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多從葉柄基部開始發生,首先產生黃褐色病斑,並沿葉柄向上擴展到葉片,病葉逐漸凋萎枯死。病斑延及樹幹產生紫褐色病斑,導致維管束變色壞死,樹幹腐爛;葉片枯萎,植株趨於死亡。若在棕櫚幹梢部位,其幼嫩組織腐爛,則更為嚴重。在枯死的葉柄基部和爛葉上,常見到許多白色菌絲體。當地上部分枯死後,地下根系也很快隨之腐爛,全部枯死。病原為擬青黴菌。
防治措施:及時清除腐死株和重病株,以減少侵染源。適時、適量剝棕,不可秋季剝棕太晚,春季剝棕太早或剝棕過多。春季,一般以清明前後剝棕為宜。可用50%多菌靈500倍液噴霧,或刮除病斑後塗藥,均有一定防治效果。噴藥時間,從3月下旬或4月上旬開始,每10~15天一次,連續噴3次。
氣候性病害:主要出現在西緣山地,這是由於花期的低溫和陰雨使花序蕾不能長出苞片致病而引起的腐爛。主要影響棕片色澤,形成所謂“花殼棕”。
蟲害主要有天牛、介殼蟲等,防治方法與一般樹種相同。
動物性危害:一是來自山鼠和田鼠啃吃棕心和棕籽;二是來自吃蟲的啄木鳥,因其要啄開樹皮食蟲,故樹幹常有孔洞,經雨水侵入,使樹幹腐朽而枯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