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藥物在生產、運輸或使用過程中,受到了某些微生物的汙染,混入了內毒素或其他雜質,這些外來的致熱物質統稱為外源性致熱源。最常見的是針藥遭受汙染,以輸液反應為主要表現。這種藥物熱與藥物本身的藥理作用無關。
2、給藥的特殊途徑所造成。如靜脈推注或輸入藥物,某些人可引起靜脈炎而發熱;肌肉注射也可因為引發局部無菌性膿腫而導致發熱。
3、與藥物本身的藥理作用有關,多因藥物造成病原體短期內大量死亡,或者病變組織迅速崩解,釋放出的毒素刺激機體而引起體溫上升。比如用青黴素治療梅毒、鉤端螺旋體病(俗稱打穀黃),被殺死的菌體釋放出大量內毒素引起發燒,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4、某些藥物影響了寶寶體溫的調節機制。如苯丙胺、可卡因、麥角酰二乙胺等,直接影響體溫調節中樞引起發熱。另外,甲狀腺素用量過大,造成基礎代謝亢進致體溫升高。
5、個別寶寶本身有先天性生化代謝缺陷。以6-磷酸葡萄糖脫氫酶缺陷者為例,常可因使用伯氨喹啉等藥物,引起溶血性貧血與發熱。
6、藥物過敏。這一類藥物熱最為常見,又稱為藥物過敏症。出現藥物過敏的寶寶,除發熱外,大多還會出現皮疹、關節痛、哮喘發作等伴隨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