湿食芡实 随着雨水节气的到来,贵如油的春雨通常会慢慢增多,但若雨水过多也会导致湿气过盛,对人体最直接的危害就是湿困脾胃,
发布于 2023-08-29 06:05
0评论
立冬养生要注意补充维生素 冬天又是蔬菜的淡季,因此,往往一个冬季过后,人体出现维生素不足,如缺乏维生素C,并因此导致人发生口腔溃疡、牙根肿痛、出血、大便秘结等症状。那么人们可适当吃些薯类,如甘薯、马铃薯等。它们均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B,还有维生素A,红心甘薯还含较多的胡萝卜素。多吃薯类,不仅可补充维生素,还有清内热的作用。此外,在冬季上市的大路菜中,除大白菜外,还应选择圆白菜、心里美萝卜、白萝卜
发布于 2023-12-25 06:08
0评论
进入冬季之后,除了在饮食上要注意清淡之外,还要早睡晚期多运动才是最重要。特别是在立冬以后,应该早睡晚期让睡眠时间更长一些,才能够更好的恢复体力。最好是等到太阳起来之后再起来运动,同时值得注意在运动之前也要做好准备活动,运动量慢慢的增加,避免在寒冷中锻炼。在平时也要多晒太阳。在晚上也要坚持用热水洗脚,消除疲劳感,能够改善体内的血液循环。 在进入冬季之后,要针对加以食疗,特别是本身患有疾病,就应该要
发布于 2023-12-25 06:29
0评论
令: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太阳运行到黄经285度,时值公历1月6日左右(1月5日~7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小寒意思是天气已经很冷,“冻气积久而寒”,我国大部分地区小寒和大寒期间一般都是最冷的时期。在北方,进入“小寒”,就进入“出门冰上走”的“三九天”了。我国古代将小寒分为三候:“一候雁北飞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锥。”候鸟中大雁是顺阴
发布于 2023-01-18 12:46
0评论
1.男士 立冬开始藏肾精 “养藏”是冬天养生的重中之重。“藏”即储藏在体内的精气神,而脏腑之中的肾与“藏”的关系最为紧密,肾乃封藏只根本。 《皇帝内经》等传统中医典籍认为,藏精是肾的首要功能,包括生殖之精、生长之精在内的肾精是反映人体健康状况的“晴雨表”。若肾精能够得以“藏”,人必精神抖擞、充满活力;若肾精不藏反泄,健康和精力也会随之流走,邪气和疾病便会乘虚而入。 我们现在的医学理论同时也对“风
发布于 2023-12-25 06:35
0评论
立冬,作为冬季的第一节气,于每年的11月8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25度时开始。由于我国南北纬度之差,故真正意义上的冬季,并非都以“立冬”为准,而是以连续几天气温低于10度为冬季。但在传统观念中“冬”即“终也”,结束之意。 中医学认为,这一节气的到来是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 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之习
发布于 2023-12-25 06:15
0评论
过完“立春”以后,紧接着就是“雨水”。“雨水”的来临预示着寒冷的冬天过去,温暖的春天来临,雨水也渐渐增多起来。“雨水”多在每年2月19日或20日来到,3月4日或5日结束。在这个季节里,大地回暖,万物复苏,草木萌动,春雨霏霏。人们脱下了厚重的冬装,换上了俏丽多姿的春装。由于“天人相应”,人们不仅是外表,脏腑气血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以适应新的气候。这时候,我们如果给予一定的“照顾”,气血津液就会变
发布于 2022-11-29 16:21
0评论
雨水多惹人乐 立秋带来的首先是天气变化。谚语有“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之说,是提醒人们不可对立秋盲目乐观,有时候立秋过后,还有“秋老虎”。谚语说“秋前秋后一场雨,白露前后一场风”,因此立秋后降温往往是由于下雨。这是人们长期观察天气得出的结论。 人们喜欢秋雨,因此有“立秋下雨人欢乐,处暑下雨万人愁”之说。立秋后每降一次雨,气温就下降一些,即“一场秋雨一场寒”。但立秋后无雨的情况也是有的,民间
发布于 2023-08-04 05:10
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