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3-03-01 23:26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血栓栓塞并发症、心功能受损和心室率/率紊乱是房颤患者的主要危害。相关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中男性和女性的房颤患病率分别为1.83%和1.92%,其中非瓣膜型房颤所占比例高达85%以上。无论是患者临床症状还是疾病本身造成的严重不良后果,房颤在未来数十年都可能成为巨大的公共卫生问题而亟待解决。目前,房颤,尤其是持续性房颤的治疗以手术效果为佳,远优于药物治疗效果。治疗房颤的微创外科手术和导管消融手术一直并行、持续发展,在房颤的治疗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整体治疗效果看,微创外科手术的单次消融成功率高达90%以上,远高于导管消融50%左右的成功率,但目前仍然没有哪一个单项技术能对持续性、难治性房颤治疗达到100%成功率。微创外科从心外膜消融,导管从心内膜消融,这两项技术都具有各自的优势及不足,如果将两项技术同时应用于房颤的治疗,从心外膜与心内膜联合消融、电生理标测形成“杂交”技术,则可大大提高持续性、难治性房颤手术成功率。本文根据作者应用微创外科/导管“杂交”消融治疗房颤的经验,对微创外科/导管消融以及两者结合的“杂交”技术治疗房颤的进展作一介绍。
  一、导管消融技术
  导管消融技术通过经皮穿刺在心内膜隔离肺静脉及左房消融。随着导管三维标测技术的不断进步,心房颤动的导管消融技术也逐步提高,但由于导管消融本身技术的局限性,消融成功率仍然较低,复发率较高,特别是持续性心房颤动,一次性消融的成功率不足30%,多次消融后成功率约50%。国际报道单次导管消融后6年,成功率为23%,其中阵发性房颤36%、持续性房颤15%。
  尽管导管消融存在消融线连续性、透壁性差,单次治愈率低,患者重复治疗比例高、患者接受大剂量X射线等缺点,但导管消融仍具有一定的优点:可以进行心内膜详细的电生理标测,并进行二尖瓣、三尖瓣峡部的消融,使患者心里更容易接受。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导管消融成功率低呢?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首先,心内膜射频消融每一个消融点都难达到透壁性损伤,其结果是房颤复发时80%的患者发现有某个肺静脉电位恢复;其次,在导管消融过程中,很难做到每一条消融线都达到彻底的双向阻滞并且针对每一条消融线进行双向阻滞的验证,从而抵消了这些额外消融线带来的额外效果;再次,导管消融不能有效处理左心耳――这一引起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元凶;如果导管消融后房颤复发,那么患者将完全没有从导管消融中受益,因为仍有血栓形成的风险,仍需继续服用抗凝药等。此外,导管消融不能处理心外膜自主神经节。
  二、 微创外科房颤消融技术
  近年来,随着微创外科手术方法的不断提高和房颤消融器械的日益改进,房颤的微创外科治疗技术不断完善,治疗效果不断提高。1987年,Cox根据房颤发生的机制设计出经典的Cox迷宫手术,该手术尽管过程复杂,但能确保窦性激动的正常传导,避免了心房折返,成功恢复了房室同步及窦性心律,同时消除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并降低了远期卒中发生率,效果良好。此后世界各国心脏外科医师在保证治疗效果基本相当的前提下,对传统Cox迷宫术进行了多次改良,使得创伤更小,风险更低。同时,伴随着新的消融设备、消融能量及消融策略的出现,通过微创手术治疗房颤成为一种新选择。
  2005年,Wolf首次把迷宫手术应用于微创心脏外科领域,报告了通过双侧胸壁小切口行肺静脉隔离及左心耳切除术,效果良好。由于胸腔镜辅助及全胸腔镜下房颤射频消融术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目前已成为孤立性房颤的一种重要治疗方式。但此技术需要双侧胸部切口手术,创伤仍较大;另外,此技术在仅能作双侧环肺静脉的消融线,不能做两侧肺静脉间消融连线,这对手术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梅氏微创房颤消融术是一种新型、安全、高效应对房颤的治疗方法,手术设计十分完美:手术有效改变了导管消融治疗大心房效果不佳的现状,并且针对心脏特殊部位和结构(如左心耳部位、自主神经节丛)进行直观、有针对性的治疗,具有单次治愈率高,创伤小,消融线连续、透壁性好的优点;同时,手术可消融心外膜自主神经节和Marshall韧带、切除左心耳。该术式确切,明显提高了消融效果,为孤立性房颤患者治疗开辟了一条全新途径。梅氏微创房颤消融术对于持续性房颤的成功率也达90%左右,是目前国际上成功率最高、创伤最小的技术。对于术后复发的患者,因为术中切除了左心耳,清除了左心房血栓的发源地,所以也无需继续服用抗凝药了,减少了相关的生活不便与药物并发症。
  但微创外科手术也有其不足之处。例如,由于解剖结构和微创外科消融手术本身特点,术中无法对二、三尖瓣峡部进行有效消融以完全消除术后窦速与房扑的发生。
  三、 微创外科/导管“杂交”消融技术治疗房颤
  了解了微创外科手术和导管消融的优缺点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微创外科技术具有非常高的手术治愈率,但单次手术仍然无法获得100%的成功率。而导管消融对于持续性心房颤动来讲确实存在先天性不足,然而这种缺陷却是可以通过外科消融来实现的。因此,如果能有效地将微创外科技术和导管消融技术结合,取长补短,则房颤的治疗可能会取得“1+1>2”的效果。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微创外科手术联合导管消融的“杂交”手术策略也就应运而生了。
  房颤“杂交”手术的定义是患者接受心外膜(微创外科手术)+心内膜(导管消融)房颤消融治疗。可以是同时,也可以是在一定时间内先后进行外科手术和导管消融治疗。“杂交”手术是目前房颤治疗领域最高水平的治疗方式,该手术方式讲究微创外科技术和导管技术结合,各取所长、相互补充,扩大了房颤射频消融手术的适应证,并极大地提高了单次手术的消融成功率,使得单次手术消融率基本达到100%。该手术方式使多学科、多技能医师紧密联合,基本可以在手术台上终止房颤,在房颤治疗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杂交”手术优势:1、消融线所形成的损伤更加确切持久,这一决定房颤治疗成功率的决定性因素主要有微创外科手术完成;2、左心耳切除,从而在根本上消除了因房颤而导致血栓形成的和栓塞的风险,这也由微创外科完成;3、心外膜迷走神经节和Marshall韧带消融,最大程度消除了房颤维持的“土壤”,主要由微创外科手术完成;4、电生理标测验证所有消融线路的消融效果,必要时补充一些消融点与线,尤其对于微创手术不能完成的二尖瓣、三尖瓣峡部及界嵴等部位消融,这些技术都由导管消融手术医师完成。
  微创外科/导管“杂交”消融技术,基本完成了目前房颤治疗领域所公认的全部消融和治疗内容,因而是目前成功率最高的一种手术方式。
  微创外科/导管“杂交”消融技术,对整个房颤治疗团队水平要求很高,必须要手术技术高超的房颤外科医师和导管水平一流的心电生理医师密切配合,以期达到效果最大化。在手术顺序的选择上,不同的学者也有不同的建议。目前国际上比较主流的观点建议先行微创外科手术,继之做导管消融。这一观点和我们的建议不谋而合。原因如下:1.微创外科手术整体成功率高,在术中可以完成左心房几乎所有消融的线路和病灶,并且消融线完整、透壁性良好,先进行外科手术消融后不需要后续的导管消融多左心房消融线进行过多补充;2.微创外科术后进行导管消融,可以进一步标验证消融线路的完整性,并标测其他可能的兴奋灶,同时完成部分消融线,如二、三尖瓣峡部线的消融等。
  在手术适应证的选择上,我们建议对以下患者行“杂交”手术方式:1、复杂的持续性房颤,尤其是病程较长(长程持续性房颤),左房增大明显,预计单纯性微创外科手术或导管消融效果不佳者。2、既往行导管消融失败者;3、房颤外科消融术后复发者。
  四、 微创外科/导管“杂交”消融技术的选择
  微创外科/导管“杂交”消融技术两种模式。一种是同期“杂交”手术,也就是同时消融,整个手术过程在“杂交”手术室(也称为复合手术室),该手术室必须同时具备心脏外科手术、导管手术、DSA机和多导生理记录仪。在微创外科手术结束后,心电生理医师负责电生理标测(如冠状静脉窦电极和肺静脉电极)以及部分消融线的完成如三尖瓣峡部线的消融。此方法也称为“一站式杂交手术”,此类“杂交”手术融合了微创外科手术和导管消融的优点,互相取长补短,避免了外科消融无详细电生理标测的缺点,同时也避免了内科消融复发率高的先天性不足。但此类手术费用高,需要多学科医师的团结协作,在目前国内仅有为数不多的心脏中心能够做到。另外一种模式是分期“杂交”手术,也就是患者先进行微创外科手术,手术结束后3~6个月或者房颤复发以及出现其他房性心动过速后再行电生理标测、消融,但如果选择分期“杂交”手术,微创外科手术后的药物综合治疗可能影响二期电生理标测的可靠性,可能掩盖部分潜在病灶。这两种“杂交”方式以同期“杂交”手术,也就是“一站式杂交手术”方式为优,取得的效果也确切。
  微创外科/导管“杂交”消融技术解决了微创外科和导管消融本身无法解决的难题,例如,微创外科消融失败后,患者往往不太可能再次接受手术,特别是在短期反复手术几乎不太可能。另外,微创外科消融术后的房速、房扑的发生,必须通过电生理检查及精确的导管消融才能解决,而导管消融失败病例即使再次消融成功率依然较低,选择外科消融显然更为合理。因此,随着更多中心开展“杂交”消融,我们有理由相信,持续性复杂性心房颤动的治疗前景将会更为光明。

治疗房颤的方式有哪些呢相关文章
引起房颤的原因有哪些?心房纤维性颤抖,简称房颤,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心房内多重交错的波状折返型电活动,可使心房颤动节律达350次/分以上。房颤可在无明显心脏病时发生一称为孤立型房颤一尽管其常与某种潜在的心血管问题相关联。历史上,风湿性心脏病和甲状腺机能亢进是导致房颤的主要因素,如今在不发达国家仍是如此。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9%~22%并发房颤,而隐性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也有不少出现房颤。心
发布于 2022-10-21 22:04
0评论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十分常见,且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年龄≥60岁的人每25个有1个房颤患者,年龄≥80岁的人每10个有1个房颤患者。中国目前约有800万房颤患者,房颤已成为21世纪的“流行病”。脑卒中是房颤患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90%左右的房颤栓塞的并发症为脑栓塞,20%缺血性脑卒中由房颤所致。房颤所致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病死率的特点。1、阵发性房颤也有较高脑卒中危险以往认为,尽
发布于 2023-03-02 00:01
0评论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心血管危险因素没有得到良好控制,近年来房颤的发病率不断增高。罹患房颤显着增加多种疾病的风险,包括卒中、心力衰竭和痴呆等,显著增加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医疗费用负担。鉴于房颤造成严重并发症危害和带来的高经济负担,做好房颤的一级预防就显得尤为重要。既往的研究已经发现一些与房颤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例如肥胖、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运动不足。其中有些危险因素是可以通
发布于 2022-10-21 16:59
0评论
房颤的症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阵发性房颤:开始突然,心悸、气短、心前区不适及忧虑不安。每次发作的持续时间不一,短者仅数秒,可频频发作,长者可持续数日至数周。二、持续性房颤:主要与心室率有关,表现为:心悸、气短,尤其是活动后心室率明显增快时更明显,持续性房颤者易于发生心力衰竭。房颤时因心房无收缩力,血流动力学紊乱,易发生附壁血栓,导致体、肺循环栓塞,以脑栓塞和肢体动脉栓塞为多见。三、如果没有其
发布于 2022-10-21 22:09
0评论
一、特殊状态 健康人在大量饮酒、剧烈运动、精神过度紧张或过于疲劳时可以出现房颤。在各项关于饮食与房颤关系的研究中,酒精对房颤的促发作用是比较明确的。少量饮酒有益健康,但过量饮酒不仅会使房颤易发,还可能导致酒精性心肌病、肝硬化、胃黏膜损伤、Wernicke脑病等,对健康危害极大。过度疲劳也可能促发房颤,我身边的同事中就有这样的例子,但这种房颤往往是一过性的。可见,健康的生活方式、劳逸结合同样也有助
发布于 2023-01-22 16:55
0评论
      2016年2月12日,著名艺术家、空政文工团创作员阎肃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老人是因中风离世,缅怀这位德高望重老艺术家的同时,也让我们再次重视夺走老人生命的常见病中风。这段时间关于中风防治的话题聊了很多,今天我们展开来谈一谈中风的难兄难弟――房颤。近80%的中风都是缺血性的,即脑血管被栓子堵塞,进而相应的脑组织缺血坏死。其中30%的血栓来自于心脏。心源性脑梗死约占全部脑梗死的3
发布于 2023-03-01 23:16
0评论
房颤有三大危害:脑梗塞(中风)、心衰和生活质量下降,另外房颤患者的死亡率是正常人群的2倍。1、房颤患者,由于心房丧失了充分有效的射血功能,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淤滞,进而形成血栓,可以在全身各个部位造成栓塞,比如脑(中风、偏瘫)、肢体(严重者甚至需要截肢)、肠(腹痛,便血)等。神经内科就诊的严重脑梗塞中80%以上是由房颤造成的。2、房颤时心房收缩功能丧失和长期心率增快可导致心脏扩大,进而发生心力衰竭。
发布于 2022-10-08 05:33
0评论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指心房内的电产生和传递异常,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房颤时心房内激动传导快而且不规整,可高达300-600次/分,由于房室结的滤过性保护作用使这些激动部分达到心室,引起快且绝对不整齐的心率(心跳)心室率可高达100-160次/分。发生房颤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年龄、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慢性肺部疾病、甲亢、心脏外科手术等。房颤的三大主要危害:脑梗塞(中风
发布于 2023-01-13 07:06
0评论
目前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有药物治疗及非药物治疗两方面。1、药物治疗主要包括(1)转复和维持窦性心律,这类药物主要有胺碘酮(商品名:可达龙)、索他洛尔(商品名:施太可)、普罗帕酮(商品名:悦复隆、心律平)、莫雷西嗪等,转复窦性心律的药物长期服用副作用明显甚或增加死亡率;(2)控制房颤发作时的快速心室率,这类药物主要有地高辛和β-受体阻滞剂(如倍他乐克)、钙离子拮抗剂(如合心爽)等,控制心室率可以改善
发布于 2022-09-24 16:00
0评论
与其他原因引起的卒中相比,房颤导致的卒中更加可怕,其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调差数据显示,房颤引发的卒中在30天内的死亡率可达25%,一年内死亡率则高达50%,急性期致残率更高达73%。房颤患者一定要有预防卒中的意识,应把预防卒中作为首要大事,应关注和自测自己的卒中风险,并及时进行抗凝治疗,有助于减少卒中发生的风险及危害。46岁的刘先生今年2月出现心慌、气促等症状,去医院一查,被诊断为房颤
发布于 2023-03-01 23:46
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