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罐療法是以杯罐作工具,在杯罐口及病變部位塗以適量潤滑劑,借熱力排去其中空氣,產生負壓,使之吸著於皮膚,然後,用手推動杯罐在病變部位來回滑動,從而使皮膚產生潮紅或鬱血現象,以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
本療法由古代拔罐療法發展而來,為拔罐療法中的一種,又可稱為推罐療法,現代應用較為廣泛。本療法療效確實,尤其對面積較大、肌肉豐厚部位的疾病,有其他療法無法代替的功能。但由於使用手法上有一定要求,加之病人接受治療時又有一些不適感,因此,醫生和患者之間的合作往往會成為能否取得療效的關鍵。
操作方法
拔罐時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膚或罐口上,塗上一層凡士林等潤滑油,再將罐拔住。然後醫者用右手握住罐底,稍傾斜,在罐口後半邊著力,前半邊略提起,循著上、下、左、右方向推移,或以順、逆時針走向推動,至走罐部位的皮膚紅潤、充血或出現瘀血斑時,才將罐起下。
走罐療法一般分為局部走罐和循經絡走罐兩種。
1.局部走罐:以病變部位為中心,進行較小範圍的上、下、左、右旋轉推行。如肩周炎,可以在肩部作順逆時針走向的緩慢旋轉。
2.循經走罐:以與病變相關連的經脈為主,進行較大範圍的循經走罐治療。如腰肌勞損,即循經過腰部的督脈經和膀胱經作上下往返移動的走罐治療。
禁忌症
1.皮膚有過敏、潰湯、水腫及大血管分佈部位,不宜使用本法。
2.年老體弱多病者,慎用本法。
注意事項
1.本療法應用於面積較大、肌肉豐厚之部位,走罐前,在罐口或皮膚上塗上凡士林之類的潤滑油,現時便於推動,減少疼痛;二則避免皮膚損傷。
2.推罐時,動作緩慢,用力均勻,要求罐口有一定的傾斜度。即後半邊著力,前半邊略提起,這樣上、下、前、後、左、右地移動,就有會產生較大的阻力。
3.走罐療法宜選用口徑較大的罐子,罐口要求圓、厚、平滑,最好使用玻璃罐。