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虽然我国自愿无偿献血人员在增加,但在一些大城市每年酷暑(7-8月)和严冬(12月到来年2月)时节者会发生季节性“血荒”,而冬夏季往往是骨科脊柱矫形手术的高峰期。为了达成合理用血,无血医疗的目标,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就是积极广泛地在围手术期开展血液管理。
围手术期血液管理就是指在围手术期的各个阶段,采取不同的、或联合使用多种技术进行血液质和量的保护,减少失血。血液管理重要的环节之一是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具体内容见前述),其次在术前、术中及术后,也各有不同的侧重。此外还应重视相关药物的干预。
术前:患者的选择和准备及术前预存自体输血
基于血液管理观念的确立,手术医生在门诊评估时不仅要考虑手术指征与禁忌,也应将红细胞储备及失血相关危险因素的评估置于相当重要的位置。
措施1:改善患者术前红细胞计数包括术前贫血的早期诊断及纠正。老年人中缺铁性贫血和慢性炎症及退行性病变相关的贫血常见。最好能经常检测和进行针对的病因治疗。给予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及铁剂是增加术前红细胞计数的一项虽然昂贵但效果显著的措施。我们对术前贫血患者常规口服铁剂,对于适宜于术前预存自体输血(PABD)者给予EPO及铁剂。
措施2:术前应该观察患者的凝血状况。在择期或非急症手术前,患者应该停用抗凝剂(如华法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或在抗凝剂作用消退后再行手术。使用维生素K或华法林拮抗剂,可避免新鲜冰冻血浆(FFP)的使用。骨科患者往往长期使用非类固醇类抗炎药(NSAID),它能影响凝血功能,术前需合理停用。
措施3:对骨科大手术尤其是失血较多的手术还有一项术前全科查房制度,群策群力,科学把握手术指征及制定手术方案。对考虑输血量大于1200 ml的手术,需科主任签字同时报医务处备案。这项制度对减少输血尤其是意外输血的机率很有帮助。
尽管手术技术和术中用药方面有巨大的进步,但骨科手术中失血量仍然较大,因为在手术中,应重视采用以下措施。
措施1:骨科医生应用精湛的外科技术来止血以减少术中失血。重视手术过程中每个细节尤为重要,包括手术后体位、患侧肢体抬高、麻醉方式的选择、术中患者体温的维持、止血带使用等。一些外科技术,包括氩气刀、电灼术、双极电凝止血、局部使用止血纱布等,均能安全有效的减少输血。在麻醉科大力配合下,术中控制性降压麻醉在我院骨科已广泛开展。
措施2:手术病人术前往往存在容量丢失和不足,而术中、术后更会丢失容量,因此病人容量储备是维护循环的前提,树立容量第一的观点可以降低术中输血风险。血液稀释是容量治疗的延伸,对大手术而言,麻醉下对病人采用急性等容血液稀释或高容血液稀释,使病人术中出血为“贫血”之血,减少体内全血的丢失,可做到开源节流,维护循环功能,而血液稀释本身也可以改善循环,增加组织氧供和氧合。我们已在部分脊柱矫形患者中使用该方法,显著减少了输异体血比例。
措施3:术中血液回收(CS)大有可为,它通过减少术中丢失血量以减少异体输血。
骨科手术后创面渗血量较大,如脊柱后路手术,关节成形术或关节翻修术。临床上对术后伤口引流处理措施有三:
措施1:“堵”――不放置引流,认为放置引流并不能降低血肿形成率与伤口渗出,同时增加了术后失血,从而提高了异体输血率
措施2:“疏”――放置引流,认为放置引流可减少术后瘀斑与渗血,同时缓解患者对伤口渗血的心理负担。
措施3:“变废为宝”――行术后自体引流血回输,既可以减少术后伤口瘀斑渗血又可减少异体输血。
上述临床试验证实了血液管理的益处。血液管理的措施又是综合性的,在大多情况下,仅靠单一措施往往效果不显著。应结合患者的情况、手术情况、现有的技术和设备条件等选择安全可行、操作方便的方法,科学合理地采用联合技术,力求达到最佳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