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麵是傳統的常見食物,這不足為奇的。它的歷史淵源要和滿族聯繫起來。
傳統的油茶麵。油茶麵,最初被當做食物時,叫炒麵。有民俗學家考證,炒麵的發明是來源於戰爭。這也是生存的需要。當時女真族在北方苦寒之地,早期大量的鹽、鐵等主要生活資料的來源有兩個,互市和戰爭繳獲。當年滿洲人征戰時,隨身攜帶炒麵,可以幹吃,相當於壓縮餅乾的作用。也可以用馬奶衝著喝。當時北方不產茶葉,茶要靠互市得來。所以,茶不能被大量飲用之時,可以用炒麵加開水衝著喝,喝起來有點像濃燙的茶水,很提神,這種用來代替茶葉衝著喝的炒麵,也被民間叫做油茶麵。
這樣說來,油茶麵是一味非常樸實的來自民間的民族傳統食物。以往的東北冬天,漫漫的冬日農閒之時,為了節儉口糧,大多數人家基本都是朝九晚五兩頓飯。在這兩頓之前,如果餓了,衝碗熱騰騰的油茶麵,絕對是與腸胃的一場豔遇,莫道不銷魂,勝卻人間美味無數。所以說它是溫老暖貧的美食,也不為過。
前面說古時炒麵,是以高粱面用油炒熟,來製成油茶麵,我沒有吃過。至於被入關滿洲人攜帶至京,又變成很多花樣,沒有一一嘗過。我記憶的是小時候的自家炒制的油茶麵。我是趕上好時候了,小時候喝的自家做的炒麵都是用白麵粉炒成的。對於炒油茶麵記憶最深的是外婆揮動著鍋鏟,大鐵鍋中面的焦香氣,冉冉升起瀰漫,香味頑強地從冬天那捂得嚴絲合縫的門窗中,縷縷飄蕩出來,老遠聞到,口水早已泛了起來。
“宮廷油茶麵”的味道——小時候喝姥姥做的油茶麵時,最喜歡裡面的熟山核桃仁,山核桃特別堅硬,不好摳,桃仁卻油水足,酥香滿口,如果吃到一塊,相當於得了頭彩一樣。曾下過狠茬,等我有了錢,管夠吃。參工作後,有一段時間,總買核桃吃,後來到底吃上了火,吃足性了,夠夠的。油茶麵中,最不喜歡吃裡面的青紅絲,像根木屑,硬硬的,沒有滋味兒,喝油茶時,總是用舌頭把青紅絲濾出來,偷偷地吐掉,讓姥姥發現了,又惱火又惋惜地說,白瞎好東西了,都吃傷了,小心有吃不上的那天。別小瞧這一小碗隨衝隨喝的油茶麵,在冬天兩頓飯口之間可幫了大忙,小孩子貪長,嘴還饞,往往飢腸轆轆時,喝上一碗,就能挺上一陣子不餓,驅寒解饞。油茶麵衝的過程,我認為是很有觀賞性的。把油茶麵倒入白瓷碗中,開水注入,邊倒水邊用湯匙攪動,攪成咖啡色的糊狀,德芙巧克力廣告語是,絲般感受,對就是那樣的細膩潤滑的樣子。它入口焦香撲香,甜而不膩,稀溜溜的,不費牙,老少皆宜。
歲月模糊,故事不模糊,本原的生活,讓人安寧,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