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育小學化是我國幼兒教育的一種不合理現象。它違背了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也違背了有關教育方針,對幼兒教育形成了極大的消極影響。
(一)不利於幼兒身體的正常發育,危害了幼兒的身體健康
學前階段的幼兒正處於長身體的階段,機體和神經系統都還比較弱,決定了他們還不是“坐下來學習”意義上的學生,如果強制幼兒長時間的集中注意,大腦容易疲勞,會造成經系統的傷害,使孩子變得表情呆板;過早過多的進行規範性學習,不利於孩子肌肉、骨骼的發育,會導致幼兒近視、駝背、消瘦等身體上的不良症狀的產生,給幼兒的身體健康帶來嚴重危害。
(二)對幼兒的心理發展有害
1.孩子還未上學,就已厭學。處在學齡前階段的孩子,其大腦以及身體的各個器官和組織的發育還不完善,決定了他們還不能像小學生那樣坐下來正規的學習。作為孩子的教育者──家長和老師,非要像對待小學生一樣要求他們,這正如還沒有長出牙齒的嬰兒,非要他吃堅硬的食物一樣,這種違背規律的做法對孩子的危害可想而知。不管孩子年齡有多小一律要求他們寫字、算數,如果寫不好(這是必然的,因為他們還沒有到能寫好的年齡),家長呵斥、打罵,老師批評,孩子在這種小學化的教育過程中,得不到快樂,而得到的常常是消極的情緒體驗,自然會認為學習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於是,對學習產生恐懼和厭惡的心理,結果使孩子還未正式開始學習的過程,就已產生了厭學的情緒,這才是最糟糕的事情!
2.扼殺了幼兒的天性,剝奪了幼兒的快樂,不利於幼兒健全人格的形成。幼兒天性是愛遊戲的,專家指出:幼兒在成人意義上的 “玩”,其實都是在學習。遊戲是幼兒學習的最基本的形式,這是由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的。因此,幼兒園作為專門的幼兒教育機構更應該順應幼兒的天性,一切活動都應該在遊戲中進行。否則,就是違背了幼兒教育規律。而小學化了的幼兒教育不顧幼兒的年齡特點,只是單調的讓孩子寫字、算數,剝奪幼兒遊戲的機會,泯滅了幼兒活潑好動的天性,剝奪了幼兒的快樂,實質上,小學化的幼兒教育方式使幼兒失去了學習、創造、和探索的機會,孩子變得像“小大人”,呆頭呆腦。過早的背上了沉重的課業負擔,在成人的責備甚至打罵聲中強制學習,活潑好動的個性受到壓抑、摧殘,心靈受到創傷,則難以形成開朗、積極、樂觀、自強、自信、自尊等健全的人格,嚴重的危害了幼兒的心理健康。
(三)對幼兒的全面發展不利
1.遏制幼兒智力的全面發展,錯過了幼兒教育的“關鍵期”。學前教育“小學化”強調向幼兒“灌輸”知識,忽視幼兒在遊戲中主動的、探索性的學習,忽視了語言能力、數理邏輯能力、初步的音樂欣賞能力、身體各部的運動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自我評價能力、空間想象能力、自然觀察能力等多智能的全面開發。而正規的幼兒教育,教師每設計一個遊戲活動往往使幼兒得到多種能力的訓練,孩子在這種以遊戲為主的教育活動中變得越來越健康、活潑、聰明,比那些會寫多少字、會算多少數的孩子在正式上學以後更有潛力。有一個孩,其家長深知學前教育的真諦,從孩子出生起就不斷的給孩子以各種感官的刺激,當孩子能聽懂成人的語言時,則開始給孩子講故事。每天晚上,孩子總是在語言優美動聽的童話故事中進入夢鄉,一直到孩子上小學自己會閱讀為止。在日常生活中,在遊戲、玩樂的過程中,孩子學習了粗淺的天文地理、人文景觀、飛鳥魚蟲等常識,建立了粗淺的數概念,訓練孩子的各種能力,教孩子尊重他人、尊重長輩以及待人接物的禮貌行為,通過各種智力遊戲、智力圖片開發孩子智力,孩子在幼兒園教育也是遊戲形式進行的,孩子的童年是遊戲的、快樂的,在親子共讀中,在遊戲玩樂中,書不知不覺的成了孩子的夥伴,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就這樣潛移默化的形成了。直到幼兒園大班下學期,幼小銜接的需要學習了一些簡單筆畫的書寫以及拼音聲母的讀法。孩子上了小學以後,三年級之前在班裡雖然不出頭,但學習很順利,家庭作業從來不用家長督促,孩子學習很自覺,即使家長在客廳看電視也不會影響他。到了四年級,知識的深度、難度加大了,這孩子的潛力開始顯露出來,孩子的數學老師說:這孩子頭腦反應快,難度較大的數學應用題總是他率先解出。實質上,是因為這孩子從小就接受語言的訓練,對語言的理解能力強,能很快的將應用題中複雜的數據理順關係並做出靈敏的反應。從此,直到現在這孩子已經上高中三年級,學習很輕鬆沒有太大壓力,成績卻一直名列前茅。與其相反,學前教育“小學化”方式教育出來的孩子,因長時間的“灌輸”學習,智力沒有得到全面開發反而受到抑制,頭腦僵化,反應不靈活,對孩子以後的發展非常不利。
2.忽視幼兒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不利於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有研究表明:影響孩子學業成績的第一因素不是知識的準備問題,而是孩子是不是處於一種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是否激發了孩子的學習興趣,是否引發了孩子對知識的好奇心,是否幫助孩子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否培養了孩子知識的遷移能力,是否幫助孩子樹立了克服困難的勇氣,是否教孩子學會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教孩子學會探索、學會合作等等。而這些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養成,關鍵期在學前,這也是幼兒園教育的重點所在。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養成會使孩子終生受益。從孩子的終生可持續性發展的角度來講,培養孩子學會認識、做事、做人、共同生活等良好的個性品質,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才是為孩子打下了良好的成長基礎,這些遠比教給孩子具體的知識更重要,這才是真正的使孩子贏在了起跑線上。
(四)對幼兒的未來學習不利
在幼兒階段兒童如果學過了小學課本上的知識,他們剛上小學一年級時,由於重複教育,孩子似懂非懂,毫無新鮮感,無味枯燥的重複使他們喪失了對學習的興趣,容易因我已懂而不專心聽講,養成注意力不集中、不認真聽課、做小動作、不完成作業等不良的學習態度,反而影響了所有學習任務的完成。當他們升入二年級以後,面對新的學習內容,一下子不能適應,結果學習成績下降甚至學習跟不上的情況都得以產生,成了老師和同學眼裡的“差生”,從而使孩子產生對學校、對學習的厭惡、厭煩情緒,這種“小學化”的教育方式好比拔苗助長,孩子本來是棵好苗苗,卻被大家急功近利的做法給“拔”得“蔫”了甚至 “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