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腺瘤是神经系统常见的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神经系统肿瘤中占第三位,约占10%,人群发病率为十万分7.5-15,近年来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垂体腺瘤是一种神经内分泌肿瘤,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而且肿瘤细胞本身发展趋势不一,给临床患者的诊断和合理治疗带来一定困难。由于垂体腺瘤常常发生于青壮年,严重影响患者的生长发育、工作生活和生育功能,如果诊断治疗不当,会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极大影响。如何避免垂体腺瘤的误诊误治?
大多数垂体腺瘤患者不需要治疗
垂体腺瘤发病率很高,形象的说,在大街上行走着的100个人里,可能就有几个人患有垂体腺瘤,在正常死亡人的尸检中发现垂体腺瘤发现率为16%,而大多数的垂体腺瘤病人都无症状。现在,在部分患者甚至医生当中存在一种误区,认为患上了垂体腺瘤就需要手术治疗。比如有的人在体检中发现了垂体腺瘤,便马上要求医生为自己切除这个隐患,有些医生也迫于各种原因,盲目地为病人实施手术。这样做危害非常大。因为很多垂体腺瘤是不需要做手术的。如果肿瘤不长,许多人可以带瘤生存,这一辈子依然生活的很好,但是,一旦做了手术,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有些垂体增大属于正常的生理性增生,特别是青春期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CT检查可能会发现垂体肿大,但这是正常现象,无需任何治疗。但是,现在一些医院的医生却常常为这类情况的人实施珈玛刀或手术治疗。结果术后往往原来正常的状态变成垂体功能低下,20多岁的小姑娘变得像60岁的老太太。治疗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给患者今后的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
从病人整体状况考虑选择治疗方案
对于垂体腺瘤的治疗,从循征医学来看,治疗的结果最为重要。因此近年来医学界提出一个全新的观念,就是要把病人看成一个整体,采取综合治疗的办法,因人施治。这个观念打破了过去对于手术医生的评价标准,确立了新的评价准则。比如,过去评价一个外科医生的好坏,往往看他能不能切除肿瘤,特别是一些难度大的肿瘤,很多医生做不了,他能做下来,而且能切除的很干净,那么他就是一个好的外科医生。至于术后病人怎么样,则不作为评价医生的主要依据。因此常常出现这样尴尬的现象:手术前,病人的四肢都能活动,手术后,虽然肿瘤切干净了,但病人四肢功能全部消失,肿瘤没了,人却瘫了。这种情况的发生,绝非少数,曾占到手术病人的80%以上。现在对垂体腺瘤治疗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强调在治疗中,要把病人看做一个整体,治疗前要充分考虑采用什么办法治疗,经过治疗后病人能有多大的改善,怎样才能使病人得到最好的结果等因素。治疗后,要看病人的整体效果,比如,症状有没有改善,生活质量有没有改善等。这是治疗的惟一目的,也是评判一个医生的标准。
微创方法治疗垂体腺瘤效果好
以往要切除鞍旁和斜坡巨大肿瘤时,需采取经颅入路,手术创伤较大,耗时较长,并发症较多。而改良和扩大经蝶窦入路手术切除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微创手术方法,是由手术显微镜、神经内镜、神经导航、电生理监测等多种技术组成,术中创伤少,治疗效果好,可以切除向海绵窦、斜坡和蝶骨平台侵袭性生长的巨大垂体腺瘤,对海绵窦这个原来的手术禁区是一个突破。实践证实,微创手术使80%――90%的病人术后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已丧失的功能得到好转。
如何早期发现垂体腺瘤
垂体腺瘤对人休的危害很大,由于肿瘤压迫脑组织,会引起头痛,视野缺损。虽然垂体很小,只有0.6厘米,但它的功能很多,很复杂,是人体内分泌中枢。甲状腺、肾脏腺、性腺等腺体功能都与垂体发生关联,腺体的变化又会带来整个人体的变化。因此垂体腺瘤会引起内分泌功能的改变,从而影响身体其它功能的变化。比如,垂体腺瘤分泌的泌乳素增高时,女性就会出现月经不调、闭经、不育等症状,男性就会出现性功能低下;生长激素增高时,青少年就会表现为巨人症,青春期以后就会表现为肢端肥大,相貌丑陋;垂体ACTH激素腺瘤,会引起肾上腺皮质激素的过度分泌,还会引起高血压,或因高血压造成的脑出血,骨质疏松及腰椎骨折等。
育龄期的妇女如果突然月经周期变长,或停经;正常的人在开车或者走路时经常发生碰撞;育龄期或者是青壮年,突然感觉性功能不好、不育、肢端变肥大、相貌变丑陋时,要考虑可能患有垂体腺瘤,需要尽快到医院就诊,除了到妇科、眼科、泌尿外科等相关科室检查外,还应该来内分泌科、神经外科检查,了解是否患有垂体腺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