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變應性鼻炎的現代病理機制
變應性鼻炎(AR)是一種由IgE介導的,針對環境過敏原的鼻粘膜炎症反應;臨床上主要表現為鼻癢、噴嚏、流涕、鼻塞等。變應性鼻炎是一個全球性的健康問題,在世界各地均很常見,其全球發病率達10%~25%,並且患病人數仍在逐漸增加。
導致發病的兩個基本因素是:
(1)遺傳性過敏體質;
(2)反覆多次吸入環境過敏原。
變應性鼻炎的臨床表現主要有如下特點:
(1)季節性,以春(樹木花粉過敏)、秋(雜草花粉過敏)季為主,亦可四季發作;
(2)起病急,變化快,來急去速;
(3)以鼻癢→噴嚏為一組症狀(可同時見上顎癢、耳內癢、眼癢等);
(4)鼻塞、流涕為一組症狀;
(5)病位在呼吸系統的鼻粘膜。
目前的西醫治療主要是:
(1)避免吸入已致敏的過敏原;
(2)藥物治療(抗組胺的西替利嗪、氯雷他定,減充血麻黃鹼,抗炎的色甘酸鈉、白三烯受體拮抗劑、激素等);
(3)免疫療法。
其中藥物治療是最常用的治療方法,優點是近期療效明顯,缺點是作用靶點單一、只能改善症狀,並無能改變過敏體質,因此,療程難料、遠期療效不確定。
2、中醫對變應性鼻炎的認識
中醫雖無“變應性鼻炎”之病名,但《素問玄機原病式?六氣為病》的“鼽者,鼻出清涕也;嚏者,鼻中因癢而氣嚏作於聲也”。所論及的症狀包括了變應性鼻炎的流涕、鼻塞、鼻癢、噴嚏4大主症中的流涕、鼻癢、噴嚏3個症狀,因此,現代中醫認為鼻鼽包括現代的變應性鼻炎、變應性鼻竇炎及血管舒縮性鼻炎。
從上可知,中醫對變應性鼻炎(鼻鼽)的論治具有悠久的歷史,中醫對鼻鼽病因病機的認識,自古就有寒熱之別:
(1)主寒者如《諸病源候論》:“夫津液涕唾,得熱則乾燥,得冷則流溢,不能自收。肺氣通於鼻,其藏有冷。冷隨氣入乘於鼻,故使津液不能自收”。《證治要訣》:“清涕者,腦冷肺寒所致” 。
(2)主熱者如《素問玄機原病式》:“或言鼽為肺寒者誤也,彼但見鼽涕鼻塞,遇寒則甚,遂以為然,豈知寒傷皮毛則腠理致密,熱氣怫鬱,而病癒甚也”。
根據現代醫學推斷,中醫所說的屬寒者,可能為秋季發作者;屬熱者,可能為春季發作者。
筆者結合近十年的中醫治療變應性鼻炎臨床研究的處方用藥,發現36張處方共涉及中藥82味,其中出現頻率在4次以上的依次是黃芪27次、白朮24次、防風24次、辛夷花23次、蒼耳子22次、甘草18次、細辛16次、白芷12次、黃芩10次、黨參9次、五味子8次、麻黃7次、桂枝6次、蟬衣8次、大棗5次、當歸5次、附子4次、仙靈脾4次。在這18味藥中健脾補氣藥有4味(黃芪、白朮、大棗、黨參)、風藥9味(防風、辛夷花、蒼耳子、細辛、白芷、麻黃、桂枝、蟬衣、附子)、清熱藥1味(黃芩)、補血藥1味(當歸)補腎藥1味(仙靈脾)、收澀藥1味(五味子)。從上述統計中可以看出,出現數量最多的是風藥,36張處方均有風藥(即使有13張處方未給出全方)。臨床上無論是以溫陽補氣法為主,還是寒熱並用或清熱法為主的研究,均取得良好臨床療效。同樣的疾病,不同的治法、方藥治療均取得良好療效,而這些不同方劑的共同特點則是均有風藥。
筆者根據鼻鼽病位在頭面部,鼻為肺之竅,為風邪易犯之處;發作來急去速,症狀變化快,以鼻癢為主要表現等特點,癢又是風病的臨床表現特徵之一。因此,提出鼻鼽屬中醫風病範疇,主要病因是:外感風邪,寒熱都是兼夾之邪,或變化所生之邪,並結合文獻及個人經驗確立祛風清熱勝溼法治療鼻鼽,取得較好臨床效果。
祛風清熱:是指祛除外感之風邪,宣散內鬱之熱,達到止癢、止嚏的功效。
勝溼:是根據《素問?五運行大論》中“風勝溼”的理論,藉助風藥勝溼之力,達到止涕、通塞的功效。
現代研究也證實,常用風藥具有抑制變態反應、降低肥大細胞在炎症局部的浸潤、改善局部粘膜充血水腫、緩解局部症狀等諸多藥理作用。
大量的現代研究與臨床實踐證明,中醫藥在變應性鼻炎的治療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與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