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3-02-28 12:56

  当前, 植入式体内自动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s,ICD)是预防室性心动过速/室颤(ventricular tachycardia/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T/VF)引发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的主要治疗方法。然而,ICD只能终止VT/VF,而不能预防VT/VF发生,对致心律失常的病因及心肌病变并无作用,甚至还可能继续进展并引起VT事件或新发VT/VF增加。
  目前导管消融是一个重要的治疗VT的方法。导管消融可以终止或减少VT的反复发作,并可防止反复发生的持续性VT事件,也可减少ICD放电,是控制室速的有效方法。近几年的研究显示,VT行导管消融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可明显提高VT患者的早、中期预后效果。在其它方法无效及不可实施的情况下,导管消融则更为重要。然而导管消融术也非解决所有VT的良方,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室速导管消融的获益及适应证
  关于何种VT患者适宜行导管消融治疗,虽然有部分临床研究发表,但研究规模都相对较小,且仍未取得一致的结果。2007年发表的SMASH-VT研究,评价心梗且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减低,在SCD二级预防ICD植入后行导管消融。患者有血流动力不稳定的VT或VF、晕厥和电生理检查可诱导的VT。对于第一次发生电击的ICD患者也入选。没有任何患者用Ⅰ类和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对照组只有植入ICD;治疗组植入ICD+导管消融治疗。值得一提的是,对VT只行基质指导的消融,即在窦律下行基质标测及消融,而不在VT诱导下行消融。研究主要终点是无再次VT发作,无ICD起搏治疗室速及室颤现象。在(22.5±5.5)个月的随访中,消融组明显减低了ICD起搏治疗室速及除颤现象(12% vs. 33%,P =0.007);适当的ICD放电现象也减少;电风暴发作也有减少倾向。但导管消融没有明显影响死亡率。SMASH-VT研究的局限性主要是入选患者的时程长,没有标准的ICD抗心律失常起搏参数指标。另外,此消融研究都是在大的临床中心完成。
  多中心的VTACH 研究在2010年发表, 主要是对EF≤50%的心梗并有血流动力学稳定的VT患者的射频消融作出评价。110个患者前瞻性接受只行ICD治疗或在植入ICD前行消融治疗。VT消融包括激动、起搏及基质标测和消融。研究的主要终点是第一次复发VT或VF,对于研究期间是否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将视情况考虑。结果发现第一次复发VT或VF时间消融组明显偏长(18.6个月 vs. 5.9个月)。KaplanCMeier分析显示消融组不再复发VT的比率明显比单纯ICD植入组高(47% vs. 29%,hazard ratio=0.61,P =0.045),但两组死亡率和生活质量没有差异。对于其亚组分析显示,EF<30%组没有明显收益,而EF>30%的患者消融组明显减少心律失常再发。因EF>30%的患者能从消融术中获益,但其机理还需一步研究。显然EF≤30%的患者没有明显作用,但结果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论证。到目前为止,对于左室功能差的患者仍不能放弃导管消融。由于相比SMASH-VT,VTACH的研究有更多的中心参与,同时由于VTACH是多种消融方式,对于VT高复发的VTACH研究结果更可靠,更能反映真实世界。
  对于心梗后VT消融,有3个非随机的研究对其作出评价。尽管这些研究均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在术后随诊中,VT再发率分别为47%、56%和49%。在一个Meta分析中,器质性心脏病室速导管消融后VT复发率下降,但死亡率并没有显著影响。由于病例数少,其对死亡率的影响尚需大规模的研究。虽然这仅是一个单中心的研究报告,包括我们中心在内的几项研究均显示导管消融大约70%~80%的成功率,但对于耐药性和反复发作性VT患者的多中心研究却提示,导管消融可改善病情,却有近一半的患者至少一次以上的再发VT事件。反复再发性VT通常有严重的心脏疾病。消融的有效性、安全性的数据只是从大的研究中心获得的,因此到目前为止,关于VT消融适用于何种患者仍无明确的指南规定。植入ICD的患者是否需要预防性VT消融?何种VT消融后不需要植入ICD?VT消融术是否可广泛开展?VT消融术是否可降低死亡率? VT消融术后复发的机制尚不清楚、VT消融效果难以判断等。未来需要更大、更多的前瞻性、随机性研究并应用更多的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
  二、室速机制及导管消融技术问题
  1、室速的机制:除了常见疤痕相关性VT外,发生在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中的VT还有束支折返性VT、希氏束蒲肯野纤维相关性VT、乳头肌相关的VT、心外膜VT以及其它不明原因的VT(约占5%左右),特别是前两种VT均可通过导管消融的方法得以根治。准确识别可根治的VT,并及时施行消融是电生理检查和心内标测的重要目的之一,并应作为首要目标。但遗憾的是,现实中相当多的患者VT的机制仍不明确。虽然我们知道器质性心脏病VT的主要机制为折返,但具体某一患者如何形成折返、折返环路如何运转、关键峡部的组成等均不非常明确。二维、三维标测技术有利于明确VT机制,更精确实用的标测技术是目前临床医生的期待。
  2、消融的靶点:VT导管消融成功的关健是识别可形成VT折返环的不同通道,识别VT狭部,进而确定最佳消融线。传统的方法有:窦性心律标测法、起搏标测、激动标测和拖带标测法,这些方法在二维标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这些方法本身有很多局限性:1、VT的折返环路径,包括峡部可以很宽,点性消融不足以打断折返环。2、临床经验表明,多数器质性心脏病VT发作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3、VT折返环亦可不稳定。4、VT可表现为多种不同形态的单形性VT并相互转化。5、多形性VT、单形性VT可恶化为室颤。6、电生理检查和消融时,VT不能诱发。7、VT的折返环位于比较深的肌层或在心外膜,这些情况都限制了常规消融方法的广泛应用。
  为克服上述VT消融的这些因素,目前临床上已开展了利用三维标测(Carto和Ensite3000)系统进行窦性心律或心室起搏下行振幅标测和线性消融。三维标测技术可清晰地显示低电压伴慢传导的区域,甚至可确定折返环的运行区域和机制。根据既往的经验,预先设计电压大于1.5 mv时为正常区,低于0.5 mv为疤痕区,而于0.5~1.5 mv为正常与异常之间的交界区。研究表明这种技术与组织学有很好的相关性。研究发现心肌纤维化大于80%的疤痕区域其电压多小于0.5 mv;而心肌纤维在21%~79%时电压在0.5~1.5 mv之间;大于1.5 mv电压的心肌纤维化小于20%。一旦电压标测完成,术者在纤维化区及围绕着这些区域起搏,以验证可能与VT发作相关的低电压区及慢传导通路。事实上这些区域便可能是折返环的峡部。研究显示在三维电解剖标测消融前后,心功能均未受到影响,也不受消融能量的影响。
  基质标测包括电压、起搏及激动标测。消融可以只需在基质标测下完成,但往往由于面积较大的心肌疤痕及复杂的折返环,需结合激动和拖带标测来完成。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不稳定的VT,成功消融的可能性也很大。然而,在现实中,三维电解剖标测用1.5 mv定义疤痕有很好的有效性和特异性,但对敏感性有一定的限制,很难发现心肌内及心外膜疤痕。三维电解剖标测可能对非缺血性心肌病有些限制,因为与梗死后的VT不同,非缺血性心肌病通过电压及慢传导来确定的纤维区可能是零散的,不一定是VT的峡部。因此,三维电解剖标测方法在对非缺血性心肌病的VT患者的有效性及可行性受到影响,往往需要心外膜标测,或心内膜和心外膜同时标测。
  到目前为止,究竟那种方法是最好的VT消融方法仍不得而知,因为没有随机试验对VT不同基质消融作出对比,也没有随机试验对折返环峡部、出口处线性或环绕进行基质标测消融比较。
  3、消融深度:由于心室肌厚,即使发现了消融靶点,也可能因为折返环在心室壁深层,导管消融深度不够而无法成功消融。对于这些患者,很多研究中心应用冰盐水灌注技术消融,增加消融的效果,但仍有一部分难以达到疗效。最近有新的双极消融导管研究报告认为,相比传统的单极技术,双极导管消融效果更佳,为这类患者带来新希望。新的消融技术如带有可回收针的消融导管也可应用于临床,增加消融的深度和面积,从而增加VT成功消融的可能。心内膜和心外膜同时消融亦可增加消融的深度,但目前为止也没有统一的消融术式。
  三、VT导管消融终点及预后评价
  虽然一般认为在消融中不再诱导出VT预后较佳,但Calkins研究认为,所有标测到的VT均消融成功未必就是最好结果。在VTACH研究中成功消融的定义是VT均不能诱发。但通过对其亚组分析,Wissner发现即使在术中所有的VT均消融成功,也不一定能确保以后不会再发VT或VF。在一些患者的单形性VT事件发生时可能诱发另外一种单形性VT,出现另一种差异明显的QRS波形。自发性VT通常叫“临床性VT”,程序刺激可能诱发出其它形状的VT,但与临床性VT并不关联,在临床中也不一定会自行发生。因此,临床上如何确定VT消融终点及成功标准,仍需更大的更多的前瞻性、随机性研究来解决上述问题。
  评价器质性心脏病VT消融比较复杂,其原因是多方面的:1、由于当前VT消融的病例报道及研究的资料发表仍较有限,专门的器质性心脏病VT研究随机对照研究更少,也缺乏中、长期随访资料。2、成功治疗病例利用的是不同的方法;对于近期取得的成功多数以不可诱发VT为标准,而对于长期效果则可能决定于疾病本身。3、三维标测的新技术应用器质性心脏病VT消融只有10多年的历史,因为随访时间有限。早期研究可能低估了导管消融VT的效果,而最新的研究则可能高估了其效果。4、一种技术可能对一些患者有效,而对另外一些患者可能效果较差。5、对于一些非常有经验的单个中心可能报道显示很好的效果,但因其病例数有限,对于多中心的结果可能并非如此。6、当前的Meta分析包括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数据研究,对于不同的消融技术的死亡终点研究数据有限。未来,有关大型的多中心、前瞻性、随机研究将要发表,也可能会包括对不同的器质性心脏病VT消融作详细的报道到。这些研究数据将可能会帮助我们形成共识。
  四、展望
  器质性心脏病VT消融在近20多年取得很多实质性进步。在这段时间里,ICD仍被视为防止VT/VF、致SCD的主要方法,但它也带来了影响生活质量、增加发病率等一系列问题。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反复VT患者疗效仍不满意。因此在有经验的医疗中心,对于反复发生的单形性症状性VT应考虑早期导管消融。选择导管治疗VT时必须充分考虑风险与收益,其预后主要取决于心脏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当前没有任何单一的治疗方法可控制VT,相当一部分患者需要联合多种治疗,方可提高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虽然目前VT消融在临床病例的选择、消融技术及消融终点等方面仍无统一的标准,但随着VT的研究不断深入和新技术的应用,如消融术前常规用MRI等影像学对心肌评价、机器人导管消融、导管消融能源及更多、更好的临床研究,VT导管消融将会用于更多患者。此外,其他消融技术的发展及成熟,如去肾神经消融、经冠状动脉酒精消融甚至分子消融等,均为VT消融提供了更多的手段。

器质性心脏病室速消融怎么办?相关文章
室早即室性早搏、室性期前收缩,是早于基础心律(多为窦性心律)提前出现的室性电活动,由希氏束分支及其以下异位起搏点提前产生,可单独出现,也可成对出现。如果室早连续出现3个以上,则成为室速(室性心动过速),有些患者可以表现为短阵室速或者持续性室速。室性期前收缩是最常见的室性心律失常,可触发室性心动过速和室性扑动或颤动。该心律失常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阶段的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或正常人。室早和短阵室速犹如孪生兄
发布于 2023-03-17 07:16
0评论
束支折返性室速相对少见,是心室内右束支和左束支之间形成折返所致。在室速发作时,心电图呈左束支阻滞或者右束支阻滞的形态,前者多见。正常情况下,右束支和左束支是人心脏正常的传导束,不会产生折返,当某一条束支发生传导阻滞时,两条束支传导电脉冲的速度变得不同,便有可能形成折返。因此束支折返性室速患者在窦性心律时往往即表现为束支传导阻滞,以左束支传导阻滞多见(又以不完全的左束支传导阻滞多见)。在瓣膜性心脏
发布于 2022-10-08 02:53
0评论
最经典的是用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这是一个终生疾病,使用经导管射频消融可以达到根治。对于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即没有明确器质性心脏病(如没有心肌病、心梗等)的室速,经导管射频消融也能获得很好的治疗效果。另一大类可采用经导管消融的疾病,也是比较多发的疾病,就是房颤。这是一个老年人易患的病,平均患病年龄在七十余岁。房颤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1%,但在60岁以上人群中达5%,80岁以上可能达10%,
发布于 2023-03-17 05:06
0评论
左室特发性室速可以通过静脉推注维拉帕米终止,因此又称为维拉帕米敏感性室速。左室特发性室速由左束支的后分支(左后分支)或前分支(左前分支)的远段形成折返环所致,前者更为常见。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大部分患者存在左室假腱索(一种横跨心室腔内条索状肌性结构,通常认为无生理意义),因此认为假腱索可能参与了左室特发性室速的形成,但并非存在假腱索的患者都发生左室特发性室速,因此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更为确切的证
发布于 2022-10-08 02:08
0评论
心律失常的治疗方法有很多,不同的方法适合不同的疾病,而射频消融就用于治疗心律失常,最经典的是用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这是一个终生疾病,使用经导管射频消融可以达到根治。对于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即没有明确器质性心脏病(如没有心肌病、心梗等)的室速,经导管射频消融也能获得很好的治疗效果。 另一大类可采用经导管消融的疾病,也是比较多发的疾病,就是房颤。这是一个老年人易患的病,平均患病年龄在七十余岁。房
发布于 2022-12-17 12:54
0评论
心肌梗死以后梗死区域形成疤痕,这是疤痕相关性室速最常见的原因。其它原因包括右室心肌“发育不良”(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结节病累及心肌、非缺血性心肌病等。电信号遇到致密的疤痕组织出现传导阻滞,不能顺利通过,因此疤痕组织形成了一个传导上的相对封闭区域。虽然疤痕区域多是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但其中也有散在的活的心肌细胞。这些活的心肌细胞可以构成一条电信号经疤痕组织传导的通路,但传导相对非常缓慢。这样
发布于 2022-10-08 02:58
0评论
流出道是心室向肺动脉或者主动脉过渡的结构,该处起源的室速称为流出道室速,是最常见的特发性室速,其中又以右室流出道室速更为多见。运动和情绪变化常常会诱发右室流出道室速发作。患者在发作间期窦性心律时往往伴有和室速形态相同的室早。根据发作时的体表心电图一般即刻做出诊断。静脉快速推注腺苷可以终止右室流出道室速,因此该类型室速又称为腺苷敏感性室速。右室流出道室速长期药物治疗包括维拉帕米、硫氮卓酮以及bet
发布于 2022-10-08 02:48
0评论
对室性早搏和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治疗的第一步是判断有无心律失常的相关症状。如果明确有心律失常相关的严重症状、不管有无器质性心脏病或何种器质性心脏病,给予适当治疗改善患者的症状是必须的,尽管该治疗不一定增加患者的存活率。临床上并没有专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特异地用来治疗有症状的室性早搏或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 Ⅰ类及Ⅱ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和钙拮抗剂各有不同的成功率。由于上述心律失常的症状大多是轻微的,
发布于 2023-12-12 01:57
0评论
在临床上,室性早搏(室早)者很常见,而频发室早,也不少见。顾名思义,它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频发”,主要就是表现为“数量多”:24小时的早搏的总数量数以千计,甚至1万-2万,个别可达4-6万个。这些患者的早搏大多有一个共同点:虽然数量很多,但“模样(形态)”往往是一种或以一种为主,提示早搏的起源点是单一的或以一个起源点为主,即单源性室早。从病因的角度来说,患有频发单源性早搏的病人,多数情况下查不出
发布于 2023-01-25 14:02
0评论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指起源于心房或房室交界区的心动过速,大多数是由于折返激动所致。其特点是阵发性心慌,突然发作突然停止。发作时,病人感觉心跳得非常快而剧烈,好像要跳出来,部分患者因发作时惊慌会导致血压波动,老年体弱患者甚至出现血压下降。如果有冠心病或其他心脏病史,还可能出现头晕、乏力、呼吸困难、心绞痛、晕厥、心电图提示心肌缺血改变。在多数情况下,房室旁道的存在,或房室结功能上的传导性和
发布于 2023-03-22 11:41
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