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工作中曾遇到很多来访者要求看我的心境障碍专病门诊,但当我开始询问他们的情绪时,他们却支支吾吾、不知所以然。真的是有难言之隐吗?其实不然。仔细询问之后我发现,这些回答不出自己情绪状态的来访者,大多不具备洞察自身情绪变化的能力。
情绪是人各种的感觉、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综合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是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心理反应,以及附带的生理反应,如:喜、怒、哀、乐等。情绪是个人的主观体验和感受,常跟心情、气质、性格和性情有关。
在情绪的表达上,人种和文化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众所周知,西方人较为外向、开放,往往给人以热情奔放的感觉。而东方人,尤其是有着浓厚儒家文化底蕴的中国人,自古以来崇尚内敛、中庸。由此看来,坚忍既是中国人性格的优点,但又是某些抑郁症患者的重要易患因素。那些无法体会自己情绪变化的来访者,大多采用了否认和压抑的心理防御机制对待自己的不满、不适、悲观、无奈、无措等等负性情绪。另一方面,虽然在我国心理卫生的重要性目前正在逐渐被大众所认同,但对于精神疾病的歧视依然严重。很多来访者生怕自己的抑郁情绪会被周围人,甚至是家人误认为是懒惰、偷懒等品质问题。生怕一旦戴上了精神疾病的“帽子”,就会被社会所抛弃,因此,不敢承认也不敢正视自身的情绪问题。
压抑的结果必然是疾病的逐渐加重和慢性,部分患者还会滋生出躯体化的表现,即表现为无法解释的躯体不适,比如持久的头痛、胸闷、气急、腹痛、背痛、四肢乏力等等,且变化多种多样,但临床实验室检查却无明显阳性发现。这样将会导致诊断困难,延误最佳的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