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3-10-20 01:11

  遺傳性共濟失調症 ?遺傳性共濟失調包括具有3個共同特徵的不同疾病:共濟失調,遺傳基礎,小腦或其聯繫結構的病理變化。大多數情況下病理學改變超出了小腦,特別是後柱、錐體束、腦橋核團和基底節,這些病變都有相應的神經系統體徵。在一個家族內可能會有廣泛的不同範圍的臨床和病理學特徵;這種不均一性給分類帶來困難。 1983年Harding提出了一個基於發病年齡、遺傳方式和已知特殊的生化異常的分類草案。Harding的分類被廣泛地採用,特別是常染色體顯性小腦共濟失調(ADCA)及其3個亞型的分類。近10年來常染色體顯性小腦共濟失調亞型的位點已被定位並分成脊髓小腦共濟失調1,2,3型等(SCA1,2,3等)。

  1、共濟失調毛細血管擴張症:男女大致相等或女略多於男。嬰幼兒期起病,首發症狀是小腦性共濟失調,意向性震顫,構音障礙,眼震及步態不穩。隨病情進展可出現錐體外系症狀及脊髓症狀,表現為肌張力異常、手足徐動、深感覺缺失、病理反射陽性等,還可伴發脊柱前凸或側突,智力逐漸減退,腱反射減弱或消失。

  毛細血管擴張常在4~6歲出現。最先見於球結膜,以後出現於眼瞼、頰部、耳郭、頸部鎖骨上部、上肢的屈側等處皮膚。皮膚及毛髮呈早老性改變。女性患者卵巢不發育。病兒常有反覆的呼吸道感染。胸腺不發育,約半數併發惡性腫瘤。

  2、弗里德里希共濟失調:本病多在5~18歲發病,少數可遲至30歲發病。隱性遺傳者起病較顯性遺傳者早。同胞的發病年齡相近。男女大致相等。隱匿性起病,病程呈緩慢進行性發展。早期表現為步態不穩,步態蹣跚,站立時身體搖晃,寬基底步態,閉目難立徵陽性,肌張力低下,腱反射消失。隨病情進展出現雙手笨拙,意向性震顫,構音障礙,說話緩慢而含糊。後期出現肢體深感覺消失,因錐體束損害明顯而出現病理反射。多數有眼震,少數有視神經萎縮。晚期可出現輕度智力低下。

  骨骼畸形是本病又一特徵,弓形足、脊柱後凸或側凸尤為常見。

  胸部X線片常提示心臟擴大,心電圖及超聲心動圖提示心肌病,可發生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20%病人發生糖尿病而需行胰島素治療,40%~50%病人糖耐量異常。糖尿病易發生於20~30歲病人,其神經系統併發症反過來可加重病人本身的症狀。

  部分病人可伴有白內障、藍鞏膜等。神經傳導速度測定顯示感覺動作電位明顯降低或消失,運動神經傳導速度僅輕度減慢,與軸索性神經病的病變特點一致。

  3、橄欖橋小腦萎縮:男女比例約為2∶1,發病年齡2個月至60歲,多於30歲左右起病。發病隱匿,病初常覺下肢易倦,步態不穩,雙手動作漸不靈活,精細動作難以完成,伴明顯的言語障礙,意向性震顫及辨距不良。部分病人出現吞嚥困難。繼之漸出現帕金森綜合徵,肌張力由減低變為僵直。除頭、肢體及軀幹震顫之外,可見顎帆提肌的重複收縮(軟顎震顫),間有舌及面部肌束震顫。部分病人有眼肌麻痺、視神經萎縮,眼球震顫、色素性視網膜炎。晚期可有錐體束損害表現、尿失禁及視力障礙。由於快速掃視運動障礙引起慢眼球運動,呈凝視狀,晚期可使眼球幾乎固定。

  本病的診斷主要依據典型臨床表現及陽性家族史。有助於對本病的診斷。本病的診斷要點是:①青少年期緩慢進展性共濟失調;②構音障礙;③腱反射消失與晚發性痙攣性截癱;④骨骼畸形;⑤深感覺減弱或消失;⑥心臟異常;⑦陽性家族史。

  共濟失調毛細血管擴張症的診斷主要依據典型臨床表現。如患有共濟失調的嬰幼兒伴IgA缺乏,則可在毛細血管擴張出現前即能確診。血清甲胎蛋白升高是另一重要診斷依據。

遺傳性共濟失調症相關文章
遺傳性痙攣性共濟失調是介於脊髓和腦幹小腦之間的遺傳性共濟失調,是一組遺傳異質性疾病。1892年SangerBrown報告一個家系中5代22人(男10、女12)患本病;1893年Marie描述了一組相似的疾病,故本病也稱Marie型共濟失調或SangerBrown型共濟失調,兩型均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SangerBrown型發病年齡較輕(11~45歲),有眼球震顫;Marie型發病在25~55歲,
發布於 2024-06-29 09:17
0評論
是介於脊髓和腦幹小腦之間的遺傳性共濟失調,是一組遺傳異質性疾病。1892年SangerBrown報告一個家系中5代22人(男10、女12)患本病;1893年Marie描述了一組相似的疾病,故本病也稱Marie型共濟失調或SangerBrown型共濟失調,兩型均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SangerBrown型發病年齡較輕(11~45歲),有眼球震顫;Marie型發病在25~55歲,一般無眼球震顫。爾後
發布於 2023-11-25 07:20
0評論
遺傳性小腦性共濟失調是常見的共濟失調類型,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病變神經系統疾病。遺傳性小腦性共濟失調主要病變位置是小腦。遺傳性小腦性共濟失調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如果家族中父母親有一方患有此疾病,子女遺傳到的概率是50%。因此,有此種家庭情況的患者要及早預防。 一、避免近親結婚。近親結婚會導致一些基因的異常,引起共濟失調。 二、婚前檢查。 三、有本病家族史者儘量不結婚或結婚後不要生育。 四、病程中應加
發布於 2023-11-22 08:56
0評論
1.friedreich型共濟失調目前無特效治療,輕症病人可用支持療法和功能訓練矯形手術如肌腱切斷術可糾正足部畸形。抗感染治療的進展使感染已不常見 2.脊髓小腦性共濟失調亦無特異性治療對症治療可緩解症狀。 (1)左旋多巴可緩解強直等錐體外系症狀毒扁豆鹼或胞磷膽鹼(胞二磷膽鹼)促進乙酰膽鹼合成;巴氯芬(氯苯胺丁酸)可減輕痙攣,金剛烷胺可改善共濟失調共濟失調伴肌陣攣首選氯硝西泮;三磷腺苷(atp)、
發布於 2023-11-25 07:40
0評論
共濟運動需要功能完整的深感覺前庭、小腦和垂體外系的參與。上述任何部位的損害所致的運動協調障礙稱為共濟失調。不同部位的損害引起的共濟失調特點各異,如感覺性、前庭性、小腦性和大腦性共濟失調等。根據病因的不同又可分為急性小腦性共濟失調、先天性代謝異常性共濟失調及遺傳性共濟失調症等。 急性小腦性共濟失調是一種多病因的綜合徵。病毒感染後的自身免疫反應所引起的小腦損害是最常見的病因。常見的引起急性小腦性共濟
發布於 2024-05-21 02:30
0評論
一、病史 1、共濟失調注意起病急緩及病程,一般急性起病的共濟失調並且呈發作性,以前庭系統病變及眩暈性癲癇的可能性較大。起病較急,短時間內惡化者,經治療後很快好轉者以急性小腦病變、中樞神經系統炎症及腦外傷多見。起病較急,並且迅速惡化者,有時可危及生命的以腦血管病、腦外傷尤其是小腦出血多見。酒精中毒及維生素缺乏導致的共濟失調在改善營養狀況後可使共濟失調改善。有緩解與復發的共濟失調以多發性硬化多見。
發布於 2023-09-27 23:06
0評論
腦共濟失調是可以遺傳的,叫做遺傳性共濟失調。目前沒有特效的治療方法,因此應將重點放在預防上。避免近親結婚,做好婚前檢查,有本病家族史者儘量不結婚或結婚後不要生育;病程中應加強體育鍛煉,防止過早臥床而致殘廢,本病發展緩慢,早期常不危及生命。 目前可肌注神經生長因子或細胞生長肽,有一定療效。遺傳性小腦性共濟失調(神經內科)是所有報道的共濟失調中最多的一種.發病機理未明,病變主要累及小腦,但脊髓及顱神
發布於 2024-06-21 16:08
0評論
共濟失調是指肌力正常的情況下運動的協調障礙。肢體隨意運動的幅度及協調發生紊亂,以及不能維持軀體姿勢和平衡。但不包括肢體輕度癱瘓時出現的協調障礙、眼肌麻痺所致的隨意運動偏斜,視覺障礙所致的隨意運動困難以及大腦病變引起的失用症。共濟失調是由神經系統各個部位的很多病因引起的。任何一個簡單的運動必須有主動肌、對抗肌、協同肌和固定肌四組肌肉的參與才能完成,並有賴於神經系統的協調和平衡。共濟失調的病因很多,
發布於 2024-02-03 09:52
0評論
共濟失調毛細血管擴張症是以進行性小腦共濟失調,眼、皮膚毛細血管擴張及反覆的上呼吸道感染為特點的神經皮膚綜合徵。女孩發病較男孩多。 本病最明顯的改變是球結膜血管擴張,以後出現眼瞼皮膚毛細血管擴張,其次是面部、耳及頸部皮膚毛細血管擴張。有時皮膚還可見到咖啡牛奶斑、色素脫失斑等改變。 神經系統症狀最早表現為小腦共濟失調,開始表現在走路時,生後18~24個月開始出現症狀,也有晚到5歲後才開始起病,病兒出
發布於 2023-09-27 22:59
0評論
概述 共濟失調這種疾病屬於一種運動方面的障礙疾病。也就是說,人們在運動的時候出現不協調的情況。這種疾病會嚴重影響到人的心裡變化,甚至是身體上的變化。特別容易讓人的肢體發生一些障礙症狀。嚴重情況下會引起語言方面也出現障礙。所以說這種共濟失調方面的疾病對人的身體危害是非常大的。一旦患上這種疾病,一定要積極的進行治療。今天就為大家分享一下共濟失調怎麼辦。 步驟/方法: 1、 日常生活中,如果換上了
發布於 2022-10-13 02:07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