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湘君教授为首批上海市名中医,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班导师,长期从事风湿病的中医诊治及教学、科研工作,学验俱丰。笔者跟师十余载,对陈师诊治风湿病经验略窥管径,现就其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经验作一简单归纳整理如下,以飨同道。
1、对痛风性关节炎病因病机的认识-脾虚为本,湿热瘀毒为标
痛风属祖国医学“痹证”、“历节”范畴。目前中医对本病的认识大多归为湿热毒邪为患,强调邪气而忽视正虚,其发病也多认为是外感湿热毒邪,或恣食肥甘厚味,酒醴乳酪,蕴化湿热,留滞筋脉肌肉关节所致,治疗上常以祛风散寒除湿或清热解毒之法治疗,虽可图一时之功,但长期疗效不甚理想。
陈师认为痛风虽属痹证之“湿热痹”范畴,但又与一般的湿热痹证不同,一般痹证往往是在正虚卫外不固的基础上感受风寒湿热病邪,以致经络关节闭阻不通则痛。但痛风的发病,似与外感之说关系不大,而饮食不节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诱因,很多病人往往贪图一时口欲,或恣饮琼浆或恣食肥甘,以致迅即出现关节红肿热痛的病症,且每次发作与饮食不节密切相关。祖国医学认为脾为后天之本,主四肢关节肌肉,司运化之职,脾胃健运则水谷俱化为精微气血,输布濡养脏腑器官。若脾胃素虚或嗜食醇酒肥甘损伤脾胃,则运化失健,湿浊之邪自内而生,留而不去蓄久化热,热盛化毒,流注于关节经络,气血闭阻不通而发病。可见本病虽急性发作期多见关节剧痛,皮色鲜红肿胀灼热甚至伴发热口渴等湿热毒邪壅盛之象,但究其致病之因,仍应归于脾虚之本。从治病求本出发,在清热利湿,解毒泄浊的同时健运脾胃乃标本兼顾之治。此外,从经络循行来看,痛风好发于足第一跖趾关节,恰为足太阴脾经所循,脾健则经络运行畅通,湿浊之邪难以留滞。脾虚则经气不利,邪浊易于留滞而发病。这也从经络学说方面进一步论证了健脾在本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在长期临床观察中陈师也发现,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在表现出病变关节红肿热痛、口苦脘闷、舌苔黄腻等湿热征象同时,往往存在着胃纳不佳,神疲乏力,精神不振,舌淡脉细等脾虚症候,从而进一步提示本病以脾虚为本,湿热毒邪为标之病机本质。因此陈师认为本病发作期须在化湿解毒的同时,配以益气健脾之法以标本兼顾;而在缓解期,根据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则着重健脾为主,化湿为辅,从而更能突出中医辨证论治、治病求本的特色。古人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脾运健旺,湿热浊邪无可踞之地,则痛风之证不易复发。有些患者以往稍有饮食不节,即可导致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发作,但在经过一段时间中药调治后,即使饮食稍有放纵,血尿酸明显升高,也未见明显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发作,可见平时健脾之重要性,也进一步验证了虽湿浊之邪时有短时留滞,若脾运健旺则邪浊未及化热即可化除,不至酿生重疾。
2、扶正法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具体运用:
⑴急性期标本兼顾,健脾化湿,清热活血:
急性期痛风发作以突发下肢关节红肿灼痛,痛不可忍,状如针刺,昼轻夜重,活动痛增为主症,部分患者兼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口干便结,舌红苔腻、脉洪大或弦数等症状。辨证多属湿热毒邪下注关节,停于局部,耗气伤津,陈师主张治疗时勿忘求本,在清热利湿,解毒泄浊的同时健其脾而固其本。常用方以土茯苓、萆Z为君药,泄浊解毒;臣以白术、黄芪健脾化湿,佐以知柏、制大黄、山慈菇、忍冬藤清化湿热,更进泄浊解毒之功,辅以生山查、莱菔子消积导滞,红花活血通络以利气血顺畅脉络通利共奏消肿止痛之功。陈师对泄浊解毒药的选择,特别推崇萆Z、土茯苓二味,每方必用,是其经验独到之处。土茯苓甘淡性平,主入脾胃两经,可助升清降浊,有解毒利湿、舒经通络之功,使邪去正安,同时通经络,止痹痛,标本兼顾。土茯苓得黄芪扶助正气,山慈菇、忍冬藤清热解毒,其效尤著。《本草正义》言:“利湿去热,能入络,搜剔湿热之蕴毒”。萆Z苦甘性平,主入肾、膀胱二经,有利分清泌浊。两药皆有除湿、解毒、利关节之功,古人常用治梅毒、淋浊、脚气、疔疮痈肿、筋骨挛痛诸疾,而痛风一病既缘浊毒瘀滞为患,用之一以降泄浊毒,一以通利关节,甚为合拍,不但能降低血尿酸水平,又可解除骨节肿痛。
⑵缓解期健脾为要,防治湿浊
缓解期患者病情可轻可重,轻者饮食一如常人也无关节痹痛,稍重者则时有关节隐痛红肿,或肿胀持久不退,饮食稍有不慎则痛风急作,如病情进一步发展,湿浊毒邪积聚不去,流注下焦,影响膀胱气化,气化不行,水道失调,脾虚及肾,则可见肢体浮肿,小便不利,甚则转为癃闭关格,危及生命。故陈师认为对痛风缓解期的治疗切不可掉以轻心,须防患于未然,着重健脾益气,配合利湿泄浊、活血化瘀,方能起到长治久安之效。常用方则改以生白术、生黄芪、茯苓、生米仁健脾益气化湿为主,同时以淮牛膝补益肝肾;生山查、莱菔子化痰消积导滞;土茯苓、山慈菇、野木瓜廓清余邪;佐加鸡血藤、川芎活血通络,以防久病必瘀、久病入络。
总之,对痛风的治疗,陈师认为痛风诊断一旦明确,治疗便应恪守健脾化湿解毒这一大法。在此基础上,审证权变,加减用药,多可获得浊瘀逐渐泄化,血尿酸稳定下降的佳效,进而达到使内在脏腑升清泌浊功能恢复正常之目的。如果大法不知守恒,方药朝夕更改,或调治时辍时续,稍效即失耐心,则佳效往往难期,病情每每波动,甚则前功尽弃,病反加重。
⑶病前病后均须重视饮食调摄
如前所述,痛风一病的发生发展均与饮食不慎密切相关,西医已明确此为嘌呤代谢失常之疾病,故对病人倡议低嘌呤饮食。而陈师除参照现代医学的研究限制高嘌呤饮食外,更从祖国医学的病机出发,建议病人多食健脾利湿之米仁、山药、茯苓、扁豆等健康食品,同时远离油炙煎炸等火热之性的食品,以及肥厚甜腻等易生痰湿之品,以免火炙之品伤津耗液,酿生痰热湿毒,或甜腻之品酿生湿浊,湿浊痰热久羁,阻滞经络则成痛风之病。因此陈师认为痛风之人,无论发病与否,注意饮食控制均是一个不可忽略的环节。而通过健脾益气、利水渗湿使脾运健旺则是饮食可适当放开的唯一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