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九针中,锋针演变为三棱针,针演变成皮肤针。大针逐渐被火针取代,圆针、提针已少见,大针、长针、圆利针没多少人使用,铍针或改为小眉刀更是少人问津,毫针则成为针灸科的主打产品。
近些年来,随着医药学的高速发展,一些临床上的急性传染性疾病能够得到快速有效的遏止,内科病症大多有了更为有效的治疗途径,留给针灸科的往往是些目前难以治愈的疑难杂症,和明显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伤外科疾病,尤以软组织损伤为多。因此,以调节脏腑阴阳平衡为主的毫针疗法就显得力不从心,病程长,疗效不满意,敲击着一些针灸工作者的心灵。
软组织损伤疾病,多由寒邪久留,劳伤所引起,陈旧性疾病往往在病灶处产生组织增厚、结节、粘连,这种典型的实证,仅靠毫针的补泻手法难以奏效,人们不得不从新回顾《内经》中有关九针的记述。九针中,大针、圆利针、铍针针体粗大,易于泻实,但今人惧痛,又怕伤及组织,故医生多不使用。山西针灸名家师怀堂先生,从50年代起,就开始了对九针的研究,并认为不能适用现代社会的古代九针,通过改良是可以大放异彩的。
通过多年艰苦深入地研究,师怀堂的新九针问世,产生了含有磁性材料的有平头、梅花型头两面都可以敲击的磁圆针,新型提针、皮肤针,改良后的圆利针,将传统火针改成火O针、火提针、、三头火针、粗、中、细火针,使火针从一种变成17种,可疗病种达56种,还有缝钩针,带刃的针灸工具.除了毫针、芒针、三棱针外,他都作了大胆的改进。可以说,师怀堂先生创立了现代针具改革之先河,其所做贡献,将永载针灸史册。
从传统九针中衍生出来的新九针起,现代带刃针具的研究层出不穷,除师怀堂新九针(1950)外,高谦的新针砭(1958),黄荣发的小宽针(1968),任志远的针灸刀(1970),朱汉章的小针刀(1976),肖万坤的松针(1994),黄枢的微型外科手术带刃针具(1996),田纪钧的刃针(2001)董福慧的铍针(2002),等都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要数朱汉章的小针刀。近年又派生出水针刀、注射针刀、激光针刀、刀中刀等,各有其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