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时代》周刊盘点2011年医学十大突破,其中,10月发表于《基因组研究》(Genome Research)的两项研究显示细菌与结肠癌之间存在神秘关联。一种名为“梭杆菌”的细菌平常很少出现在正常的人体肠道内,当科学家们将健康的结肠组织与癌变组织进行对比时注意到:这种细菌明显地集中并活跃于癌变组织中,在一部分样本中,这种差异甚至达到了上百倍。于是,人们首次开始思考:肠道菌群的变化是人类疾病的诱因还是结局?
研究介绍
结直肠肿瘤的微环境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包括基因组改变了的癌细胞、非肿瘤细胞以及很多不同的微生物。
美国学者迈耶森(Meyerson)等对9对肿瘤/正常对照的结肠癌菌群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发现梭杆菌序列非常丰富,该结果经过对95对肿瘤/正常对照进行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PCR)和16S rDNA测序得以证实。研究者还通过荧光原位杂交(FISH)在结直肠肿瘤内看见梭杆菌。
加拿大学者霍尔特(Holt)等的研究纳入了99例结肠癌样本,通过定量PCR分析对比肿瘤组织和相邻正常组织中具核梭杆菌片段的富集程度,观察到的结果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
具核梭杆菌通常被当作口腔致病菌,结直肠癌组织中梭杆菌明显的过高表达令研究人员感到吃惊。结直肠癌中梭杆菌的富集,可能提示这些微生物有助于肿瘤的发生,也有可能梭杆菌只是积聚在肿瘤的微环境中,并不参肿瘤的发展。结直肠癌菌群里的特定细菌菌群的改变,可能为将来的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策略提供依据。如果具核梭杆菌感染同早期癌变相关的话,可能为疫苗和抗微生物治疗提供合适的靶点,更进一步研究梭杆菌相关的生物标记,可用于监测结直肠癌的出现或风险。
迈耶森博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下一步的研究是在动物模型上探讨梭杆菌诱发了结肠癌还是促进了结肠癌的产生,进而确定梭杆菌的出现是结肠癌的原因、结果,亦或两者都是。
UEGW相关报告
年10月,在第19届欧洲消化疾病周(UEGW)上,法国学者报告首次发现结肠癌可能与肠道细菌的显著改变相关,该研究成为UEGW主席特别推荐的研究之一。
结肠癌患者粪便中的菌群成分与健康人显著不同,当这些细菌被转入健康小鼠时,可能刺激小肠细胞增殖和分化,以及增加在化学致癌物作用下的结肠癌前病变,提示结直肠癌患者的菌群可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
该研究为结肠癌患者粪便中的致癌因素的存在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提示肠道菌群异常是结直肠癌发生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慢性炎症是“万恶之源”,而病原体感染是其重要原因。就消化系统肿瘤而言,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癌、幽门螺杆菌与胃癌之间的关系已经明确,这些病原体的发现者布隆伯格以及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由此分别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目前日益增多的结肠癌可能亦与慢性炎症有关,因为对胃癌有预防作用的非特异性抗炎药阿斯匹林同样可能减少结肠癌的发生,然而传统的肠道病原体感染似乎与结肠癌无关,并且随着食品卫生的加强,肠道感染性疾病不断减少。然而这并不能阻止人类去探讨慢性感染、炎症与结肠癌的关系。伴随饮食结构变化的肠道微生态改变与肥胖、糖尿病密切相关,肠道菌群是否亦与有着同样膳食背景的结肠癌有关?
美国和加拿大的两个研究小组发布了几乎相同的报告,指出一种平常很少出现在人体肠道内的梭杆菌(Fusobacterium)在结肠癌细胞中异常活跃,并且似乎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存在相关性。荣获今年10月欧洲消化疾病周最佳摘要奖的法国学者发现,结肠癌患者粪便中的菌群被转入健康小鼠时可能发生结肠癌前病变。这些研究揭开了特定细菌与结肠癌关系研究的新篇章,从而可能为将来结肠癌的预防、诊疗和预后策略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