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俗称脑卒中,是老年人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可分为两种类型: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出血性中风主要是由脑囊区的血管硬化和破裂以及出血引起的。缺血性中风则是大脑供血不足或堵塞的临床表现,主要是由于供应大脑的颅外或颅内血管出现动脉硬化斑块或溃疡,导致管腔明显狭窄或闭塞。后者比前者更常见,其中颈动脉狭窄最常见,约占颅外和颅内闭塞性病变的80%。
颈动脉是人体通往头部和面部的主要动脉。随着身体的老化和血管的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会在动脉中形成,造成颈动脉狭窄。这些斑块越来越大,会出现钙化、出血、坏死和移位,其结果会导致颈动脉闭塞和脑血管栓塞。统计显示,在中风患者中,约2/3的脑梗塞与颈动脉狭窄有关。在我们的临床实践中,有不少患者经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严重狭窄,处于脑卒中的高发期,但由于对治疗颈动脉狭窄和脑卒中的利弊缺乏正确认识,未能及时处理,结果发生同侧脑卒中和偏瘫。
颈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引起的缺血性中风,多见于50岁以上的男性患者,通常被称为小中风,因为其症状与出血性中风引起的严重昏迷和体征明显不同。有两种类型的缺血性中风发作。一种叫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病突然,持续时间短,可以没有意识障碍或有短暂的意识丧失。病人可以报告某些神经功能突然受到影响,如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或说话困难或短时间内眼前发黑。它通常持续几分钟或几小时,并常常在24小时内完全恢复,没有后遗症。然而,这些症状往往会反复出现,多则一天数次,少则一周一次,数月至数年不等。局部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往往根据某些血管神经支配的区域而有所不同。例如,颈总动脉的缺血发作最常见的是对侧肢体的轻度瘫痪,并可能伴有同侧肢体瘫痪与感觉异常。另一方面,一过性单眼失明是眼动脉缺血的特征,临床上也称为一过性黑眼圈。左侧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的缺血可能与失语症有关。颈动脉闭塞性疾病还可引起持续性脑缺血,常在睡眠中开始,发展稍慢,症状在几小时至1-2天内达到高峰,神经功能障碍一般不恢复正常,造成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颈动脉狭窄的治疗目前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包括控制高危因素和预防中风。高血压、高脂血症、高血糖、吸烟和高龄是动脉硬化的高危因素。因此,应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脂血症和高血糖,以有效阻止颈动脉狭窄的发展。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可以防止微血栓的形成,从而防止脑卒中的发生。抗凝治疗可以应用于在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期间仍有症状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但是,目前只用于狭窄程度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