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炎和冠心病都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冠心病发作可引起心绞痛,胆石症胆囊炎发作亦可引起心前区不适,许多病人同时有这两种疾病 ,既有胆结石性胆囊炎,又有冠心病,所以在临床上很容易混淆冠心病的发作是由冠状动脉疾病还是胆囊炎引起。而在治疗上两种疾病的方法又不一样,所以,在一个病人发作心绞痛时 ,究竟是胆源性,还是心源性,不仅是病人急于想搞清楚的,也是医生应该加以区别的。
一、胆源性冠心病发病机制
1、血脂代谢异常
这是胆石症与冠心病在病因上的相同易患因素。血脂特别是胆固醇的增高是形成胆石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其次肥胖、糖尿病、少活动、进食过多的动物脂肪或含胆固醇丰富的食物都是共同的易患因素。
2、胆道高压及神经反射
由于心脏、胆囊感觉神经在第四、第五胸神经处发生交叉,在第五至第八胸神经处相重叠,当胆管内压力增高、胆管痉挛,或胆酸盐刺激产生的冲动,通过脊髓同节神经反射,由迷走神经引起冠状动脉血管间接的收缩;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心肌收缩受到一定的抑制,心搏血量减少,血压下降,可使冠状动脉血流量进一步减少,最终导致心肌缺氧,从而诱发心绞痛、心律失常等,这是胆心综合征发病的主要机制。
3、胆道感染
胆道感染对心肌代谢有严重的干扰,主要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感染因素本身的影响,二是肝功能受损而致的间接影响。感染对心肌的损害不仅仅是细菌毒素的直接作用,还包括体温、电解质、循环血量、内环境pH、渗透压异常及能量代谢紊乱的影响。因胆道疾病产生的水电解质紊乱,尤其是低血钾,是导致临床心电图改变的常见原因。
4、胆绞痛胆囊炎症刺激可导致变化不定的心血管效应,尤其多年存在的结石性胆囊炎,当病变发展到一定程度,虽经抗生素规范治疗,但胆囊大小、壁厚无明显改变时,要考虑此阶段的冠心病可能由胆囊炎引起。炎症、疼痛可反射性地引起心率变慢,血压下降,冠状动脉供血量减少,从而引起心电图的一系列改变。
此外,高龄患者本身多有冠状动脉疾病的基础,加上胆道疾病的影响,更易出现胆心综合征。
二、临床表现及治疗
1、心前区痛
其性质可类似冠心病心绞痛,但常在饱餐后发作,持续时间较长,含服硝酸甘油可能无效,而应用解痉药及止痛药如阿托品、哌替啶等常有效。
2、心律失常
不少胆道疾病患者因心律失常而感到心悸。临床上以窦性心律失常、期前收缩多见,偶可诱发心房颤动及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当胆道疾病治愈后,上述心律失常可消失。
3、心电图改变
除心律失常外,约1/3患者可出现非特异性的ST段压低和T波低平或倒置。
凡胆道病人出现上述心血管病表现,不能用其它原因解释,而胆囊炎症持续存在者,应考虑胆心综合征。
治疗:胆心综合征常伴随胆道疾病的急性发作而发生,胆道疾病缓解后多能自动消失,故主要治疗原发病,胆道疾病的心血管表现一般可不作特殊处理。
对保守治疗的患者,除予利胆治疗和选择有效的抗生素外,还应同时选择钙拮抗药硝苯地平治疗。对于顽固性的胆囊炎症患者可考虑行胆囊切除术,胆心综合征患者术后心绞痛基本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