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近年来针对进一步提高肢体恶性肿瘤的保肢率做了大量工作。既往肢体恶性肿瘤无法保肢主要是由于肿瘤累及了重要结构如血管,神经,骨骼或广泛的软组织。但随着人们对肢体恶性中路生物学行为的深入理解及外科技术的进步,血管的受累可通过自体血管或人工血管置换来重建;神经的受累可以通过神经外膜的剥除和灭活,甚至有时候即使神经切除残肢也可通过矫形支具的使用获得优于假肢的功能;骨骼的侵犯可以通过切除及重建的方法来获得满意的切缘,在局部软组织广泛受累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游离肌皮瓣的修复重建来获得满意的创面覆盖。但手术越复杂出现并发症的可能性越大,而且人们希望保肢治疗能获得起码优于假肢的肢体功能。近年来局部治疗越来越得到重视,如粒子植入和后装放疗可在神经血管周围可能残留肿瘤的部位精确放置而避免皮肤的放射损伤;术中放疗对切缘阳性患者仍可获得5年57%的局部控制率;超声刀和微波治疗在局部晚期无法手术的肢体恶性肿瘤中也可以获得症状的缓解;但最受关注及局部治疗效果最好的是区域热药灌注和肢体隔离灌洗(Isolated Limb Infusion, ILI),前者可使85%不可切除的肢体软组织肉瘤获得保肢切除,ILI则在50%的局部进展肢体恶性肿瘤中获得肿瘤消退。国外自1988年开始应用肿瘤坏死因子进行区域热药灌注,其结合马法兰和干扰素已成为局部进展肢体恶性肿瘤的主要保肢手段,国内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应用区域热药灌注,由于没有引进马法兰和肿瘤坏死因子,我们应用顺铂,经区域热药灌注治疗后有67.6%的患者肿瘤坏死达到III级以上,并得以保肢治疗。尤其对于恶黑途中转移,区域热药灌注有效率100%,且并发症和毒副反应可控。
肢体隔离灌洗是应用于肢体局部晚期恶性肿瘤的一种微创区域化疗,其原理与区域热药灌注类似,都是将肢体血液循环与机体隔离,局部给药以达到较高浓度,且通过局部升温来达到药物联合热效应抗肿瘤的目的。但ILI药物作用时间更短(20min Vs 60min),温度较区域热药灌注更低(39℃ Vs 41℃),且灌洗结束后将肢体内的残留血液及药物弃置,从而避免了全身毒性。2006年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 (MSKCC) 报道了一项在肢体局部晚期恶黑或软组织肉瘤病人中应用ILI的II期临床试验,应用马法兰和放线菌素D进行不超过39℃的20min灌洗,50%的患者可以获得CR或PR,毒副作用轻微。目前在MSKCC已开始关于ILI联合靶向治疗的III期临床研究,但国内目前尚无相关应用,由于其操作简便,不需要体外心肺机等复杂设备,有望得以大面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