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樹立正確的觀念 同一班級裡的學生,有的品學兼優,有的學生成績差,有的思想品德差,有的品學兼差,這是客觀事實。然而,有些教師往往把學生間的差異歸因於學生本身,認為在外部條件相同時,學生學習成績或思想品德理所當然是學生天資或者自我教育決定的。其實並非如此。科學家對人的腦量及智能研究表明:除了極少數人有超常智能或大腦缺陷,絕大多數維持在較為接近的水平線,特別是中小學生更是這樣。教育教學實踐證明學習好的學生和學習差的學生最明顯的差異不是在智力上,而是在學習積極性和努力程度上,學生思想品德主要靠用教育的有效手段來誘導和強化。 可見,差生的學習和思想品德差應主要用教育教學的藝術手段來解決。 2.實施賞識教育
賞識教育的關鍵是用‚肯定的評定‛,這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貝蒙所竭力倡導的,他認為,如果經常使用‚否定的評定‛就會逐漸轉變學生用一種否定的方式評判自己:‚我的品質不好‛,‚我不聰明,搞不好學習‛等。隨之他們的態度行為就可能與這種否定的自我知覺支配下的行為方式趨於一致,即產生不良行為。‚肯定的評定‛則可把學生的自我知覺態度、行為引向正確的方面。其次,根據‚歸因效應‛如果我們只用斥責、批評、數落、埋怨、說教、壓服等教育方式,即使是改變了學生的行為,學生也會把這種‘改變’歸因於被說服。‚教師要我改正‛,‚你們要我搞好學習‛,而不會歸因於是自己主動那樣做的。這樣,不能真正調動學生的內驅力,因而產生的新行為是難以持久的。 轉變差生的鼓勵性教育可下述幾方面著手: (1)給學生以‚肯定‛的榜樣,教師以身作則。如要學生改變打罵人的惡習,養成對人有禮貌的習慣,我們就須努力做到對人和藹可親,不用簡單粗暴的行為對待他們,以好學生為楷模,暗示差生甚麼是好品質,好行為。 (2)細察和及時捕捉他們的‚閃光點‛。強化其‚肯定‛行為,並漸次擴大、‚擠掉‛否定行為。 (3)用‚肯定的評定‛式的鼓勵語言與學生對話。我們不應為批評差生才找他們談話或談話總是對面,主客分明。可以在勞動中、玩樂中、漫步中用肯定的言語平等地、自然地與學生談心,‚我覺得你在„„了不起‛‚你正在改正欺負小同學的行為,
這很好‛‚你學習„„學科真努力等‛。把一些批評,勸說的意思化為肯定的評定語言。‚潤物細無聲‛似的啟發他們發揚優點,克服缺點。 (4)引導學生正確歸因。他們的品德行為或學習成績哪怕是有點滴進步,我們都要充分肯定並使其意識到‚進步‛是主觀認識的改變或發奮努力的結果,而非偶然發生或外部條件的變化造成的。 3.激勵差生的自尊感和自信心 由於差生在學習方面不及優生,品德方面又自慚形穢,所以他們缺乏自信心,極易於自我貶低。許多教師卻意識不到這一點,因而總是傾向於對差生表示出很低的期望,這就挫傷了差生極脆弱的自尊感。 我們應當象蘇霍姆林斯基那樣‚讓每一個學生在學校裡抬起頭來走路。‛這就更需要我們教師善於發現差生的稟性、興趣、愛好和特長,為他們表現和發展提供充分的條件,讓他們感到自己暫時的落後並不是‚一種不幸‛,不是‚低人一等‛,而是自己從教師幫助,激勵下所取得的進步中看到希望,充滿信心,從自己細微的進步中感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在這方面堪為典範。有一次,他把偷竊成性,放浪不羈的謝苗叫到跟前,交給他一份證明和一支手槍,讓他獨自到遠離教養院的地方去取回500盧布。謝苗當時竟驚奇的說不出話來,但他立即動身,圓滿地完成了任務。馬卡連柯接著又讓他去取回2000盧布,這讓謝苗大為震動,第一次感到
了自己的尊嚴和自我的價值,他從此改掉了惡習。這說明,只要我們對差生抱著熱切的期望,充分尊重學生,即使不用多少口舌之勞,也可以使差生轉變。 綜上所述,差生是相對的,只要我們在思想上不棄‚阿留‛,在方法上因人因事相機誘導,以真誠深摯的愛喚起差生的自尊,自強,就會獲得轉化差生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