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氏消刺止痛膏 源於清代康熙年間,段氏祖上從清朝康熙年開始一直在內蒙古、蒙古、俄羅斯一帶做生意,一直到四十年代。由於長期在寒冷的地方生存,因氣血運行不暢,經絡阻滯,氣滯血淤,經常出現疼痛病症,在與疾病抗衡的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治療辦法,中藥外用治疼痛。經十九世段思森(高級醫師)與二十世段發文共同挖掘整理開發形成了現在的狀況。
十七世祖(第一代傳承人)段樹芝手形成了一套家傳外治膏藥和按摩的治病辦法,晚年他把醫療辦法傳給兒子段鳴歧,段鳴歧1938年回村後,在本村給人們看病。後傳承給侄子段思森,他山西醫科畢業,是副主任醫師,曾任太谷沙廠醫院院長。段發文在段思森的傳授下,多年從事祖傳醫療技術的治療開發。共同整理段氏消刺止痛膏的臨床研究。《消刺止痛膏治療骨關節疼痛的臨床研究》發表於發表於2000年4月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的《中華現代醫學研究》。
段氏消刺止痛膏原來主要在內蒙,呼和浩特,外蒙科布多等地,至段氏十七氏世祖段樹芝把它帶回老家,解放前主要是祁縣一帶,現已銷往外地。
段氏消刺止痛膏處方選用川烏、草烏驅寒止痛;乳香、沒藥活血化淤,伸筋止痛,消腫生肌;全蟲、殭蠶、蜈蚣祛風解痙、消腫止痛;冰片辛香走竄之品,能引藥直達病處,可增加諸藥去痺止痛之作用。更加樟丹點藥成膏,且能消腫生肌。諸藥配伍,共奏驅風散寒,活血化淤,伸筋解痙,消腫生肌,通絡止痛之功效。
膏藥敷貼法,在人們擔心中西藥內服的毒副作用和追求自然療法的今天,有著廣闊的前景。本法除能使藥力直達病所發揮作用外,還可使藥性通過皮毛腠理由表入裡,循經絡傳至臟腑,以調節臟腑氣陰陽,扶正祛邪,從而治癒疾病,不僅善治局布病變,還可廣泛用於治療全身疾患。
功能: 驅風散寒、活血化瘀、伸筋解痙、消腫生肌、通絡止痛之功能和主治各類骨質增生、腰椎間盤脫出 、風溼性膝關節炎 、肩周炎等各種痺症。
段氏消刺止痛膏用溫開水洗淨患處,將膏藥加熱貼敷,最好每天在藥物上用紅外線燈加熱20分,每貼3-5天,半月為一個療程。
膏藥是中藥外用的一種,古稱薄貼,用植物油或動物油加藥熬成膠狀物質,塗在布、紙或皮的一面,可以較長時間地貼在患處,主要用來治療瘡癤、消腫痛等。膏藥有著悠久的歷史,我國古代醫學家有言曰:“膏藥能治病,無殊湯藥,用之得法,其響立應。”
中醫外科膏藥是運用中藥歸經原則,運用藥物互相協調為用的效能,組成多味藥物的大複方,以發揮藥物的良好效果。由於膏藥用於肌表薄貼,所以膏藥中取氣味具厚的藥物,並加以引藥率領群藥,開結行滯直達病所。因此可透入皮膚產生消炎,止痛,活血化淤,通經走絡,開竅透骨,祛風散寒等。貼於體表的膏藥刺激神經末梢,通過反射,擴張血管,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周圍組織營養,達到消腫,消炎和鎮痛的目的。同時藥物在患處通過皮膚滲透達皮下組織,在局部產生藥物濃度的相對優勢,從而發揮較強的藥理作用。此外,因膏藥中有些刺激性強的藥物,強刺激通過神經反射,可以調節肌體功能促進抗體形成,提高人體免疫力。藥物穿通皮膚及黏膜後,經過血管或淋巴管進入體循環,也可產生全身性藥物作用。
膏藥存在至今也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並沒有在歷史前進的大潮中被淹沒,隨著膏藥招商現今的日漸復興,膏藥文化也將被繼續流傳和發揚。研究和發揚民間中醫藥治療,是很有其歷史價值和使用價值的,對人類健康長壽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