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3-06-26 08:08

  (一)發病原因

  腮腺炎病毒(mumps virus)與副流感、麻疹、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病毒同屬於副黏液病毒,系核糖核酸(rna)型,1934年自患者唾液中分離得,併成功地感染猴及“志願者”。病毒直徑為85~300nm,平均140nm。對物理和化學因素的作用均甚敏感,1%甲酚皂溶液、70%乙醇、0.2%甲醛溶液等可於2~5 min內將其滅活,暴露於紫外線下迅速死亡。在4℃時其活力可保持2個月,37℃時可保持24h,加熱至55~60℃時經10~20min即失去活力。對低溫有相當的抵抗力。該病毒只在人類中發現,但可在猴、雞胚、羊膜和各種人和猴的組織培養中增生。猴對本病毒最易感。該病毒抗原結構穩定,只有一種血清型。但有六個基因型,即a~f。我國學者在1998年發現一個新基因型,核苷酸水平差異在0.8%~4.5%,氨基酸水平差異在3.5%~12.3%。

  腮腺炎病毒的核殼蛋白(nucleocapsid protein)具有可溶性抗原(s抗原),其外層表面含有神經氨酸酶(neuraminidase)和一種血凝素糖蛋白(hemagglutinin glycoprotein),具有病毒抗原(v抗原)。s抗原和v抗原各有其相應的抗體。s抗體於起病後第7天即出現,並於2周內達高峰,以後逐漸降低,可保持6~12個月,可用補體結合方法測得,s抗體無保護性。

  v抗體出現較晚,起病2~3周時才能測得,1~2周後達高峰,但存在時間長久,可用補體結合、血凝抑制和中和抗體法檢測,是檢測免疫反應的最好指標,v抗體有保護作用。感染腮腺炎病毒後無論發病與否都能產生免疫反應,再次感染髮病者很少見。

  於病程早期,可自唾液、血液、腦脊液、尿或甲狀腺等分離出腮腺炎病毒。本病毒很少變異,各毒株間的抗原性均甚接近。

  (二)發病機制

  多認為病毒首先侵入口腔黏膜和鼻黏膜,在上皮組織中大量增生後進入血液循環(第1次病毒血症),經血流累及腮腺及一些組織,並在其中增生。再次進入血液循環(第2次病毒血症),並侵犯上次未受波及的一些臟器。病程早期時,從口腔、呼吸道分泌物、血、尿、乳汁、腦脊液及其他組織中,可分離到腮腺炎病毒。有人分別從胎盤和胎兒體內分離出本病毒。根據本病患者在病程中可始終無腮腺腫脹,而腦膜腦炎、睪丸炎等可出現於腮腺腫脹之前等事實,也證明腮腺炎病毒首先侵入口鼻黏膜經血流累及各種器官組織的觀點。也有人認為病毒對腮腺有特殊親和性,因此進入口腔後即經腮腺導管而侵入腮腺,在腺體內增生後再進入血液循環,形成病毒血症累及其他組織。

  各種腺組織如睪丸、卵巢、胰腺、小腸漿液造酶腺、胸腺、甲狀腺等均有受侵的機會,腦、腦膜、肝及心肌也常被累及,因此流行性腮腺炎的臨床表現變化多端。腦膜腦炎是病毒直接侵犯中樞神經系統的後果,自腦脊液中有可能分離出病原體。雙側視神經也見累及,但視力可康復。

  腮腺的非化膿性炎症為本病的主要病變,腺體呈腫脹發紅,有滲出物,出血性病灶和白細胞浸潤。腮腺導管有卡他性炎症,導管周圍及腺體間質中有漿液纖維蛋白性滲出及淋巴細胞浸潤,管內充塞破碎細胞殘餘及少量中性粒細胞。腺上皮水腫、壞死,腺泡間血管有充血現象。腮腺四周顯著水腫,附近淋巴結充血腫脹。唾液成分的改變不多,但分泌量則較正常減少。

  由於腮腺導管的部分阻塞,使唾液的排出受到阻礙,故攝食酸性飲食時可因唾液分泌增加,唾液瀦留而感脹痛。唾液中含有澱粉酶可經淋巴系統而進入血液循環,導致血中澱粉酶增高,並從尿中排出。胰腺和小腸漿液造酶腺也分泌澱粉酶,受累時也可影響血和尿中的澱粉酶含量。本病病毒易侵犯成熟的睪丸,幼年患者很少發生睪丸炎。睪丸曲精管的上皮顯著充血,有出血斑點及淋巴細胞浸潤,在間質中出現水腫及漿液纖維蛋白性滲出物。胰腺呈充血、水腫,胰島有輕度退化及脂肪性壞死。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甚麼原因引起的相關文章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西醫治療以抗病毒和對症為主。本病中醫稱為痄腮,因感受風熱疫毒,邪熱壅阻少陽,與陽明胃熱上攻所致。溼熱蘊於少陽、陽明經,鬱結不散,上攻腮頰,故見腮頰部位腫脹疼痛,色淡不鮮,伴口渴溲黃,大便秘結。治宜清利溼熱,藥用黃連、黃芩、梔子、連翹、大黃、板藍根等,並用當歸、赤芍活血消腫,夏枯草、海藻、昆布等軟堅化結。
發布於 2022-11-26 21:31
0評論
流行性腮腺炎是以往比較常見的疾病,俗稱“痄腮”,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散發或流行,多發於冬春季節,通過空氣中的飛沫傳播,常見於兒童。 感染上腮腺炎病毒後,潛伏期約2-3周,發病時全身發熱,倦怠,頭痛,食慾減退,隨即出現腮腺腫大,先發生於一側,1-2天后波及對側,典型表現是單側或雙側耳垂的前、後及下方腫脹,疼痛,尤以咀嚼、張口或進酸食時明顯,皮膚不紅,局部質韌,有觸痛,頜下腺及舌下
發布於 2023-03-08 11:08
0評論
潛伏期8~30天,平均18天。起病大多較急,無前驅症狀。有發熱、畏寒、頭痛、肌痛、咽痛、食慾不佳、噁心、嘔吐、全身不適等,數小時腮腺腫痛,逐漸明顯,體溫可達39℃以上。 腮腺腫痛最具特徵性。一般以耳垂為中心,向前、後、下發展,狀如梨形,邊緣不清;局部皮膚緊張,發亮但不發紅,觸之堅韌有彈性,有輕觸痛,張口、咀嚼(尤其進酸性飲食)時刺激唾液分泌,導致疼痛加劇;通常一側腮腺腫脹後1~4天累及對側,雙側
發布於 2024-07-18 17:49
0評論
流行性腮腺炎患者在患病期間的時候最主要的症狀就是腮腺出現腫痛,患者在吃飯的時候需要動腮腺,這個時候患者就會表現出疼痛,所以患者要及早進行治療。 流行性腮腺炎簡稱流腮,俗稱痄腮。四季均有流行,以冬、春季常見。是兒童和青少年期常見的呼吸道傳染病。它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以腮腺腫痛為主要特徵,有時亦可累及其他唾液腺。常見的幷發症為病毒腦炎、睪丸炎、胰腺炎及卵巢炎。 腮腺炎病毒屬副黏液病
發布於 2024-03-23 07:24
0評論
1.化膿性腮腺炎: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腮腺炎症,通常表現為一側腮腺局部紅腫,壓痛明顯,腫塊侷限,晚期有波動感,腮腺管口紅腫可擠出膿液。分泌物塗片及培養可發現化膿菌。血象中白細胞總數和嗜中性粒細胞明顯增高。 2.頸部及耳前淋巴結炎:耳前淋巴結炎引起的腫痛不以耳垂為中心,侷限於頸部或耳前區,腫脹為核狀體較硬,邊緣清楚,壓痛明顯,表淺者可活動。可發現頸部或耳前區淋巴結相關組織有炎症,如咽峽炎、耳部瘡癤等
發布於 2023-06-26 08:15
0評論
“流行性腮炎俗稱痄腮,是兒童和青少年中常見的呼吸道傳染病。該病由腮腺炎病毒感染所引起,其特徵為發熱及腮腺非化膿性腫痛,並可侵犯各種腺組織或神經系統及肝、腎、心臟、關節等器官。本病好發兒童,亦可見於成人。春季是流行性腮腺炎的高發季節,隨著寒假結束,學校和托幼機構發生暴發流行的可能性上升。特別是學校和托幼機構,當前應提高流行性腮腺炎防治意識。 有效地預防流行性腮腺炎,需要公眾對流行性腮腺炎這種傳染病
發布於 2023-04-15 00:30
0評論
1、早期隔離患者直至腮腺腫脹完全消退為止。告訴孩子不要與患病者密切接觸。 2、室內要注意通風,保持空氣流通,家裡可用消毒。流行期間不要參加大型集體活動。 3、接種麻疹、風疹、腮腺炎三聯疫苗。加強衛生知識宣傳,教育孩子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多參加鍛鍊,增強體質。但腮腺炎減毒活疫苗不能用於孕婦、先天或獲得性免疫低下者以及對雞蛋白過敏者。 4、藥物預防,採用板藍根30克或金銀花9克煎服,每日1劑,連
發布於 2022-12-04 03:06
0評論
生殖系統併發症 兒童患腮腺炎如果治療不徹底常會在成年後出現生殖系統併發症。由於腮腺炎病毒好侵犯成熟的生殖腺體,故在青春後期的成人患者較為多見。 1.睪丸炎:睪丸炎的發病率佔男性成人患者的14%~35%。一般13~14歲以後發病率明顯增高。常見於腮腫後一週左右,突發高熱、寒戰、睪丸腫痛、伴劇烈觸痛,重者陰囊皮膚顯著水腫,鞘膜腔內有黃色積液,病變大多侵犯一側,急性症狀約3~5日,全程10日左右。病後
發布於 2023-06-26 08:21
0評論
1.常用手法 (1)患兒坐位或俯臥,家長站其左側,用左手掌扶住患兒前額,右手拇指、中指同時點揉兩側風池穴1分鐘。 (2)按揉合谷穴1分鐘,按揉翳風穴10次。 (3)患兒仰臥或坐位,家長一手固定患兒手部,用另一手大拇指推擦雙側外關穴,以局部透熱為度。 (4)患兒俯臥位,家長用拇、食、中三指捏擠大椎穴20次。 (5)患兒俯臥,家長用全掌橫擦雙側肩胛骨內側緣的部位,以局部透熱為度。 2.隨證加減 (1
發布於 2024-03-23 07:50
0評論
高血壓病因不明,與發病有關的因素有 1、年齡:發病率有隨年齡增長而增高的趨勢,40歲以上者發病率高。 2、食鹽:攝入食鹽多者,高血壓發病率高,有認為食鹽<2g/日,幾乎不發生高血壓;3-4g/日,高血壓發病率3%,4-15g/日,發病率33.15%,>20g/日發病率30%。 3、體重:肥胖者發病率高。 4、.遺傳:大約半數高血壓患者有家族史。 5、環境與職業:有噪音的工作環境,過度
發布於 2023-01-16 10:25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