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年齡增大及生產性噪聲引發的聽力損傷已經得到大家的廣泛關注,而近來有許多年輕人甚至是許多青少年因耳鳴、聽力下降前來醫院就診,國外有研究表明因娛樂性噪聲引起的青少年的聽力損失呈逐年上升趨勢,有研究中心統計每年全世界新增約5百萬由噪聲導致聽力損傷的青少年。
較常見的娛樂性噪聲包括音樂播放器(隨身聽、MP3)、手機、KTV、蹦迪等高音量聲音。下面我們逐一介紹它們的聽力損傷機理和結果。
1、MP3
越來越多的人喜歡隨時隨地打開MP3播放器,塞上耳機、放大音量,旁若無人的聽著喜歡的音樂。行走在大街上可以看到不少人乘車、走路、候車都塞著耳機聽M P3,用以打發時間。而它給大家帶來娛樂的同時正悄悄損害著人們的聽力。在國外,全球著名的音樂播放器製造商 ipod(蘋果)公司曾遭到消費者的起訴,理由是使用ipod損傷了消費者的聽力。
首先讓我們來看一下戴耳機聽MP3容易導致聽力損傷的機理: MP3配置的耳塞式耳機與外耳道貼得很緊, 聲音進入耳道後沒有緩衝和回放的餘地,聲音信號較前提高9分貝。很強的聲壓集中地傳遞到薄薄的鼓膜上, 引起聽覺器官異常興奮; 但感受聲音傳導的聽毛細胞長期在80~90分貝的刺激下, 會發生萎縮或減少, 使聽力減退。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最初進入噪聲環境中時,聽力會出現輕度下降,一旦返回安靜環境後就能迅速完全恢復,因為短時、低強度的噪音將導致暫時性的聽覺喪失, 並伴有暫時性閾移(temporary threshold shift , TTS),這種損傷在一定時間後可以恢復。但是長期處於噪聲環境中,導致聽毛細胞發生損害及退行性變,內耳供血減少,發生不可逆的聽力下降,即永久性閾移((permanent threshold shift , PTS)。MP3音量越大,所聽時間越長受損的聽毛細胞就越多。
有報道指出高於90分貝的任何聲音如果接觸時間過長的話,可引起某種程度的聽力喪失。但MP3放出的聲音大多超過100分貝,甚至可以高達120分貝。這個聲音幾乎等同於噴氣式飛機起飛時的音量。
聽力下降對青少年最大的傷害是影響語言發育,其次是造成智力發育遲緩,使他們難以融入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除了導致聽覺系統損傷外,過高的立體聲響會和噪音一樣引起心血管、神經、消化和內分泌系統的功能紊亂,如:血壓升高、心率加快、胃液分泌減少、頭暈、頭痛、記憶力減退等。
2、手機
另外隨著世界範圍內手機的普遍應用,手機也逐漸成為一種重要的“人類健康殺手”。
不同於普通的電離輻射,由手機發射的波長900 MHz ~1,800 MHz電磁波雖然尚沒有達到損傷DNA的程度,但此種微波可以輻射深度達顱內4~6cm,刺激水分子和細胞發生運動,導致相應組織溫度上升0. 1°C,引發如頭痛、腦血供障礙、面部皮膚燒灼感以及耳部及耳周皮膚燒灼感等熱反應。而且可以發生諸如睡眠方式的改變、血壓升高、認知功能障礙等非熱反應。另外,儘管並非所有專家認同長期長時間的使用手機導致腦瘤和聽神經瘤等發生率升高,但由手機發射的電磁波引發的潛在致癌作用已經引發了眾多專家的關注。而且,長時間使用手機類似於過度噪聲刺激對聽力的損傷,導致不可逆的聽力下降。
3、KTV等
現在很多年輕人沉迷KTV、酒吧、迪廳,整夜暴露於震撼的音響轟鳴之中,迪斯科音樂和搖滾音樂造成的噪聲可達100分貝, 甚至120 分貝以上,可以導致人出現耳鳴、耳聾、耳悶等症狀, 並出現重聽, 臨床上叫做“迪斯科重聽”, 屬於急性音響性外傷範圍。
類似於長時間佩戴MP3耳機對聽力的損傷,過度的噪聲刺激將導致耳蝸外毛細胞和內毛細胞的損傷或丟失, 造成暫時性或永久性的聽覺閾值移動。噪聲刺激還能使外周聽覺神經纖維突觸間的聯繫發生改變, 並引發中樞聽覺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發生改變。主要表現為頻率調諧曲線複雜的重構、對聲音信號整合能力的下降以及語言辨識能力的降低。除此之外,音量的急劇變化可以導致聽覺器官的急性聲損傷,出現內耳組織聽毛細胞的損傷、蓋膜移位等。動物試驗已經證明一定強度的衝擊波負壓確能使中耳和內耳發生機械性創傷,並伴有明顯的聽功能損害。
應對措施
據WHO公佈的《全球失聰和聽力損傷的事實檔案》表明,至少有1/2的聽力損傷是可以預防的。因此,聽力保護重在預防,以下幾點我們談談保護聽力的相應措施。
選擇環境:儘量在安靜環境下聽音樂,因為測試顯示,在安靜環境下大多數耳機的輸出音效相差無幾,一旦外界環境變得嘈雜,耳機的輸出效果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擾。另外由於運動時內耳血供不穩定,因此最好不要運動時聽MP3或使用手機。
控制音量:聽MP3或使用手機時把音量調到40~50分貝,達到清晰的程度即可,不可超過最大音量的60%以上(MP3最大音量為100分貝時)。
控制時間,注意休息:戴任何耳機,即使音量適宜,也不可持續時間過長,更不可戴著耳機睡眠。根據所收聽MP3 音樂的類型的不同, 長短也有不同, 過分激烈的音樂, 1小時左右應該休息一下, 聽一張CD 的長度應休息15 分鐘。輕音樂、人說話聲、較慢的流行音樂可以100 分鐘左右休息一次。另外,儘量少的短時間使用手機。有專家經過實驗發現使用手機10分鐘以內,人的聽力沒有較大改變,因此我們建議每次使用手機時間控制在10分鐘之內。
避開噪聲,選擇耳塞:遠離“蹦迪”、裝修敲擊電鑽、強烈搖滾打擊音樂、爆竹、鑼鼓等噪聲環境。選擇耳罩或海綿耳塞保護聽力。其中耳塞又包括反覆使用和丟棄式兩種。一個好的聽力防護用品, 不論是耳塞還是耳罩都應具備以下一些特點: ①與耳部的密合要好; ②能有效地過濾噪聲; ③配戴時感覺舒適;④使用起來簡便。在耳塞類聽力防護用品中, 目前國際上較流行的是一種具有慢回彈性的泡沫制的耳塞。它具有攜帶存放方便、降噪效果好的優點, 並且能適合不同人的耳道, 配戴時感覺舒適。耳罩類產品也向多樣性發展, 有的可以直接與安全帽配合使用, 有的可防震, 有的可摺疊等等。
拉長距離:使用手機時,儘量將手機放在遠離耳部的位置,減輕由於電磁波引發的副作用。
更換耳機:使用MP3時避免戴插入式耳機,儘量選擇頭戴式耳機。即使購買插入式耳機,也應最好購買高質量的產品。
定時檢查:包括對隨身聽質量特別是音質、音量的檢查;還包括個人聽力的檢測。如果出現頭暈、耳痛、耳鳴、重聽或耳聾,以及出現周身不適、疲倦、心煩抑鬱、失眠、消化紊亂等症狀時,更要及時看醫生,進行耳科檢查。
趁早治療:如有重聽、耳聾跡象,要及早治療。採用低分子右旋糖酐、維生素B1、B12、丹參等藥物,可以改善血循環和促進神經營養代謝,必要時亦可用高壓氧治療,或許能收到較好效果。
除了上面談到的幾點保護聽力的方法外,有幾點也應注意:
不要經常掏耳朵。許多人喜歡用硬物掏耳朵,容易損傷外耳道甚至鼓膜,引發外耳道炎、鼓膜炎。多人供用掏耳工具,還容易造成交叉感染。耳朵的自潔機制可以將耵聹自行排出,即使由於體制原因耵聹排出受阻,也建議患者到醫院診治。
防止藥物性耳聾。許多藥物可以導致耳聾,比如慶大黴素、鏈黴素、卡那黴素、阿司匹林、奎寧等。我們應慎用或禁用這些藥物,如果必須使用,一定要仔細閱讀說明書或遵守醫囑。
經常用手掌或手指按摩耳廓有助於耳部的血液循環,有益於耳朵的健康,但應注意按摩要輕柔,以防發生耳廓假性囊腫。
注意休息,避免過度緊張和勞累,防止情緒波動,調節合理的飲食。
聽力保護是一件任重道遠的事,希望大家從現在做起,都能愛惜自己的耳朵,聆聽最美好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