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生活质量的提高,疼痛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并被现代医学列为继呼吸、体温、血压、脉搏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与急性疼痛相对应,慢性疼痛被定义为组织损伤痊愈后依然持续存在的、持续时间是3个月以上的一种疼痛类型。在1999年维也纳举行的第九届国际疼痛医学大会上,把慢性疼痛定义为一种疾病,慢性疼痛的发病率高达30%。
鞘内药物输注术 (Intrathecal Drud Delivery System), 是将一特殊导管放置于腰部的蛛网膜下腔,然后植入有储药器的微电脑泵于患者皮肤下,用皮下隧道方式将导管与泵相连接,泵的输注系统可将吗啡等药液经导管持续缓慢匀速地输入蛛网膜下腔的脑脊液中,如果输入的药物是吗啡,又称吗啡泵。
该方法可将微量的吗啡直接作用于脊髓和大脑的内啡肽受体,镇痛效果好,仅为口服需要用药剂量的1/300,同时避免大量口服用药带来的全身毒副作用。
和以往的恒速泵不同,这种微电脑控制的吗啡泵每天可以分为13个时段,输注不同剂量的药物。很多癌痛患者在清晨或夜间入睡前疼痛会加重,分时段给药在这段时间可以在基础吗啡量之外再增加药量,进而达到更好的疼痛控制。
鞘内药物输注术是近年来国际疼痛界治疗癌痛和中枢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等慢性顽固性疼痛的最先进方法之一。我国年均肿瘤发病人数约180万~200万,约1/4新诊断的癌症患者,1/3正在接受治疗的癌症患者和3/4晚期癌症患者患有因为癌症、癌症相关性病变及抗癌治疗所致的疼痛。癌症疼痛患者可能生存数月或数年,如果得不到恰当的止痛治疗,患者将长期忍受疼痛的折磨,并极大影响他们的活动、睡眠、心情以及整体生活质量。因癌症疼痛得不到有效的镇痛治疗,绝望的癌症患者及家属甚至可能走向极端。对于生存期超过6个月癌痛患者,如果口服吗啡类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疼痛或无法耐受呕吐,便秘等副作用,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是这部分患者及其家属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