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大爷今年60多岁,平时除了血脂高点,身体还算健康,平时也很少出门。可是,最近他难得去了一趟女儿女婿家,走到半路却感到左腿疼痛,开始是小腿后侧肌肉的酸痛,后来从大腿后侧开始像一根“筋”放电一样的一直痛到小腿,常大爷实在没办法再走,就在路边坐了下来,休息了一会以后,渐渐小腿和大腿不再酸痛了,可是等他走到女儿楼下,左小腿又开始痛了,只好叫女儿下来扶自己上楼。晚上,女儿开车送自己回家,一路上腿却再也没有疼过。
其实啊,像常大爷这样“不走不痛,一走就痛,歇会好转,再走再痛”是很多下肢动脉疾病患者都会碰到的情况,医学上有个专门的名词,叫做“间歇性跛行”,老百姓形象的称呼它为“走走停停病”,大多是患者无意中发现的。大家知道,现代人出门就坐车,上楼坐电梯,很少走路,偶尔走走,距离也都不远,所以,等发现了走路后腿疼,往往病史已经不短,病情也已经进展。
引起走走停停病的原因大多是血管性的,主要是下肢动脉的狭窄闭塞导致下肢供血不足,走路时需氧量增加而血液供应不够,这样肌肉运动产生的代谢产物,如乳酸等,无法通过足够的血液循环带回到机体进行处理,从而积聚在小腿的肌肉中,刺激末梢神经,让人产生酸痛的感觉。
需要指出的是,走走停停病与一般的腿痛有所不同。如果不走路也痛,或者走路疼痛休息后不缓解,都不能算作走走停停病。因为走走停停病的患者,虽然有基础病变,但尚处于临界状态,当下肢需氧增加时,病变才表现出来,休息后,由于恶化的病情得到缓解,疼痛也就慢慢好转直至消失,但再次行走后又将加重病情,诱发疼痛。上面所说的两种情况,是由于其它原因造成的疼痛,因此不属于走走停停病的范围。
走走停停病是血管病变的危险临界状态,一旦恶化,可以无痛行走的距离将越来越短,疼痛也越来越重,直到不走路时腿也会痛。因此,一旦发现自己有了走走停停病,一定要找血管外科的医生进行诊治,首先明确是否是下肢动脉狭窄造成的跛行(排除椎管狭窄等其它疾患);其次是对因治疗,解决血管的问题,目前对血管性走走停停病主要按跛行距离即无痛可以行走的距离来决定治疗方案,能持续走500米以上距离的只要进行功能锻炼配合药物治疗即可。
血管性走走停停病的功能锻炼主要还是“走走停停”,即通过下肢的运动(主要是行走)增加狭窄血管以外侧枝循环的建立。我们知道,当下肢主干血管狭窄甚至闭塞后,人体自身在阻塞血管周围会形成很多的侧枝循环,就像主干马路堵塞后汽车可以通过小马路绕行一样,这种侧枝循环在形成充分的情况下,可以部分甚至全部代替原有血管的功能。走走停停锻炼的目的,就是通过运动,增加下肢的血液供应,促进侧枝循环的充分建立,以改善症状。这种功能锻炼的具体方式为:行走后出现疼痛后,如疼痛可以忍受,则继续行走,直到疼痛不能耐受为止;休息一会症状好转后,继续行走,周而复始,一次持续3-5个周期,一天3-5次。
大多数无痛行走距离在500米以上的患者可以通过“走走停停”这种锻炼方式获得更长的无痛行走距离,从而有效改善下肢的血供,达到避免手术的治疗目的。当然,这种治疗方式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必须是血管性的走走停停病才可以用走走停停的治疗方式;其次,必须辅助以适当的药物治疗,如扩血管和抗血小板治疗等,效果更好;最后,少数人使用“走走停停”的锻炼方式,可能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那就要去医院进一步检查,甚至手术治疗了。
血管性“走走停停”病,还需“走走停停”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