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鳴不是一種疾病,它只是一種常見的症狀,是在沒有相應的外部聲源或電刺激時產生的聲音感覺。耳鳴在人群中的發病率很高,在我國約有2400萬人在睡眠、精力工作和社交能力方面受到影響。
影響耳鳴的原因和因素很多,許多疾病都可伴有耳鳴,而耳鳴又與社會和心理因素密切相關
1、外耳疾病:外耳道內的耵聹栓塞,是聲音傳播的障礙,在隔離環境噪聲後,其對人體生理雜音的掩蓋作用下降,使弱自 噪聲的相對增強導致耳鳴的出現。
2.中耳病變。中耳病變導致中耳傳聲機制的阻抗發生變化,影響聲能傳導,造成傳導性耳聾,自體噪聲的掩蔽作用減弱,而由於骨傳導的相對增強和聲音在體內傳導的加強,產生了耳鳴的主觀感覺。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別人能聽到雷鳴般的聲音,則稱為客觀性耳鳴。"雷鳴 "是指 "雷聲",而 "雷聲 "是指 "雷聲"。
3、耳蝸和中樞病變。對數型耳鳴是由於耳蝸病變引起的,但也有一些是由於耳蝸後或中央病變引起的。
4.全身性疾病。一些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壓、冠心病、貧血、高脂血症、甲狀腺功能亢進、腎病、糖尿病、神經變性、炎症、外傷、藥物中毒等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耳鳴,其發病常與內耳微循環障礙、內分泌失調、毒素吸收、耳蝸與某一神經通路連接異常有關。
5.耳鳴與心理因素之間的關係。大量研究表明,耳鳴與心理因素密切相關,耳鳴可引起患者的一系列心理障礙,而心理障礙又可加重耳鳴。
耳鳴和臨床上很多疾病一樣,早診斷、早治療才能帶來好的效果
如果出現耳鳴,先不要緊張,注意調整心情,及時睡眠。如果耳鳴1至2天沒有改善,必須立即到醫院就診。這是因為耳鳴是一些疾病的前兆。例如,一些耳部疾病,如突發性耳聾和美尼爾氏病,往往以耳鳴為首要症狀。尤其是以低頻下降為主的耳聾,患者往往忽視了耳聾的症狀。如果不及早到醫院檢查聽力,及時治療,很可能延誤最佳治療時機,造成不可逆轉的後果。另外,在一些可引起耳鳴的非耳科疾病中,如高血壓、貧血、頸靜脈球、頸椎血管畸形、聽神經瘤等在早期往往只有耳鳴的症狀,如果能在早期造成重大損害之前及時明確病因,採取積極有效的治療措施,把握最佳的手術時機,一旦病因消除,耳鳴也可能消除或減弱。
耳鳴的治療是多方面的,但效果因人而異
心理諮詢、藥物治療、生物反饋治療、耳鳴掩蔽治療等都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效果因人而異。因此,保持良好的情緒和樂觀的生活態度很重要。在門診中,我們經常聽到病人告訴我們,當他們在工作時,或者當他們專注於感興趣的事情時,他們的耳鳴會暫時減弱或消失。這表明,利用積極的主導活動可以緩解對耳鳴的關注,從而達到緩解耳鳴的效果。這表明,積極探索有助於緩解耳鳴的自助方案也是治療耳鳴的一部分。有的患者由於耳鳴久治不愈,心神不定,整日處於煩躁不安的狀態,不知所措。對於這類患者,應及早進行全面的聽力學檢查和分析,排除其他原因,解除他們心中的顧慮,並給予有效的安撫治療,其療效可能更為顯著。
耳鳴就像疾病的早期預警系統,在適當的時候為疾病敲響了警鐘。要警惕與耳鳴有關的疾病,早發現、早治療、早干預,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