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2-10-10 19:43

  头臂型大动脉炎(brachiocephalic takayasu arteritis,BCTA)是TA患者最常见的类型,病变累及主动脉弓的分支血管,重症者出现严重的脑缺血症状,活动耐量严重下降,生活甚至不能自理,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本型TA患者治疗难度大,并发症发生率高,为TA中最难治疗的类型。

  1、流行病学:本病在日本、印度、韩国及中国等亚洲国家多见,欧美少见。发病者以中青年女性多见,文献报道男女发病比例为:1:3.1~8.3,发病年龄20~30岁为主,男性发病年龄较女性晚。目前致病机理不明。头臂型是TA最常见的类型,日本BCTA发生率高于其他类型,我国文献报道头臂型TA所占为比例在48.4%~54.5%间,为TA最常见的类型。在BCTA患者中56.3%~60%的患者累及左锁骨下动脉,39.3%~40%的患者累及左颈总动脉和6.5%~19%累及无名动脉。

  2、自然病程:Ishikawa等对120例TA患者自然病程进行中位期为13年的随访中发现,TA诊断后15年的生存率为82.9%,其主要并发症包括:视网膜病变、高血压、主动脉反流和动脉瘤。对随访的数据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主要并发症,进展期和血沉增快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合并和不合并主要并发症的患者生存率分别为66.3%和96.4%,进展期者与非进展期者:67.9%和92.9%。年龄不同患者预后亦有差别,年龄>35岁和<35岁者生存率分别为58.3%和92.7%。

  随着介入材料及手术技术的进步,近期BCTA患者球囊扩张或开放手术的比例逐渐增加,在疾病的早期诊断,积极的药物以及联合手术治疗改善了患者的预后。根据上述三种因素建立了分级系统:合并主要并发症和处于进展期者为III期,15年的生存率只有43%;无临床表现者为I期预后最好,无1例患者死亡。对于I期及II期患者推荐进行药物保守治疗,对于III期患者应进行积极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可增加III期患者的长期生存率。

  3、诊断标准及手段:目前常用199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提出了TA的诊断标准:(1)发病年龄<40岁;(2)肢体间歇跛行;(3)肱动脉搏动减弱;(4)双上肢收缩压差>10mmHg(1mmHg=0.133kpa);(5)血管杂音;(6)动脉造影异常。6条中至少3条者可诊断。1996年Sharma等提出了改良的TA诊断标准,包括3项主要标准(左、右锁骨下动脉病变及特征性的症状及体征持续至少1个月)和10项次要标准(血沉增快、颈动脉压痛、高血压、主动脉反流、肺动脉病变、左颈总动脉病变、头臂干动脉远端病变、降主动脉病变、腹主动脉病变和冠状动脉受累),其敏感性为92.5%,特异性可达95%。在上述诊断的基础上,只要造影或CTA证明累及的血管主要为无名动脉,颈总动脉等供颅血管即可诊断为BCTA。

  临床上对于原因不明的头痛、发热及炎性指标增高的患者,特别是年轻的女性患者,应考虑到此病的可能。实验室检查血沉(ESR)增快,C-反应蛋白(CRP)阳性,血清电泳α及γ球蛋白增高而白蛋白降低,约91.5%的患者血清抗主动脉抗体阳性,部分患者眼底出现病变,无脉性眼病为本病的一种特异性表现。进行影像学检查判断血管病变情况对于TA的诊断及进一步的治疗均有重要意义。在诊断BCTA时,还应注意与巨细胞动脉炎,动脉硬化性疾病等相鉴别。

  4、疾病的活动性评估:BCTA一旦诊断后,评估其活动性及严重程度就显得相当重要。目前比较常用的是Kerr等提出的病情活动性指标,具有下列2项以上新近出现或加重的临床表现表明病情活动:(1)全身症状:发热、骨骼、肌肉症状;(2)血沉增高;(3)血管缺血或炎症的特点:间歇跛行、脉搏减弱或无脉、血管杂音、血管疼痛、血压不对称等;(4)血管造影异常。

  5、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仍然是BCTA的主要治疗手段,适用于疾病早期,活动期患者以及配合手术治疗。

  6、手术时机和方式的选择:手术治疗可改善重症患者预后。目前手术治疗主要有2种手段:介入治疗和开放手术。

头臂型大动脉炎外科怎样诊治?相关文章
东方美女病是何疾病?东方美女病,其实是多发性大动脉炎的俗称,是一种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症。以往又称无脉症、不典型性主动脉缩窄症、主动脉弓综合症、高安病等。本病男女发病率有显著差异吗?既然称为东方美女病,言外之意就是本病好发于亚洲(以中国及日本多发)的年轻女性。据文献统计,男女发病比例大约为1:7-8,发病年龄以15-30岁多见。何为大动脉?所谓大动脉是指血管内径大于5mm
发布于 2022-10-10 21:08
0评论
1、肺部疾病:肺部良恶性肿瘤、肺大泡、气胸、肺气肿、气管支气管肿瘤、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病、胸腔积液、各种胸膜炎、急慢性脓胸、肺脓肿、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以及各种先天性肺部疾病(肺隔离症、先天性支气管囊肿、先天性肺叶肺气肿、先天性肺囊性腺瘤样畸形)等的外科治疗;2、食管贲门疾病:食管贲门癌、食管平滑肌瘤、食管裂孔疝、食管囊肿、贲门失弛缓症、食管反流性疾病、食管憩室等;3、纵隔疾病:各类纵膈疾病如胸腺
发布于 2023-01-24 11:42
0评论
多发性大动脉炎(Takayasuarteritis,TA)是指主要累及大动脉管壁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可造成血管腔狭窄甚至阻塞。本病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因此可能使头部、上肢、下肢和内脏器官的血液供应受到影响,发病原因不明。由于本病可造成上肢或下肢动脉脉搏减弱或消失,故又被称为“无脉症”。上海长海医院血管外科冯翔本病多发于30岁以下的年轻女性,我国及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发病率较高。根据病变部
发布于 2023-03-07 02:16
0评论
一 症状1、肺部症状:咳嗽、咳痰、咯血、胸痛、胸闷、呼吸困难等。2、食管症状:吞咽困难、吞咽疼痛、进食哽噎、反酸、反胃、嗳气、呃逆、上腹痛等。二 疾病1、肺部疾病:肺癌、肺良性肿瘤、肺大泡、自发性气胸等。煤炭总医院胸外科宋福杰2、食管疾病:食管癌、贲门癌、胃食管返流病等。3、纵隔疾病:胸腺瘤、畸胎瘤、神经纤维瘤等。4、胸壁疾病:胸壁肿块、肋软骨炎、胸壁结核、胸壁感染等。5、胸部外伤:肋骨骨折、血
发布于 2022-09-25 05:25
0评论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大动脉炎,也称“Takayasu动脉炎”,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一级分支及肺动脉。心肌损害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前者为细胞毒素和免疫复合物介导的心肌损伤,而后者包括高血压、肺动脉高压、主动脉瓣膜病变、冠状动脉病变等继发性引起心肌损害。二、临床特点:除了主动脉及其一级分支血管病狭窄导致相应脏器缺血缺氧的临床表现(如头晕、头痛、晕厥、间歇性跛行等),还可出现胸闷、气短等心功能
发布于 2022-12-18 21:20
0评论
     多发性大动脉炎多见于年轻女性,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受累动脉狭窄或者闭塞。根据病变的部位不同,可以分为头臂干型、胸腹主动脉型、肾动脉型、混合型,近年来还发现有肺动脉或者冠状动脉受累,不同的发病部位,临床表现不一样,治疗方法也不一样。一般来说在疾病活动期,首先应该药物控制炎症反应,主要指标是血沉,等到血沉基本正常,再根据病变的严重程度决定是否需要外科治疗,包括手术和腔内治疗。
发布于 2023-01-27 03:02
0评论
一、多发性大动脉炎的实验室检查 1.一般检查 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ESR增快、CRP增高,血清α2或γ球蛋白增高。 2.免疫学检查 大部分患者主动脉抗体阳性,结核杆菌PPD阳性。约50%的患者抗链球菌“O”阳性。少数出现抗核抗体或类风湿网子阳性。 二、多发性大动脉炎的影像学检查 1.X线片 阳性率较低,但若青少年的主动脉弓降部扩张,边缘不规则且伴钙化者对诊断有意义。 2.血管造影 是多发性大动脉
发布于 2024-02-06 09:43
0评论
1.自身免疫 活动期患者血清中90%可检出抗主动脉抗体,恢复期常转阴;约50%的患者血中IgG、IgA、IgM明显增高;病变组织内浸润的淋巴细胞为CD3+细胞。 2.结核免疫复合物沉着 73%多发性大动脉炎的患者找到结核病灶,91%患者PPD阳性或强阳性.70%患者免疫复合物阳性.64%患者CD3和CD4值降低,推测结核分枝杆菌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复合物.沉着于血管基底膜而继发对血管壁的一系列免疫损
发布于 2024-02-06 09:37
0评论
肝脏血管瘤(hepatichemangiomacavemosum.HHC)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其中绝大部分为海绵状血管瘤,发病率相对较低,尸检发现率为0.35%-7%,临床以30-50岁女性多见,大多数无临床症状。近年来,由于各种影像诊断技术的进步及人们健康体检的意识增强,门诊肝血管瘤病人日益增多,无症状就诊比例逐渐增加。但目前对该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较少,尚缺乏成熟而严格的诊治标准,对肿
发布于 2023-01-09 21:11
0评论
1、啥叫隐匿性阴茎?隐匿性阴茎是阴茎皮肤没有正常附着于阴茎体,使阴茎隐匿于皮下的一种先天性畸形。其特点是阴茎外观短小,有时体表仅见包皮,无阴茎形态。阴茎体发育良好,位于皮下,向耻骨联合方向推皮时可显露阴茎,松开后阴茎皮肤回缩。2、如何分类?目前临床常用Bergeson的定义和分类,即以阴茎显露不良作为总称,用来描述阴茎体积正常而外显不足的一大类问题。其中包括筋膜发育异常的隐匿性阴茎、皮下脂肪或巨
发布于 2023-03-19 20:06
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